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导师在完成研究生培养任务,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导师队伍建设是研究生教育的一项基本建设,优化导师队伍是发展研究生教育的重要保证.实践证明,遴选制度是优化导师队伍建设的有效措施.只有认真执行遴选办法,做好导师遴选工作,才能促进导师队伍的整体优化,推动医学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针对当前导师队伍建设现状,从研究生教育发展需要和培养工作的要求出发,对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和提高导师队伍整体水平,进行了探讨与实践,力求通过完善遴选制度,实行职责制,建立评估和动态管理制度,加强导师自身素质建设等措施,努力形成一个充满竞争与活力,能上能下的有效机制,逐步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导师选聘制度.  相似文献   

3.
新时期我国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问题及其对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环节。针对目前导师队伍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若干问题,提出新时期研究生导师培养模式和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思路,强调引入竞争机制、优化导师竞争环境,促进研究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在研究生扩招后的新形势下,建设一支什么样的导师队伍、怎样建设导师队伍是当前研究生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分析导师队伍建设背景的基础上,提出了导师队伍建设的目标,通过学科建设、导师遴选、岗位培训以及岗位考核等方面加强导师队伍建设,从创新的角度积极探索导师组制的培养模式,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勇于创新的导师队伍。  相似文献   

5.
针对当前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导师-学科-在校生”规模发展不平衡、导师职责不明确以及不适应新型研究生管理模式等问题,指出症结在于把研究生导师当作了一个“层次”。认为应立足于岗位需要建设研究生导师队伍,这样有利于建立动态管理机制,调动导师积极性,协调导师、研究生、学校(学科)三者问关系,对于推动研究生导师负责制的落实,促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创新型研究生及其培养途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创新型研究生是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创新意识、严谨的科学态度、较高的创新能力的研究生,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加大创新型研究生的培养力度.在分析目前我国研究生培养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的基础上,从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加强和规范研究生的过程管理等角度,阐述了创新型研究生的培养途径.  相似文献   

7.
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与保障条件,也是研究生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实现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积极探索建立健全适应研究生导师队伍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模式和管理创新体系,以保证研究生导师队伍的整体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8.
教育硕士导师的质量是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优劣的重要影响因素.根据目前全国、全省以及我校教育硕士导师队伍的现状调查发现,许多教育硕士对导师们的课堂教学情况整体满意度不高.为了加强和提高教育硕士的教学质量,高校必须科学制定教育硕士导师队伍的建设规划;完善导师的遴选标准,建立动态的管理机制;建立教育硕士导师培训学校,拓宽教育硕士导师的来源渠道;用制度巩固教学的中心地位,在学校形成重视教育硕士教学、保障教学、投入教学、服务教学的机制和氛围.  相似文献   

9.
导师是我国研究生培养的关键力量,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新形势下,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必要条件.根据党在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的教育要求,梳理了当前导师队伍的现状和问题,基于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这一出发点,探索构建"师德首要"岗位选任考核机制、"分层分类"培训交流机制、"有效协同"的科研育人机制、"两融入"导师队伍管理机制,构建以立德树人为首要职责的导师队伍建设机制.  相似文献   

10.
研究生导师的学术水平、人格魅力、责任感等影响着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由于自然、社会、历史等原因,西部欠发达地区高校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存在基础薄弱,人才流动不畅,师资力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等问题,降低了导师队伍的整体学术水平和指导水平,影响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可通过引进高层次人才,改善导师队伍结构,实行导师组制,建立导师考评体系几方面来加强导师队伍建设,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1.
按照现代化小城市科学发展标准,目前我国小城市在发展目标、服务功能、产业成长、制度改革、考核机制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从2011年起浙江省启动小城市培育工程,积极探索提升小城市发展质量的现实路径,为优化区域城镇化的整体布局提供了体制机制改革的创新样本。提升小城市发展质量的路径为,把城市功能定位和城市品质提升作为促进小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把产业集群整体升级作为促进小城市实现产城融合的内生性可持续发展动力,把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作为新一轮小城市培育工程的主线。  相似文献   

12.
广东创新型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创新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持续增长的最可靠源泉之一。广东省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其经济可持续发展竞争力的排名却处在全国的下游,究其原因,主要是创新能力等反映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指标相对较低,使企业发展缺乏后劲,经济发展缺少支撑,因而制约了广东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制度、文化、人口、教育与人才、社会保障、自然环境等是障碍吉林省经济发展的主要社会因素.消除障碍吉林省经济发展的社会因素的途径与措施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形成内生的、协调的、综合创新的、可持续的发展观;其核心是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以六大方面的创新作为吉林省经济发展的内动力.  相似文献   

14.
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评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国内外都加强了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研究,并分别构建了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计算模型,但国内外关注的重点有所不同,国外关注环境、生态、福利等内容,国内则更关注经济发展,并且在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上也存在指标庞杂、实际应用性不强等问题.构建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循科学性、简明性、整体性、特殊性、稳定性、动态性、可操作性等原则.  相似文献   

15.
基于系统分析的可持续发展系统研究模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系统分析是运用系统的思维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帮助人们解决复杂程度高和综合性强的问题的方法,本文尝试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构建可持续发展系统的研究模式。首先,概述了系统分析的发展概况及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理论;然后阐述了系统分析的基本内容和作业流程;随后,按照系统分析的作业流程对可持续发展系统作了具体分析,对每一流程提出了具体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并在量化和评价阶段提出了定量的研究方法,从而构建出基于系统分析的可持续发展系统的研究模式。  相似文献   

16.
基于系统协调理论的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系统,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基于系统协调原理,从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出发,分析了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系统的概念、内涵、系统组成和作用机理,研究了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系统中诸子系统协调发展问题,并对河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了实证研究,经验证,其结果是可信的。最后提出实现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系统协调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土地开发与耕地保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地矛盾是当前和今后我国农业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在农业结构调整和加入WTO的背景下,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要求从土地开发与耕地保护两方面着手解决。土地开发应遵循土地稀缺原理、地租理论、人地协调理论、动态平衡原理与系统工程理论等。我国的人均土地资源较少,质量不高,后备土地资源不足,决定了应加强耕地保护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其主要措施有:严格贯彻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拓展耕地保护思路;重视系统和可持续发展的土地开发;明晰和稳定土地开发产权制度以及加强土地开发制度建设与项目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18.
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可持续发展强调从产业层面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三要素以及生态、经济、社会三大系统的协调发展,注重发展的可持续性。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指标基础——产业可持续发展支持系统包括产业发展基础支持系统、产业协调能力支持系统和产业可持续性支持系统。构建多指标综合评价模型对各区域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总体评估,可以为各区域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提供对策依据。  相似文献   

19.
运用系统动力学理论,构建重庆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分析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并运用重庆汽车产业相关数据进行仿真分析,寻找影响重庆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和关键因素.研究表明:技术创新、政府、环境与市场是重庆市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三大驱动力,而随着产学研合作力度的不断增大,产学研合作力度对企业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却越来越小,且提高汽车产业的市场集中度不能有效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20.
论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理解现代产业体系应该从三个方面出发:第一,现代产业体系是一个可持续发展、循环的产业体系;第二,现代产业体系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创新型产业体系;第三,产业边界的模糊与产业间的融合是现代产业体系的根本特征。因此,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必须在可持续发展的条件约束下,通过产业融合分化、解体和重组传统产业体系,并将其建设成一个开放式的创新型产业体系。最后,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还需要相应的支撑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