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中国现代革命文学的先驱,蒋光慈翻译了大量的俄苏文学作品,但学界至今无人对之加以研究。蒋光慈翻译了俄苏诗歌、小说、文学理论和政治经济学论文,同时详细介绍了新俄的文学创作。其翻译在选材方面比较符合自身的文学创作理想和广大民众的文学审美需要,客观上传播了新思想,对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直接而深刻的影响,促进了他本人乃至现代文学叙事方式的创新和创作方向的转变。今天对蒋光慈翻译的评价既要参考鲁迅等老一辈学者的意见,但也应从文化批评的角度去发现其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谈到文学翻译,我们实在不应忽视一位对我国文学翻译理论卓有贡献的翻译家--茅盾.本文着重介绍茅盾对文学翻译的目的,要求,方法和原则,以及对文学作品的转译、复译和重译等方面的翻译思想.在文学翻译理论空前繁荣的今天,对茅盾的文学翻译思想进行一番梳理,必将对我国文学翻译理论的发展产生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杨绛与翻译     
杨绛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戏剧家和翻译家。她在翻译方面的成就不逊色于在创作方面的成就,只是受到重视不够。她所翻译的《堂.吉诃德》曾经被西班牙国王授予"智慧国王阿方索十世十字勋章",以表彰她在翻译西班牙文学作品、传播西班牙文学方面作出的巨大贡献。在翻译实践中,杨绛提出了对翻译活动的一些看法,比如"一仆二主"等观点,都给翻译家和学者们以启发。  相似文献   

4.
谈到文学翻译,我们实在不应忽视一位对我国文学翻译理论卓有贡献的翻译家——茅盾。本文着重介绍茅盾对文学翻译的目的,要求,方法和原则,以及对文学作品的转译、复译和重译等方面的翻译思想。在文学翻译理论空前繁荣的今天,对茅盾的文学翻译思想进行一番梳理,必将对我国文学翻译理论的发展产生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冯雪峰等革命文学家朋友的影响和催促下,戴望舒曾经在短时间内翻译了不少俄苏文学作品和有关俄苏及其文学的理论文字;但是后来,在翻译了纪德的《从苏联归来》一书后,受到纪德的深刻影响,他对苏联文学的价值产生怀疑,尤其是对革命文学的信念产生动摇,从而停止了俄苏文学的译介工作。不过,苏联文学或者说革命文学从质地、理念到措辞,都已经在他的脑海里留下了印象,对他的手笔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6.
李洁 《理论界》2012,(9):112-113
杨宪益是我国著名的文学翻译家,他一生将大量的中国文学作品译介到西方,为中国的翻译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文章从翻译认识、翻译取向和翻译理想三个方面概述杨宪益的翻译思想,为纪念这位优秀的翻译大师,也为提高典籍英译的译者素质和丰富翻译指导思想探寻道路。  相似文献   

7.
在翻译活动中,译者的生活背景、文学修养、人生观等因素对于译作质量的优劣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中国翻译史上,曾有两位翻译家在译者的修养方面作过较为详尽的论述,一位是隋代的彦琮,另一位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傅雷.本文对这两位翻译家的翻译思想作了对比分析,并进而指出,他们的翻译思想对于改变当今译界的一些不良现状,提高译者的素质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谢昭新 《江淮论坛》2010,(2):153-160
中国文学在20世纪汇入世界文学发展的大潮,其理论主张和艺术创作都体现了中外文化交融中的世界性意识,外国文学的输入与影响是20世纪中国文学得以生成乃至发展的原因之一。在多元的外来影响中,20世纪中国文学又特别受益于俄苏文学。蒋光慈在对俄苏文学作品与文艺理论的翻译介绍中,在留学苏联三年对俄国文学与社会运动的体验了解中,找到了文学思想和艺术创作的借鉴原料,从而在俄苏文学的影响下,开启了对革命文学理论的倡导和普罗文学的创作。  相似文献   

