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当代动物小说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动物小说崛起于 2 0世纪 80年代。作为一种文化现象 ,它不但具有复杂的历史背景 ,而且涵盖着深刻的美学意蕴。地球上的每一个民族 ,都曾经历过从渔猎游牧和农耕生活开始的与动物打交道的历史。与动物的交际 ,必然导致人类原始美学观念的萌发。动物快感向童心美感的飞跃 ,把儿童文学的题材取向扩大到无比丰富的动物世界。新时期的优秀动物小说 ,超越了昔日我国动物小说透过人看动物的陈旧视角 ,而代之以动物看人的崭新艺术开拓。动物小说是帮助人类驱除愚昧与迷信、帮助人类正确看待人类生态的哲学小说  相似文献   

2.
3.
本文以目的论为理论框架,结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和儿童文学的语言风格,通过对《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两个译本差异的研究,分析目的论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现象学是研究意义意向与意义现实之间的关系,彻底打破传统哲学关于主客对立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儿童文学及其翻译有不同于成人文学的特点和要求,现象学的意向性原则为儿童文学翻译提供了理论指导.译者在翻译儿童文学作品时,应以归化为主,异化为辅.  相似文献   

5.
辽宁儿童文学走入新世纪,在回顾和肯定已经取得的辉煌成绩的同时,也在反观和校订自身存在的缺失。面向全国乃至世界儿童文学的发展状况,辽宁儿童文学创作在某些体裁、题材范围内显得寂寞。图画书和动物小说以其特有的文学价值和艺术特质,在儿童文学的视域里受到高度重视,却是辽宁儿童文学创作的遗憾和停顿,培养和扩大图画书和动物小说创作人才队伍,期待向世界典范的图画书和动物小说杰作无限靠拢的作品问世,成为新世纪辽宁儿童文学再创佳绩的生发点与突破点。  相似文献   

6.
沈石溪依据自己的知识积累和亲身经历,合理大胆地运用想象、联想进行创作,其作品融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加之独特的叙述视角、圆形动物形象的塑造等艺术手法的运用,因而其作品充满了艺术的感染力。  相似文献   

7.
大西南云贵川渝三省一市的儿童文学 ,在 2 0世纪八九十年代奇迹般地崛起 ,成为继北京、上海 (以及江浙 )之后我国又一个儿童文学重要基地。就西南儿童文学创作的整体景观而言 ,以动物小说、儿童诗与儿歌、童话寓言与科幻取得的成绩最大 ,最能体现出西南儿童文学的美学个性 ,并在全国文坛具有实质性影响。  相似文献   

8.
动物大逃亡     
《新少年》2009,(10):30-31
米拉·洛贝是出生在德国的犹太人。后来定居在奥地利维也纳。她长期从事儿童文学创作,近半个世纪来为儿童和青少年读者奉献了百余部作品,勾奥地利儿童和青少年文学地位的确立做出了决宅性的贡献。她的作品想象力丰富,人物形象(包括人格化的动物形象)栩栩如生,深受读者的喜爱.米拉·洛贝曾两次获得安徒生奖,并多次获得翼地利国家和地区儿童与青少年文学奖项:在奥地利,甚至设有以她的名字命名的“米拉·洛贝儿童与青少年文学奖”。  相似文献   

9.
19世纪之前,欧美小说中的动物形象总体上是工具型的,其功能主要表现在修辞方面.19世纪下半叶,拟实型动物形象开始萌现并在20世纪蔚为大观.从三个方面论述了拟实型动物形象展现的主题(1)扭曲动物天性的反思;(2)兽性的正名及与人性的比照;(3)生态规律的揭示与生态伦理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儿童文学是一种重要的文学形态,体现和寄寓了人类的爱心教育。我国的童话创作和科幻作品创作,既具有明显的教化功能,也具有浓郁的诗情色彩,存在着与西方科幻作品不同的路子,具有自己的特色。  相似文献   

