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2 毫秒
1.
昨读《新报》有云:清廷西太后密谕驻扎东京公使,令谋缚康有为,若不能,亦必设法杀之。嘻,异哉!吾不意圣神文武自比于补天之神娲者,而竟为此穿窬草窃之行也。夫有为之功罪,天下异议,而凡毗于后党者,则固欲得而甘心,此无足论者。独以公法论之。彼既遁于日本矣,将声罪致讨而执之乎,抑将诱而执之乎?其声罪致讨而执之也,  相似文献   

2.
近代学者王国维是一位很有眼光的文学评论家,他在《文学小言》中,于高度评价屈、陶、李、杜之后,赞扬苏东坡:“宋以后之能感自己之感,言自己之言者,其惟东坡乎!”诗的发展,确实沿着摒弃道学教条的束缚,抒  相似文献   

3.
骆宾王七岁吟鹅,少负盛名;长而慷慨,豪纵任侠;诗文会友,意气横溢;官场失意,拂袖而去;檄文讨武,震山撼岳;兵败不降,铁骨铮铮,文人乎?高士乎?侠骨乎?可是,这样一个生命色彩非常浓烈的人,命运之神却一再与之作难,为人一世,坎坷一路,备尝丧父之痛、落第之辱、罢官之耻、入狱之恨,并几次为流言所伤,历尽世态炎凉,虽蓄志于心胸,终难伸于天下。垂暮之年,毅然加入叛武护唐壮举,最后背着“逆魁”、“乱党”之恶名,悄然消失,不知所终,令当代人瞠目,令后世人沉思。为什么骆宾王命途多舛一至于此呢?是其才耶?学耶?识耶?是其时乎?运乎?命乎?答  相似文献   

4.
文价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节选于魏·曹丕《典论论文》  相似文献   

5.
汉字是形、音、义三者的结合体,字形、字义与字音有着密切的联系。这是由于“上古之世,未有文字,人之言语,以声达意。声者肖乎意而出者也。文字既作,意与声皆附丽焉”。正如戴震所说“文字、故训、音声未始相离”。关于这个问题,陈澧也有过这样的论述: 盖天下事物之象,人目见之,则心有意;意欲达之,则口有声。意者象乎事物而构之者也;声者象乎意而宣之者也。声不能传于异地、留于异时,于是乎书之为  相似文献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曲作者聂耳,1935年死于日本。遗骨迁葬祖国后,郭沫若撰写了《聂耳墓志铭》:聂耳同志,中国革命之号角,人民解放之鼙鼓也。其所谱《义勇军进行曲》,已被选为代用国歌,闻其声者,莫不油然而兴爱国之思,庄严而宏志士之气,毅然而同趣于共同之鹄的。聂耳乎,巍巍然,其于国族并寿,而永垂不朽乎!聂耳同志,中国共产党党员也,一九一二年二月十四日生于风光明媚之昆明,一九三五年七月十七日溺死于日本鹄沼之海滨,享年仅二十有四。不幸而死于敌国,为憾无极。其何以致溺之由,至今犹未能明焉!在这篇《聂耳墓志铭》中,记录了聂耳的生…  相似文献   

7.
论脱化     
夫脱化之法 ,其为义也大矣 ,自来诗家造语 ,率以祖述为常 ,虽有剽窃偷盗之讥 ,不减引古取旧之用。在于古人 ,既已心知其实 ;抑于今世 ,则或闻听而骇。是以今兹所论也 ,虽托昔贤之为说 ,殆犹重发此秘于天日乎 ?顾脱化之为义 ,向有牵缠 ,故入作之为要 ,略需分理 ;而唯辨于祖述之必存 ,则尤进乎语汇之先在矣。至若脱化之为法 ,乃在祖、作之同异 ,与夫翻新之变化 ,且以语工字简为尊尚 ,而视融化无迹为极至也。  相似文献   

8.
《郁离子》是明代开国元勋刘基最重要的一部传世著作。此书约七万言,共十卷,分为十八章,散为一百九十五条,多或千言,少则百字。明初杭州府儒学教授徐一夔在该书的序言中说:“其言详于正己、慎微、修纪、远利、尚诚、量敌、审势、明贤、治民,本乎仁义道德之懿,明乎吉凶祸福之几,审乎古今成败得失之迹,大概矫元室之弊,有激而言也。……骤而读之,其锋凛然,若太阿出匣,若不可玩;徐而思之,其言确然,凿凿乎如药石之必治  相似文献   

9.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何故而至此?”屈原日:“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销其糟而咦其?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今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全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已故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屈原既死之后,楚有…  相似文献   

10.
〔原文〕问者曰:“申不害、公孙鞅此二家之言孰急于国?”应之曰:“是不可程也。人不食十日则死,大寒之隆,不衣亦死,谓之衣食孰急于人,则是不可一无也,皆养生之具也。今申不害言术,而公孙鞅为法。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执也。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此臣之所师也。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此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  相似文献   