9.
郑振铎是五四时期杰出的翻译家。在翻译理论研究方面颇有贡献,他最早向国内译者介绍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论证了文学书的可译性,呼吁统一文学译名,提倡语言适度欧化,探讨译者的责任并且对中国近代翻译史进行评述,这些论述对当时的翻译理论建设起了示范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将科技文体与文学作品进行对比,总结出科技文献具有清晰、准确、精炼、严密的特性,并以此为起点,对外文(俄、英)科技翻译的共性进行分析,进而从词法和句法两个方面梳理出俄汉科技翻译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中国接受俄苏文论有时是通过日文等来接受的,其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将俄苏文论的日文译本转译成中文,二是通过翻译日本研究俄苏文论的论著来接受俄苏文论。总体来看,中国通过日本来接受俄苏文论的时间主要集中于20世纪上半期,内容上主要集中于无产阶级文论。因为时代条件、地理位置和语言等多方面的因素,中国接受俄苏文论的日本路径,不仅决定了中国文学批评家们独特的理论素养、知识结构、思维习惯和关注侧重,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很长时期内中国文学与文化生活的基本格局。  相似文献   

12.
中国是有着深厚的文学底蕴的国家,自古以来出现了无数的著名文学家、翻译家。作为20世纪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在推行文学革命的过程中胡适大力提倡西方文学名著的翻译,并提出了自己的文学翻译思想。在此对胡适的文学翻译成就进行了梳理、分析,并指出胡适对中国文学的贡献是通过他的文学翻译主张和作品实现的。  相似文献   

13.
董秋斯是我国杰出的文学翻译家,他主张翻译是一门科学,率先明确提出建立翻译学、建设翻译理论的问题;提倡开展"建设性"的翻译批评;坚持为人生的文艺观,强调翻译的社会功用,主张翻译现实主义作品,坚持异化为主的翻译策略;认为翻译是以"忠实"原作为基础的"再创作".  相似文献   

14.
文学翻译刍谈常清华文学创作与文学翻译是文学生命延续的保证。各个民族的优秀文学作品,通过翻译得以世代相传。随着社会发展民族语文翻译将会占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所以,作为一名真正的文学翻译家,必须具备文学修养和学术修养,吸取各方面的知识营养,完善知识结构。-...  相似文献   

15.
纳博科夫认为翻译的唯一目标是语言之间信息的准确转换,并强调译文必须与原文在内容、语言形式、句子结构等方面保持高度一致。纳氏在其英俄、俄英译著中,尤其是《叶甫盖尼·奥涅金》的英译作品中践行了逐字逐句直译的翻译准则。翻译行为的绝对忠实对译者而言是极其不易的,这既是翻译的限制性,也是翻译行为的根本问题。基于纳博科夫英俄文学翻译作品的文本材料,分析其翻译行为在词汇、音韵以及语法等方面的限制性。翻译行为的限制性与创造性这对二元对立因素,本不存在绝对的好与坏,但纳博科夫认为翻译行为不应带有译者的个人风格,亦不应是译者的创造性行为。纳博科夫肯定翻译限制性以及否定翻译创造性即是贯穿其翻译观的重要观点,纳氏的流亡背景以及"俄罗斯情节"则是其翻译观形成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6.
文学翻译家傅惟慈于上世纪90年代翻译的毛姆长篇小说《月亮和六便士》风格简洁而精致、细腻而旷达、通俗而不庸俗、朴实而不失文采.从词语、句法和修辞手法方面对译本的翻译风格进行探讨,剖析译者对文学翻译过程的操控,旨在为今后毛姆作品的译介和译者翻译风格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郭沫若是中国现代杰出的翻译家。他在“五四”前就迷恋上了外国文学并进行了外国文学的翻译实践。“五四”以后他翻译了大量的外国文学作品 ,又以翻译德国文学为重点 ,且特别钟情于歌德 ,有着明确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变异是作家体现作品主题意义和实现作品美学价值的重要手段,因此往往具有一定的文体价值。本文主要从文学文体学的角度讨论文学作品中语言变异的文体价值及翻译原则,指出了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变异在翻译中必须考虑其文体价值。  相似文献   

19.
宋筱蓉 《江淮论坛》2003,(3):149-152
德国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是深远和重大的,这其中离不开他们的中介--翻译."五四"运动前,德国文学就陆续被翻译介绍到中国了.本文述评了德国文学在中国早期的翻译传播轨迹、特点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20.
翻译家毕树棠在清华大学图书馆工作的半个多世纪间译著颇丰,但对毕树棠翻译的研究并不多见,本文以译者背景与社会背景为坐标,对毕树棠翻译活动、翻译策略特征、翻译评论进行了梳理与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