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精华 《阴山学刊》2003,16(2):40-44
广泛存在于叙述中的基督教话语 ,使得俄国文学具有了欧洲文化的基因。但是 ,俄国经由拜占庭接受的是东方基督教 ,这就使得俄国在精神上有别于信仰天主教或新教的西方 :痴迷于莫斯科—第三罗马这一拯救世界的弥撒亚理念 ,把上帝世俗化甚至意识形态化 ,通过俄国化的上帝反对西式的现代化。也正是这一作为标示俄国文学民族身份的东方基督教 ,构成了千余年来的俄国审美和文学艺术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2.
张立可 《理论界》2014,(10):124-129
拜占庭学是近代以来史学界研究的一个重点领域。长期以来,各国学者从经济、政治、军事乃至宗教等不同角度,对拜占庭帝国历史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吉尔·佩治(Gill Page)的著作Being Byzantine一书是诸多拜占庭历史研究的著作之一。该著作以身份认定为视角,以1204年十字军攻占君士坦丁堡为时间节点,从内外身份划定标准的角度进一步分析了拜占庭帝国的内部结构。同时,该书也把"身份认定"这一学界的热点问题引入拜占庭学。  相似文献   

3.
中古时期,拜占庭文明是西方文明同质性的异类,是后来与西欧现代性的普世性相对峙的俄罗斯特殊性的精神发生学源泉,源于拜占庭的东正教是俄罗斯特殊性的神圣基因。在沙皇俄国时期,特别是19世纪至20世纪初期的“白银时代”,由东正教体现的俄罗斯特殊性与基督教孕育的现代性的普世性,形成了极具内在张力的宗教哲学思潮,索洛维约夫是这一思潮的杰出代表,他的哲学思想,典型性地反映了东正教作为俄罗斯特殊性的神圣基因与现代性的普世性相遇后所发生的深刻变异。  相似文献   

4.
俄罗斯的东正教伦理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俄罗斯的东正教伦理学□金可溪在历史上,俄罗斯是信仰东正教的东斯拉夫人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在十月革命前,沙俄帝国实行政教合一的政策,东正教是俄罗斯国教。当时,沙俄帝国有一半以上人信奉东正教。十月革命以后,在列宁指导下,苏维埃政府实行政教分离的政策,使教...  相似文献   

5.
在新疆生活、工作的人中,绝大多数人只知道新疆有伊斯兰教、佛教,而对基督教(包括天主教、东正教)知者甚少,对于它的了解研究更是为数甚微。在新疆信奉基督教的人并不多,主要是在汉族中有少数人信奉。基督教一般广义地说是指对所有信奉耶稣基督为救世主的各教派的统称,包括天主教、东正教、新教和其他一些较小教派;狭义的督基教则指我国对基督教新教的称谓。  相似文献   

6.
杨翠红 《北方论丛》2020,(3):126-134
俄国东正教会与史学发展密切相关。拜占庭基督教(1054年后称为东正教)传入罗斯,促进了罗斯史学的出现和发展。俄国中世纪时期史学处于东正教会的操控之下:修道院是修史中心、体例以编年史为主、史观也以基督教史观为主。其原因在于修道院是当时的文化中心,僧侣的文化程度高,垄断文化。修道院修史的目的是证明上帝存在的合理性。修道院与王权的亲密关系,使其修史权进一步巩固。俄国东正教会编写如《往年纪事》《诺夫哥罗德第一编年史》《尼康编年史》等一系列编年史巨著。基督教的传入促进了俄国史学的兴起。修道院编史有利于史料和史书的保存,但也造成了史书内容以教会和王公为主体、史学体裁以编年史为主、形式过于单一等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7.
公元988年基督教传入俄罗斯,弗拉基米尔大公将其定为国教,从此基督教对俄罗斯民族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试图从基督教与俄罗斯语言,基督教与俄罗斯文学之间的关系,剖析基督教对俄罗斯民族文化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林国华 《学术月刊》2015,(2):163-170
分析梳理正义战争学说从古代希腊罗马世界到早期现代世界的发展简史可以发现,决定该学说从成形到成熟有两个关键历史时期,即古代晚期的基督教崛起和早期现代基督教国家的海外扩张。正义战争学说从古代晚期开始脱离希腊罗马"异教"精神的支配,而逐渐变成一个纯粹的基督教神学—政治学说,继而出现了对"战争理由"的道德—政治追究、对"敌人"的罪人化、对战争作为"惩罚"行动的确认,以及最终指向的战争的司法化与作为正义战争担纲者的基督教帝国。  相似文献   

