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易》中的内容十分丰富,其中不少记述涉及到殷商史,现择主要的略谈浅见,抛砖引玉。 一、王亥 《周易·大壮》六五云:“丧羊于易,无悔。” 《旅》上九云:“鸟焚其巢,旅人先笑后号咷,丧牛于易,凶。” 上述记载,学者认为是王亥丧牛羊于有易氏的故事。其他文献中亦有记载: 《吕氏春秋·勿躬》:“王冰作服牛。”王国维认为篆文“冰”作“”,与“亥”字相似,王冰即王亥。  相似文献   

2.
甲乙丙丁是谁说个子丑寅卯--解读天干地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祝家君 《阴山学刊》2006,19(3):5-16
商民族根据"玄鸟生商"的传说,用一种特殊符号记载他们祖先契十月孕育的过程,这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后来人们称之为"天干".继而商民又用刻符记述了从子契到王亥,这一上古时期的社会风貌、风土人情、生产生活情况,这就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后来人们称之为"地支".天干地支是整个商民族、商部落起始的历史载体.干支刻符既是商部落的史前史,也是汉字字符的根,为汉文字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殷祖王亥传说的文化背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亥是殷人先祖,有关他的传说散见于《山海经》、《竹书纪年》、《楚辞》等典籍。有关王亥的传说内容不多,具体情节也比较简单,但却是研究古代各部族文化的重要资料,从中可以看出东夷文化与夏文化的碰撞,以及东夷文化本身的某些特征。王亥传说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是他在有易被杀,二是他成了大地的丈量神。本文就是从这两方面加以辨析,揭示出王亥传说的生活原型和文化背景。 一 王亥为何在有易被杀? 王亥是在有易放牧时被杀,《山海经·大荒东经》有明确记载:“王亥托于有易、河伯仆牛,有易杀王亥,取仆牛。”王亥借河伯和有易的草场放牧,却被有易杀死,他的牛群也成了有易的财产。有关王亥被杀的原因,《竹书纪年》作了进一步的交代:“殷王子亥宾于有易而淫焉,有易之君绵臣杀而放之。”照此说法,  相似文献   

4.
《易传》"美"、"文"渊源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易传》的"美"、"文"源于《易经》的"含章"。"含章"是地美升华为天美的立脚点,是乾天阳刚走出巫术暗昧与坤地阴柔相应的导引,是理想人格内外美相统一的发端,为理想人格美的塑造开辟了天地境界。"章"与"文"有同有异。"章"以实致虚",主实;"文"以虚带实",主虚。它们的差异,从侧面印证了《易经》的美学意蕴只在"含章"。  相似文献   

5.
崔海东 《理论界》2010,(11):132-135
《论语·述而》篇"天生德于予"章中之"德",旧注多解为"道德、秉性",笔者解为天命之责任。《为政》篇"道之以政"章中,"政"字旧注多解为法令,笔者释为武力、暴力。"为政以德"章中之"德",旧注多解为君主之道德,笔者解为明民之德,"众星"旧注解为"下属,民众",笔者解为"礼乐刑罚"。《里仁》篇"君子怀刑"章中,"刑"字旧注多解为"法度",笔者解为"典范"。"苟志于仁"章中,"志"字旧注多解为"志向",笔者解为动机。  相似文献   

6.
《楚辞·天问》"昏微遵迹"中的"微",一般认为即商先公世系中的"上甲微";而关于其中"昏"字及"昏微"的理解,及其由此而来的"昏"是否为商先公世系中的一代,还有不同意见。结合战国楚地出土文献的用字习惯,就相关文本进行解读,均不支持"昏"可能为人名。《楚辞·天问》"昏微遵迹"的记载,不能作为商先公世系中存在"昏"一世的确证。  相似文献   

7.
人生价值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在《老子》五十九章中,老子对人生价值的实现过程做了诠释:先要早早用"啬"法进行"重积德"的修行,然后拥有"无不克"的能力,然后呈现"莫知其极"的外表,然后"有国",即被托付天下,最后人会"深根固柢,长生久视",标志着人生价值的最终实现。此说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也有明显缺陷。  相似文献   

8.
晁福林 《文史哲》2013,(1):57-63,166
上博简和郭店简皆有《缁衣》之篇,可以与今本《礼记.缁衣》对读,为我们认识早期儒家思想的变化情况提供了非常宝贵的资料。对于民众的基本认识,早期儒家一方面看到了民众中有"淫"的因素,另一方面是强调在上位者关注民众的合理诉求,即"民欲"。简本"上人疑"章所提到的制止"民淫"与体现"民欲",是早期儒家政治理念的重要论述。  相似文献   

9.
子夏孔门求学三事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子夏孔门求学事迹,《礼记》、《说苑》、《孔子家语》等多有记述,但说法不一,时间地点不明,真相难辨。究其实,子夏于鲁哀公七年出任卫国行人,车有盖是公务需要;孔子不"借盖"是知其贫无二盖,担心影响其公务。子夏"短于财"而非"吝于财"。子夏丧亲在哀公九年,服丧期间研读《尚书》,为免遭赵简子报复而"使民未有闻焉"。子夏哀公十四年受孔子委派赴洛邑"求周《史记》",过卫遇"读史记者"纠正"亥豕之讹",并非"返魏"。  相似文献   

10.
<正>最近,江林昌教授的新作《考古发现与文史新证》由中华书局出版(2011年2月出版,76万字)。这是作者二十余年研究先秦两汉历史文化的最新成果。该著收集学术论文36篇,分为上下两编,上编"考古发现与古代文明新研"收集论文22篇,分为五章,即"史学理论与文明起源"、"虞夏文明"、"商文明"、"周文明"、"中外文明比较",内容主要涉及中华文明起源及其早期发展阶段的有关重大学术问题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