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面深入地了解“宗教热”和“宗教世俗化”对大学生产生的影响,把握当代大学生的宗教信仰状况,是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必然责任,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可靠接班人和合格建设者的重要任务.通过本次调查,我们对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现状、原因及特点等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宗教信仰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在调查分析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特征及其原因基础上,认为要帮助大学生科学认识宗教,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信仰观,加强科学精神的培植,引导大学生积极探索科学与真理,采取合法有效监管机制,积极构建抵制宗教渗透的预警机制等.  相似文献   

3.
当代大学生是我们西藏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宗教信仰状况如何,对于民族文化的弘扬、社会政治的稳定、祖国的统一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文章通过对西藏民族学院、西藏大学、西藏农牧学院三所院校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的问卷调查和实际了解,对西藏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并针对大学生实际就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提出了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是当前高校必须重视的问题.在社会转型时期,由于社会变革、家庭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弱化等因素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的宗教信仰呈现出信教行为隐蔽性高、信仰界限模糊等新情况和新问题,迫切需要高校采取切实措施满足大学生的合理精神需求,引导他们树立科学的信仰,引领他们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5.
全面深入地了解“宗教热”和“宗教世俗化”对大学生产生的影响,把握当代大学生的宗教信仰状况,是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必然责任,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可靠接班人和合格建设者的重要任务。通过本次调查,我们对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现状、原因及特点等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由于社会诱因、家庭祖辈和亲朋的影响,加上自身一些因素,大学生中宗教信仰有日趋膨胀之势。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却缺乏针对性的教育模式以及对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重视不足、引导不力。为此,应采取有序的思想政治工作,不断优化培养手段,弘扬人文关怀,改善监管机制等方式以强化对大学生心理辅导作用,优化大学生成长氛围,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信仰。  相似文献   

7.
李芳瑾  张承安 《云梦学刊》2011,32(4):113-115
近年来,高校中传播和信仰宗教的学生人数增加,他们中存在的宗教信仰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进一步提高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牢牢抓住大学生信教呈现的新特点,做好大学生宗教信仰教育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8.
课题组以上海高校600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调研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调查显示,大学生对宗教理解肤浅,信教学生占比17%,学生宗教徒以信仰佛教、中国民间宗教者居多;较多大学生对宗教信仰感兴趣,大学生宗教暧昧现象普遍。民族传统、社会转型、宗教自身、学生自身、高校教育等原因造成大学生信仰宗教。高校应开展切实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开展宗教学教育,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优化校园环境,培养学生科学的宗教观;还要依法加强对大学生宗教事务的管理,维护国家和社会安全,维护民族团结。  相似文献   

9.
任朝霞 《东岳论丛》2012,33(5):112-116
本文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对在较大学生的宗教性归因现象进行探讨.首先通过问卷调查筛选出40名基督教神学生和普通高校本科大学生102人为有效被试.其次借鉴国外类似研究结合国内现实状况和测试目的设计12个不同性质的虚拟小故事测试他们是否存在宗教性归因倾向差异.测试结果显示:1)信徒归因风格对宗教性归因倾向具有显著影响;2)有、无宗教信仰导致宗教性归因倾向差异显著;3)宗教信仰者的信仰程度不同也会造成宗教性归因的显著差异,并体现在行为结果中;4)事件的积极或消极维度对宗教性归因倾向有显著影响.该结果对了解中国当代大学生的宗教信仰状况及其宗教性归因倾向、原因及功效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的信仰状况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和民族的命运。目前宗教信仰对学生的影响不断扩大,对高校的信仰教育提出了挑战。因此高校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积极寻求教育的途径,增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感,努力使其内化为大学生坚定不移的信仰。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大学生宗教信仰人数和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这种状况的形成一方面与大学生对信仰的物质生活需求和精神生活需求有关,另一方面也是各种信仰体系博弈的结果。针对大学生的信仰现状及面临的信仰危机,必须认真更新信仰教育理念,构建新型信仰体系,改革信仰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12.
王思涛 《理论界》2010,(7):190-192
本文通过对江苏省部分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实证分析了当代大学生社会参与的十大特征:当代大学生社会参与较强,其中政治参与最强;政治和经济参与随着年级增长而逐渐增强;有宗教信仰的大学生政治参与较弱;社会参与的强弱与城乡贫富等因素无关;大学生参与解决现实问题的热情不高;学业、家庭、责任是影响大学生社会参与的主要因素;大学生消费观念时尚、理性且前卫;大学生对文化现象能保持独立的评判;大学生人生追求既集中又务实;大学生社会参与不平衡。  相似文献   