9.
王超 《北方论丛》2017,(6):90-95
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政治态度、政治信仰和感情;它是无形的、潜在的,但在政治活动中常常起着重要作用.俄国政治文化传统是一个复杂的混合体,其内在特质可以用艾森斯塔德概括的“帝国”特征加以描述.在俄罗斯帝国形成的过程中,东斯拉夫民族古老的村社组织给俄国下层人民埋下了服从专制统治种子;历代俄国统治者对东正教的接受、利用和统辖,使“君权神授”的观念深入人心,并赋予俄国人以超越性的世界精神;对蒙古人的臣服、学习和斗争,以及对金帐汗国政治遗产的继承,使莫斯科公国崛起的同时,也强化了俄国上层通过武力征服世界的扩张意识.  相似文献   

10.
科索沃是巴尔干半岛自我分裂的缩影。该地区缺乏必要的共同利益,而其历史发展进程中又缺乏各民族融和不可或缺的强制力量,缺乏长期而稳定的融合过程。直到13世纪初,拜占廷帝国通过传播东正教信仰和拜占廷文化力图统一巴尔干半岛的努力是成功的,一种被整个东欧世界承认的拜占廷斯拉夫传统基本形成。但是1204年西欧十字军骑士对君士坦丁堡的占领中止了这个刚刚完成但还有待发展巩固的过程,以拜占廷政治文化体系为核心的巴尔干半岛整合计划被打乱,拜占廷帝国失去了整合巴尔干半岛的主导权,巴尔干半岛各民族整合并形成更加稳定的现代民族国家生存基础的进程被中断。此后出现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统治只是强化了地区内的对立因素,特别是在巴尔干半岛民族解放斗争中激发起来的民族意识使该地区内部冲突更加激烈,彻底丧失了自我整合的能力。科索沃问题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  相似文献   

11.
项红梅  苗淼 《天府新论》2006,(Z1):240-241
多人一看到牧师就翻译为priest,其实问题并非如此简单,因为基督教派别不同对牧师的表达就不同,一般而言,通称时可用priest或clergy, father,天主教或东正教的牧师就用priest,新教的牧师翻译成minister更符合习惯,涉及到英国国教会就需用clergyman一词.  相似文献   

12.
丁平一 《船山学刊》2001,(4):126-129,137
基督教的三大教派——天主教、东正教、新教都曾先后传入过中国,来华传教士又以天主教和新教居多,特别是鸦片战争以后,传教士依恃不平等条约,大量涌入中国,传教规模迅速扩大。基督教许多教派都派遣传教士到湘组织差会,许多差会在进行传教活动的同时创办了一些教会学校和教会医院。传教士的这些活动给近代湖湘文化涂上了一层有别于古代文化的色彩,而传教士的到来引发的多起教案也成为社会各界十分注目的事件。一、基督教在近代湖南受到的抵制基督教所受到的抵制主要是指近代以来连绵不断发生的教案。教案是指中国民众聚集起来,打砸、…  相似文献   

13.
民族主义与苏联的解体谢国先苏联是在俄罗斯帝国的基础上产生的一个庞大国家。在莫斯科公国到俄罗斯帝国的扩张与四国联盟到十五国联盟的发展之间,有不可忽视的相似性。女皇叶卡特林娜二世没有活到二百岁,俄国(俄罗斯人统治的国家)也没能统治整个欧洲①,但至十月革命...  相似文献   

14.
基督教(分天主教、东正教、新教或耶稣教三大派)是三大世界宗教之一。具有近两千年的历史。它起源于奴隶社会,而在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盛行,并与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自传入中国以后,特别是近代,曾经发生过颇大的影响。据可靠史料,基督教最早传入我国,当在公元七世纪,时值我国封建社会的盛唐初期。最初称为“大秦景教”,简称“大秦教”或“景教”,实系基督教聂斯脱利派。其创始人聂斯脱利主张基督“二位二性”。由于违反“正统”教义,公元431年在以弗所(遗址在今土耳其塞克城以北)召开的宗教会议上,被东罗马皇帝和罗马教会判为“异端”,予以革职流放。他的信徒逃往波斯,得到波斯王的支持,公元五世纪末叶在波  相似文献   