11.
从动物伦理学的发展潮流看,人类与动物的关系,正在从把动物作为资源来利用,向把动物作为感知痛苦的生命来保护,甚至把动物当作与人类平等的生命来保护转变。以提供大量肉食为市场目标,追求数量增长型的现代畜牧业,在日益高涨的健康意识、动保运动、环保运动的三重压力下,面临着严重困境,必须彻底转型。畜牧业应该逐步从主要饲养动物以生产肉食、皮革、羊毛等方式来为人类服务,转变为开发观光畜牧业,通过让人们体验与动物的交流来获得经济回报,从而实现实现畜牧业的慈悲、健康、环保转型。  相似文献   

12.
13.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生态文化观念,如自然观、系统观、保护观、科学观和宗教观等。先民们对自然的看法以客观的、自然主义的态度为主,提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并且认为,世界是一个整体,产生了系统的生态观念,在此基础上,先民主张实行生态保护并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生态科学观及实践是其重要的表现。此外,生态观念在文化中还有一个显著的体现,即生态宗教观念。深刻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观念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它将有利于加深对中国传统的认识和促进中国的生态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4.
由全球化引发的世界各种文化的融合与冲突,使西部文化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机遇。在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的条件下,如何打破西部文化的封闭性、保守性,发挥和保持西部地域文化的本土性、民族性,成为促进西部文化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大问题。尤其是西部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复杂多样的文化成分,决定了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西部地区在文化主体、文化体系、文化价值、文化体制和文化产业等方面的建设显得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5.
文章认为彝族的死亡观具有特殊的个性,本文从彝族神话、斋祭场歌舞、活送灵、神学与哲学,价值选择等方面论证了彝族传统思想文化中的死亡观,即肯定生与死的统一性,把老而不死看作是人的痛苦与烦恼之源,从而否定死亡的痛苦,并认为人的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自然的过程,因而在价值现上,遇战斗视死如归,造就其悍勇、顽强的民族个性。  相似文献   

16.
就齐文化所独具的内涵而言,它跟隐逸文化有冲突的地方,但隐逸文化在齐文化史上却并没有因此而消亡.齐文化中的隐逸文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齐人豁达和不拘泥的民风,使之能够对古代中国士人均面临的仕与隐的问题做出自如选择;二是在齐地尤其发达并进而影响到整个中华传统文化的方术神仙之说,对齐地隐逸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作用明显.这既是在看似与隐逸文化相冲突的齐文化中却又能够产生出隐逸文化的原因所在,同时也是齐文化对中华隐逸文化的最大贡献.  相似文献   

17.
和谐之美的文化根源可以在文化学理论的指导下 ,通过对其历史发展、实质、终极指向等问题的分析得出合理的解释。儒家的和谐指“中和”,道家的和谐指“天和”,和谐美的前提是主客体之“和”,实质是各种矛盾因素的谐调统一 ,而其终极指向则是意境  相似文献   

18.
实践美学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但就此来理解其渊源,则面临着一系列无法回答的问题。它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学派,是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产物。实践美学在中国的崛起和兴盛,有着时代的现实原因,其代表人物的身上承接着中华文化传统的余脉,他们外部研究的视角、将美学研究价值化、伦理化的倾向、对‘人’的社会性群体性的界定,与中华文化传统有着内在的联系。  相似文献   

19.
一部小说叙述视角的载体基本可以分成两大类:全知视角和限知视角。全知视角模式是迄今为止,人类文学史上使用得最多、发展得最成熟的一种叙事方式,在鸿篇巨制中,全知视角能够支撑起宏大的叙事结构。小说限知视角的选择本身就渗透了某种感情评价,体现了对世界感知的深遂。总体的全知视角并不排除局部的限知视角。二者结合使作品色调丰富,同时调节叙事节奏,使得小说结构显得轻盈。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近代小说理论史上,黄世仲的小说观念引人注目。他既肯定了小说觉世新民的作用,又强调了小说源于生活的性质;既对我国古代小说的思想作了甄别梳理,又对古代小说的艺术进行总结研究;既提出学习外国小说的文学思想,又倡导继承古代小说的优良传统。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