13.
自从宗教信仰在魏晋南北朝勃兴以后,如何处理宗教信仰与世俗的治道,是有效维护政权的重要举措.唐王朝鉴于宗教信仰在功能取向上有着极强的社会性,在确立的治道核心内涵的下,以惜民、崇礼、尚孝、以德化俗的教化理念对宗教组织与信仰进行了规制,确立了宗教隶属于政权,促成宗教信仰外在的超越性的弱化.  相似文献   

14.
大学校园中宗教现象的法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龚子秋 《江海学刊》2012,(4):165-170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当前我国大学生对宗教普遍持宽容态度,有的甚至主动接受宗教的影响,宗教现象在大学校园中一定程度地存在。而一些高校学生主管部门对"宗教信仰自由"的法律规定在本质内涵上认知不清,在法律界碑和法律调控上把握不准,导致对高校校园宗教现象控制不力。因此,准确分析大学校园宗教现象的现状,正确解读我国宗教信仰自由的科学内涵,坚持"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原则,对校园宗教现象进行有效的法律控制,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信仰宗教的比例呈上升趋势。一方面加强宗教观教育,降低比例人数;另一方面采取措施积极实现宗教信仰向道德建设的转换。  相似文献   

16.
宗教信仰在心理疾病患者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信仰宗教的人往往表现出直觉思维的模式特点.这种思维的结果是假说偏差和组内/组外偏差.宗教对心理治疗积极的作用表现在宗教可以提供积极的应对策略;宗教还提供了替代依恋对象;宗教倡导宽恕,有助于调节情绪和行为.宗教信仰产生的认知偏差和偏见会影响心理治疗过程,而且宗教也会成为导致心理疾病的原因之一,宗教的负面影响还体现在宗教都是外部控制的,这与心理治疗倡导的自由探究和自我发展的原则相矛盾.心理咨询师和心理疾病患者在宗教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对待宗教的态度和应对方式上,是导致二者潜在冲突的根本原因.心理健康从业者需要对宗教信仰及其与心理治疗的关系重新再认识.  相似文献   

17.
吴文化的生成与变迁,受地理环境、经济条件、政治形势、移民结构的规定和影响.吴文化有眷独特的区域特征,对江南民间宗教信仰产生深刻的影响.吴地区先秦以来传承不息的迷信鬼神文化传统奠定了江南民间宗教信仰的社会心理底蕴;吴文化的开放性与包容性促使佛教、道教鬼神观念向民间鬼神信仰渗透,丰富了江南民间宗教信仰的内容.  相似文献   

18.
宗教信仰自由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罪犯作为具有公民资格的人,同样享有宗教信仰自由权.作为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和已经加入了21个国际人权公约的中国,构建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罪犯宗教信仰自由处遇制度,是现代法治国家依法治监的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19.
罗晏  陈孟超 《江汉论坛》2008,(4):138-140
在中国的民族服饰文化中,服饰最早的功能之一就是借用服饰装扮进行宗教祭祀活动,同时也是对所祭祀的对象表达自己的敬意和崇拜的必不可少的手段.因此,宗教信仰对服饰文化有着引导和制约的作用.民族服饰带有明显的宗教色彩,服饰的灵感常常来源于多神崇拜、图腾崇拜等宗教观念,不同的宗教信仰对各民族的服饰有着不同的影响.原始宗教萨满教对各民族的服饰产生了广泛影响.  相似文献   

20.
美国的德育教育课本质上就是我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授课过程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实践教学;在专业课、通识教育课及宗教信仰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反思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模式,我国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应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大学生主体性教育、公民意识教育及历史教育,培养具有一定分析判断能力和正确价值观的大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