15.
东正教在古罗斯和俄罗斯封建文化的发展中起过重要作用。它为封建国家提供了政治理论思想 :国家教会自主自立 ,忍耐服从的伦理道德观念 ,以及“第三罗马”等强国思想。东正教会和修道院是罗斯史学、文学的组织者和推动者 ,修道院是最早的修史中心 ,教士和修士是最早的史学、文学、戏剧、游记和艺术理论的创立者和传播者。教堂建筑是古罗斯艺术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16.
"分裂运动"是解开俄罗斯思想史之谜的一把钥匙.罗斯教逐渐取得真正独立地位以后,东正教会逐渐成为国家的组织者和俄罗斯民族的精神象征,教权取得了与世俗权力并重甚至高于皇权的地位.在17世纪发生的尼康宗教改革,一方面进一步扩张教会的势力,企图营造凌架于国家之上的类似教皇一样的权力;一方面又以希腊正教统一俄罗斯所有的宗教活动,否定了原来在俄罗斯民间流传几百年的宗教习俗,把旧礼仪派视为异端,这就导致了宗教分裂运动,坚持旧教的信徒被称为分裂派受到压制.而沙皇一方面借尼康之手确立了"第三罗马"国教思想,另一方面罢黜了尼康,把教权变成了皇权的工具.民间的东正教在此之后,却同国家政权发生分离,把坚守自己的信仰看成是阻挡专制的最后一道防线.旷日持久的"分裂运动"影响极大,很多信徒从教会内的"持不同政见者"变成反对沙皇的"持不同政见者",成为前近代俄国最大的反对派.俄国的宗教反对派运动为人文知识分子的抗争呐喊提供了深厚的宗教底蕴和精神营养.  相似文献   

17.
肖超 《江淮论坛》2011,(2):79-86
犹太先知但以理与史家约瑟夫为早期基督教史家树立了某种榜样:如果历史阐释者在政治史中肯定现有王权,并对其置身的帝国予以颂扬,就能达到与统治者亲密相处的效果。早期基督教思想者在此影响下,通过具体的史学写作,更是为罗马帝国找到了一个源自"神意"的开端,并确立了"普世"帝国的大一统体系;还建构了"神意"对罗马统治者关爱有加的历史叙事。这对于四处征伐、统御众多民族的罗马帝国而言,有着积极的理论力量。早期基督教史学就在此种接近罗马政治的形式上,得以最终与帝国统治者形成一种良性互动的关系,进而影响政治当局并播撒其信仰。  相似文献   

18.
东正教在今日俄罗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今日俄罗斯,风糜全国的宗教热已成为引起全世界关注的热门话题。 当你踏上俄罗斯大地时,你立刻会感觉到,东正教经过前苏联70多年的压制封锁之后,现在又回来了。在首都莫斯科,重新修整的教堂到处可见,那出入教堂川流不息的人群以及教堂内秉烛祈祷的男女老幼,令你吃惊不已。在大街上、地铁站、广场、商店,出售圣经、圣像、圣画、宗教艺术品的摊床比比皆是,使你眼花缭乱,牧师的布道声时时入耳,使你感到无处不在宗教的笼罩之下。东正教在今日俄罗斯,不仅已深入广大居民的文化和社会生活,深入到人们的思想和教育领域,而且在一步步走上政治舞台。可以预测,东正教在未来的俄罗斯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铸币是拜占庭帝国统治者向社会各个阶层呈现皇权的重要载体,在拜占庭帝国的政治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拜占庭帝国时期,皇室女性分别以皇帝配偶、幼帝摄政、女皇、或过渡皇权的中间媒介等身份出现在各类铸币上,这些铸币见证了拜占庭皇室女性在政治生活中所能实际掌握的政治权力的演进过程。向受众清晰地传达着皇权的传递指向,抑或解释着皇权的合法来源,成为观察拜占庭帝国皇权运作、皇权交接等问题不可或缺的实物证据。  相似文献   

20.
基督教哲学是罗马天主教会的官方意识形态。它是以上帝为核心、神学为基础的宗教唯心主义思想体系。在近二千年的历史中,它经过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公元初六个世纪,名为教父哲学,历史上通称为教父学。第二个时期,即从公元九世纪至十五世纪为止的中世纪经院哲学。其中托马斯主义的经院哲学为主要派别(亦名烦琐哲学).第三个时期是十九世纪末开始出现的新经院哲学,就是现在常说的新托马斯主义。 在哲学史上,就哲学派别来讲,基督教哲学如此顽强地断断续续坚持下来,的确是罕见的。它之所以能够持续这么长时间,除了罗马天主教的政治经济势力这一主要因素外,其自身在形态上所作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