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贾来生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3):134-137
道家的生态智慧中有善待万物、和谐相处的伦理观,知足知耻、知常知和的消费观以及自然无为、天人合一的处世态度。我们可以从中领悟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从而激发我们采取措施解决当前的生态危机。道家丰富的生态智慧对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缓解人与自然的生态矛盾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2.
陶渊明的诗文,以其平淡自然的艺术风格独树一帜,影响深远。本文拟从审美角度,论述道家“道法自然”①“以天合天”,②思想对陶渊明诗文创作的影响,探讨陶渊明诗文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道家哲学所包含的生态智慧与现代生态文明的诸多观点相契合,提出道家的主客共体的认识论方法,超越“中心主义”的“天人不相胜”观念及对科学技术要循道而为的警戒都为建构当代科学的生态哲学思想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从而使道家哲学的生态视点成为当代生态文明中的有机元素。本文阐述的最终结论,就是要充分认识道家生态智慧在解决当代人与自然关系危机中的重要价值,建构未来绿色文明的过程中做到科学的扬弃。 相似文献
4.
本文着重地阐述了道家道统万物的自然观、物无贵贱的价值观、持续循环的发展观、不妄作的实践观.提出了道家哲学所蕴涵的生态意识和生态观念,以此为现代生态环境问题的反思提供传统文化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郭宁 《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10,11(3)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性的环境污染、气候异常、自然资源枯竭等问题的日益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人们普遍担忧和共同关注的焦点.老子的整体生态智慧,天地人合一的生态思想是人类早期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理性把握.本文探讨老子的生态思想,寻找传统思想与现代问题的结合点,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并试图从中挖掘出其对现代生态危机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邓绍秋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7(3)
道家的自然无为、道法自然的生态观念,与马尔库塞的生态美学思想之间具有相似性.这种相似性,是由哲学、伦理、心理等多方面因素形成的.道家与马尔库塞不约而同地为我们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解决生态危机开出一剂良药,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高文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4(1):86-89
“道”作为人们生存的法宝蕴藏着无尽的生命智慧。基于对老庄之“道”独到的把握与体认,宋明理学的开山祖周敦颐援道入儒,其宇宙生成观、自然观、名节观无不闪烁着道家天和、人和、境和等生命智慧。 相似文献
8.
崔景明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8(2):38-43
文章首先对道家思想进行概括性综述,进而阐明道家伦理思想的基本理论和内容,并指出道家为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一家,与儒家和佛教并足而立。它们既相互排斥,又相辅相成,共同铸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要精神。 相似文献
9.
谢清果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2):6-12
当代,道家的生态思想越发引起世人关注。道家在生态伦理上注重尊重自然,甚至以天地为父母;在生态保护方面,道家认为人与自然不是相互战胜的关系,人应当在认识自然的前提下通过自律来辅助自然;在生态利用方面,道家讲究人应当有理、有利、有节地利用自然,以维护生态和谐,从而呈现出其以"道法自然"为特色的生态哲学观。 相似文献
10.
魏微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5):7-11
身体观是探索儒道生态智慧的新切口。生态视域下,儒家有着“身以爱物”的身体观,将关爱自然视为人们履践道德责任的重要环节与修身律己的内在要求。道家怀有“守身自然”的身体观,认为人应以“道法自然”的原则在持守自然之身的同时也尊重、顺应自然。从身体观出发,儒道提出了生态问题下“救”与“观”的不同智慧,儒家主张身体力行挽救生态危机,将仁与善推扩至自然,而道家主张审慎行动,从人与自然整体性存在的高度对情境进行客观的认识与评判。儒道身体观的生态智慧为当今理解人与自然关系与应对生态问题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1.
12.
左少杰 《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
“愚”作为道家哲学的外在形象,内含着一种至高的人生境界。这种以“无为”为根本依据的“愚”,展露着人生追求的高超智慧,看似以静为主的内在要求,实则蕴含着巨大的处事动能,因此,道家“守愚为智”的哲学思想本质上是一种“大智若愚”的内在规定。其不仅有着严密的哲学依据和丰富的理论来源,而且对东亚地区尤其是对中国人的处事方式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在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今天,道家守愚为智的哲学思想较之西方理性的无限膨胀,更符合自然的法则,是一剂缓和人类危机的良药。 相似文献
13.