11.
嵇康的《声无哀乐论》是中国美学史上一篇影响深远的重要论文。音乐的"自然之理"是音乐美的来源,"和声无象"涤尽了音乐中的情感、政教伦理内容,"自然之和"是最高的音乐境界。至此,音乐真正的走向了艺术的自觉,从而唤起了人的自觉,作为个体生命存在的人开始重新关照自我,理解自我,渴望回到自由生命的本真,即:无限自由的生命状态。  相似文献   

12.
人权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文化问题。每个国家的人权观都是本国主流文化在人权领域的表现。中国和西方的人权观在诸多方面存在截然不同的价值定位和选择。中国人权观主张义务本位,西方人权观主张权利本位;中国人权观发生于礼治环境,西方人权观产生于法治环境;中国人权观侧重对超验人生价值的追问,而西方人权观侧重现实的功用;中国人权观重视群体的权利,而西方人权观重视个体的权利;中国人权观重视人际的和谐,而西方人权观侧重人际的界分;中国人权观侧重人生价值的完满,而西方人权观侧重人生日用的实现。西方人权观的致用性、个体性、务实性可以弥补东方人权观“有神无体”的制度性缺失;而中国人权精神的高远性、和谐性、完满性则可消除西方人权观“有体无神”的工具性僵硬。  相似文献   

13.
人类社会的危机并非来源于科学技术,而是植根于人类的生存方式.在某种程度上,正是人类非健康的生存方式导致了科技作用的异化,只有改变人类非健康的生存方式才能最终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问题是以天人关系为基础的人生问题,具体说是在"天人合一"立场上人的价值选择问题。以"法天象地"为自我安放起点,先民找到了"天人相通"的可能性路径,这就是"天道"的"生生之德"及以此为基础人的道德价值取向。"天人合一"因此获得了仁爱道德的伦理意义。这种"天人合一"的哲学特质及其蕴含的"主客统一"的思维方式,使人与自然在文化源头上获得了内在的和谐关系。这种智慧虽产生于农业文明,却能为现代社会的环境伦理提供合理视域。  相似文献   

15.
庄子与叔本华之死亡智慧,源于人类的生命意志,人类在此无论如何终归逃不脱人生大限。人在彼岸世界,凭藉着"灵魂"与"气"之氤氲,导引出庄子生死轮回观的真谛;叔本华则用自然不灭原理来证明人类的不灭性(轮回)。世界作为个体有生有死,但是我们人这个类、这个物种、这个理念却是永远不灭的。文章讨论了庄子与叔本华以不同的方式和跨越时空的死亡理解与诠释。  相似文献   

16.
尼采的美学思想都是围绕"为人生而艺术"这一要义而阐发的,这也是尼采面对生命的悲剧性而开出的良方。他认识到生存是充满苦难的,但并未由此而否定生命的意义,悲观厌世。而是肯定人生的悲剧性不可改变,主张笑对悲剧性的命运,用艺术来拯救人生,用审美的眼光来看待人生通过艺术的审美观来提升人的生命强力克服人生的悲剧性。他褒扬希腊悲剧艺术,歌颂酒神精神,发现了潜藏在悲剧艺术中的人的强大生命力量和克服人生悲剧性的希望。并用悲剧艺术解读人生,诠释生命,把人引入神圣的艺术审美境界,使个体生命与本体生命融为一体,在艺术审美中体味真实的生命感并获得了与世界本体融合的最高欢乐。  相似文献   

17.
不同的书写方式影响了人们不同的生命体悟。传统书写有一种考古学的意义,物质性要素在思想的形成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现代的电子书写则打上了人类学的印记,在这里展现的是以“人”为中心的世界图像。前者彰显了生命的充盈,后者则暴露了生命被扁平化的危险。我们从书写方式的变革中看出了人类命运的未知。  相似文献   

18.
儒家学说的集大成者荀子在中国思想史上首先提出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其有意识地组成社会集团,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关于人生问题的三个重要命题———人生不能无群、人生不能无乐和人生不能无师法。群居合一是人类“制天命而用之”的前提,但由于人性本恶,因此,行乐教、遵师法是改造人性中恶的因子、保证社会分层而不分裂、群体而不解体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9.
根据"生命价值"理论,人的生命价值可以通过投保人寿保险来体现,即可用人寿保险的保额来衡量一个人生命价值的大小。此外,人寿保险具有很强的价值功能,其强有力的风险保障功能和资产保全功能是其他金融产品所不可替代的。同时,人寿保险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在"养老金"、"教育金"、"医疗金"、"死亡金"等规划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因此,寿险规划问题的深入研究与分析,无疑对人寿保险业的发展和完善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0.
质是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 ,但质又不是一个单纯的概念 ,人类对质范畴的认识经历了多层次的推进 ,既有对历史含义的继承 ,又不断地赋予新的含义 ,这使质的范畴具有丰富的层次性。正是对质的概念不断认识深化的情况下 ,人类对自然物、生命、人类、人类社会的认识也在不断地深化 ,或者说人类在这两者认识深化的发展上是互动的、相辅相成的。对现代哲学中质的概念进行总结 ,质可分为要素质和系统质 ,而系统质又可分为自然系统质、人工系统质、社会系统质。这种划分只是一种概念的划分 ,而在人类的实践中 ,要素质和系统质的关系是相当复杂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