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企业兼并是企业间的吸收合并,是一个企业吸收了其他企业而成为存续企业的合并过程。这一过程具有自身独特的法律特征,受法律规范调整。尽管我们已有一些法律和法规在调整企业兼并,但是,存在许多漏洞,因此,营造一个良好的企业兼并的法律环境,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急迫问题。  相似文献   

2.
关于企业兼并立法的若干问题柴振国企业兼并是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和企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式之一,由于它具有实现资产存量流动,推动资产有效配置,避免社会剧烈震动和促使企业迅速提高竞争能力,实现规模经济效益等作用,而被西方国家普遍采用。在我国,企业兼并在实践当中...  相似文献   

3.
企业兼并是发展商品经济的通行作法,对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是有借鉴价值的.企业兼并是改革实践中的有益探索,是生产要素、社会经济关系重新优化组合的产物.此项工作相当复杂,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配套措施对策加以完善.本文拟就此有关问题作些探讨. 一、问题的提出增强企业活力、提高企业特别是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一个关键问题,是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深化所有制改革和其他方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企业改革的逐步深入,企业兼并行为悄然出现。研究这一经济现象,有着极为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原因与条件所谓兼并,即指吸收合并,是某个企业以一定的方式取得另一个企业的全部资产或控制权,以扩大本企业的生产经营范围的一种形式。一提到企业兼并,不少人就联想到发生于资  相似文献   

5.
企业兼并已成为我国企业改革的一种重要形式,但目前尚缺乏一部完备的法律对此加以规范。文章结合企业兼并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对企业兼并的行为性质、方式分类、程序、产权转让价格、协议内容及外商介入兼并市场等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6.
企业兼并,作为企业有偿让渡的形式,是一种打破存量刚性,促进存量资源再配置,推动结构转换的经济机制。产生于SO年代初期的中国企业兼并,对解决亏损企业转轨和潜优企业规模发展问题已取得明显的效果。据有关部门统计,80年代累计,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和13个计划单列市共有6226家企业兼并6966户企业,共转移存量资产82.25亿;减少亏损企业4095家,减少亏损金额5.22亿。1989年,全国先后有12个企业产权交易市场挂牌营业。进入90年代后,中国的企业兼并发展更快。但中国的企业兼并毕竟尚处在初始阶段,还有许多问题与难点需要我们去…  相似文献   

7.
企业兼并的问题及其法律规制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兼并作为一种企业行为,是形成企业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加快放开搞活企业步伐,健康、有序地进行企业改制的重要手段和形式,在实现企业资产重组、经济增长和企业发展壮大、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也存在着不可否认的问题.特别是私营企业作为兼并企业时,存在的问题尤为突出.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导致了被兼并企业的资产流失和自身发展受挫,影响了企业改制的顺利进行和健康发展,还造成了社会经济秩序和社会治安秩序的紊乱.对企业兼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法律规制进行研究,这对消除企业兼并中存在的问题,促进企业改制的顺利进行和健康、持续、协调发展,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等方面都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论企业兼并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企业兼并这一新的经济现象,并逐渐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本文就企业兼并产生的客观必然性及其意义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企业兼并是指一家企业(或集团公司)按照国家有关法律规定吸收其他一家或多家企业(公司)的产权,使之失去法人资格或改变其法人实体的一种行为。我国现阶段的企业兼并大体上有两种;一种是破产兼并。有些企业经济效益很差,连续不断地亏损,以致资不抵债,只好依法破产,为别的企业所兼并。另一种是联合兼并。有些企业,经济活力不足,很难经受住市场竞争这个风浪的冲击,经过平等协商,自愿并入经济实力雄厚的大企业,成为这个大企业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建立与健全,企业兼并的行为也还刚刚开始。过去,我…  相似文献   

10.
《财经论坛》近期载文论述我国企业兼并问题。作者主张,企业兼并不可超越客观条件一哄而起,而应积极创造条件和逐步完善操作。一要通过出卖小型国有企业和深化大中型企业改革,造就大批产权主体。二要进一步扩大生产资料市场,培育和扶持资金市场、劳动力市场。三要改革劳动就业制度,建立救济金和保险金制度。四要建立健全有关产权转让的法律、法规,制定企业兼并的专门条例。五要把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发挥政府必要作用的同时,尊重企业自主权。六要加强银行等经济调控  相似文献   