靳德明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64-68
分析了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的先秦道家“道法自然”、“天人一体”和“上德无为”等哲学观点与现代生态哲学的自然中心主义、人类回归自然和遵循自然规律等观点之间相似性 ,认为先秦道家是生态哲学的先驱。西方传统哲学中“征服自然”的人文主义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应为人类掠夺性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现代生态危机负责。以先秦道家为代表的东方传统哲学中蕴涵的尊崇自然、师法自然的生态智慧 ,是实现人类与自然长期和谐共存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宝贵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4.
朱松美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108-115,2
道家哲学挺立于号称"轴心时代"的春秋战国,《老子》的"道",以对"天"的理性认知,率先宣告了上帝世界的倒塌。"道",作为照亮中国哲学王国的第一抹阳光,以其生成的、联系的、复杂的宇宙观和对立统一的辩证法,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以及人在自然中的生存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循。从"道"这一宇宙自然的总规律出发,《老子》为人类提出了"无为而为"、"知常曰明"、"知止不殆"和"知不知上"的思维和行为警示:人类必须遵循自然法则才能有所作为,而自然的循环性、资源的有限性以及人类在复杂、联系的宇宙自然面前的无知性,则全部都是自然法则的具体展现。人类对自然的索取和改造都必须建立在对这些法则认知和遵循的基础之上,才有可能是成功的和可持续的。《老子》"无为"、"知常"、"知止"与"无知"论,作为古老的东方智慧,尤其对于近代西方自然科学发展以来在自然面前膨胀起了征服欲的人类而言,是一种回归理性和科学的哲学矫正。 相似文献
15.
道家是以老庄思想为源头的哲学派系。道家的宇宙观发轫于春秋,经两汉魏晋兴起,至隋唐五代成就重玄,后于明清汇 融同源。道家的宇宙生成观前后相继,但不同时期观点主张不同,肇始于老子的“道”论,继之庄周的“气化”论及文子等的“浑 一”论“、太一”论,再有王弼的“无”论,发展为成玄英的“气论”,终结于宋明以降的三教融合。 相似文献
16.
喻文德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7(6):31-34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的唯物主义。它从实践出发理解整个世界,人类社会是它的研究对象,其目的是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在哲学史上导致了认识论、自然观和历史观的根本变革。 相似文献
17.
方国根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6,27(5):143-144
儒道两家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哲学的主干,共同成为构筑传统文化大厦的基石。随着20世纪70年代初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帛书《老子》与90年代初湖北荆门郭店楚墓竹简《老子》的出土,学术界掀起了对老庄本人、著作及其哲学的研究的热潮,特别是老庄哲学一直成为学人关注的“热点” 相似文献
18.
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中的一个思想流派,生态马克思主义产生于对生态困境的新思考。生态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进行了深入分析,在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方面,反对生态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寻求一种适中的中间状态,即一种弱人类中心主义;生态马克思主义延续了传统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生态批判只是出发点,重点在于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将其视为引起生态危机的终极根源,从而以生态社会主义取而代之;生态马克思主义对传统马克思主义既有传承和延伸,又有批评和曲解,需要批判地借鉴。 相似文献
19.
肖群忠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9(1):45-53
智慧有如下几个特性:第一,智慧是认识与实践的统一。第二,智慧是真理性认识与价值合理性选择的统一。第三,智慧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第四、智慧是能力、品质和境界的统一。"道德智慧"的内涵或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如下四个方面:人生觉解、价值澄明、知世明伦、修身立命。道德智慧与人生智慧是有密切联系的,但二者也有其范围大小和性质殊异。哲学的本性是"爱智慧",而非仅仅是爱知识。哲学或中国哲学研究应该面向中国人的实践、生活、面向民众,重新回到"爱智慧"的道路上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