11.
抓住机遇推进企业兼并王政祥一、企业兼并是市场竞争的伴随物企业兼并是兼并企业以购买的方式获得被兼并企业的财产所有权,或者是兼并企业出资购买被兼并企业的资产;或者是兼并企业以承担被兼并企业的债务为条件接受其全部资产;或者是将被兼并企业的净资产作为股金并入...  相似文献   

12.
我国企业兼并现象始于80年代初期的河北省保定市和湖北省武汉市,由此开始迅速扩展,在短短数年内,全国形成一个企业兼并的浪潮。80年代,全国25省、市、自治区和13个计划单列市累计共有6226户企业兼并了6996户企业,其转移存量资产82.25亿元,减少亏损企业4095户,减少亏损额522亿元。1989年全国先后有12个企业产权交易市场挂牌营业。1992年我国经济改革确立了市场经济方向后,一场规模更大的企业兼并浪潮正在兴起,企业兼并的形式、目的和范围正逐步向深度和广度发展。据统计到1993年底已有1万多家企业被兼并,转移资产达100亿元,减少…  相似文献   

13.
兼并,不仅是一种企业所有权的转移或产权的转让方式,它还是一种能够促进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经济增长机制。其作用就是实现存量资源的合理流动、优化重组,进而促进企业组织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新疆有着良好的资源优势和地缘优势,但在过去长期的传统计划经济时期和短缺经济条件下,受各方面原因的影响,资源优势和地缘优势没有很好发挥,整体经济布局不合理,区内各地、州市场容量存在较大差异,加上外界又没有更多的增量投入,造成新疆目前存量资产少、企业规模小、小型企业多而散、生产能力分散和规模效益低下的局面。通过兼并…  相似文献   

14.
试析结构调整时期的企业兼并石谦,杨锐八十年代的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使我国产业结构基本上扭转了改革初期存在的重工业偏重,轻工业偏轻和农业薄弱的状况;但同时也发生了较为严重的失调:加工工业过于膨胀,原材料能源工业则发展迟缓;各省市产业结构雷同化趋势严重;...  相似文献   

15.
论初级阶段企业兼并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资不抵债的国有企业总数已达40%以上,通过实行破产机制,优胜劣汰,实行企业兼并剥夺那些浪费资源的企业使用社会资源的权利,将有限的资源转让给效率高的企业去使用,实现资本的优化重组,这是一种符合市场规律的措施。一、我国企业兼并的现状我国的企业兼...  相似文献   

16.
企业兼并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随着我国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发展,企业兼并已在我国大部分省市出现。但是,我们在调查中发现,人们对企业兼并概念的认识还不完全一致,甚至存在着把合并、产权转让等看作兼并的现象。因此,本文试图对企业  相似文献   

17.
<正> 我国的企业兼并,是在理论准备不足的情况下,由企业改革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实践呼唤出来的.因此,企业兼并在其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在操作方面遇到一系列的难点.这些难点,也是目前亟需研究解决的问题.本文拟就这些操作难点及应采取的对策作一初步探索.一、企业兼并操作难点分析目前,国有资产管理局业已成立,这标志着国有资产所有权有了明确的代表.在企业兼并过程中,除了国有企业产权关系尚需进一步完善外,在实际操作方面,还存在着以下六大难点.  相似文献   

18.
企业兼并是企业发展过程中扩大经济实力、实现外部扩张、增强市场竞争力和战胜竞争对手的重要战略手段 ,进入九十年代 ,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诸国掀起了第五次兼并浪潮 ,其规模之大、影响面之广远远超过历次水平。在我国 ,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和“十五”大提出的“抓大放小”政策的实施 ,以及我国国有企业进一步深化改革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 ,我国的企业兼并案已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但是 ,企业兼并的效果究竟如何呢 ?大量来自理论界与实践领域的调查研究显示 ,有近一半的企业兼并被证明是不成功的 ,造成了企业和国家的巨大损失。企业兼并…  相似文献   

19.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 ,全球范围内的企业兼并此起彼伏。有的企业因为成功地运用了兼并 ,在短期内实现了低成本扩张 ,达到了实现规模经济 ,提高竞争能力和扩大市场占有率的目的 ;有的兼并企业不仅没有实现其预期目的 ,反而被兼并企业拖垮。因此 ,兼并作为资产重组的一种方式 ,可以说是一把双刃剑。全球企业兼并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我国现行企业兼并法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现行企业兼并法评价刘培峰,任玉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我国的企业兼并产生于80年代初,十多年里在全国得到了迅速推广。其间,人们摸索出一些做法,积累了不少经验。在此基础上,80年代末,有关企业兼并的立法得到进一步加强,形成现行庞杂的调整企业兼并法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