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右文说存在着圃于字形和容易以偏概全两大缺陷.王念孙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利用形声宇声符表音的特点,发挥自己的古音学特长,将传统的右文说改造成利用谐声偏旁系联同源词的利器.在《广雅疏证》中,只要音近义通,不只声符相同的形声宇可以系联在一起,就是声符不同但读音相同相近的形声字也可以系联到一块,运用右文说系源取得了远超前人的成就.  相似文献   

2.
从李方桂和郑张尚芳上古复辅音比较中可以得出,他们都注重运用谐声构拟复声母,着眼于音系的对立互补,都能解释一些谐声现象;不同之处在于,郑张尚芳的复声母参照亲属语言的音系结构和同源词来构拟,所以更加丰富、系统,能解释更多、更复杂的谐声现象.只是他们的拟音是从语音层面来展开论证,没有顾及形态层面,语音层面结合形态音位研究复辅音也许是以后上古音研究的一个重要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3.
前贤时哲已证明照三系字和见系、端系相关。根据大量的谐声、又音等材料可以推测出古音见系和端系音近可通,据此理论,进一步系联了两组同源词。  相似文献   

4.
谐声方式中存有部分特殊的谐声现象,很难找到音理上的依据,我们称之为异常谐声,并认为异常谐声关系即使表现形态变化,也应当是部分的.  相似文献   

5.
古音学是传统音韵学的一大分支,是汉语音韵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古音学研究既是上古汉语音韵本体的研究,又是古音学史的研究。谐声是汉语中非常重要的语言现象,与汉语音韵研究尤其是上古音研究是密不可分的。谐声与古音学研究既是利用谐声材料梳理、构拟古代汉语语音系统的研究,又是谐声与古音学史的研究。本文梳理、辨明谐声与古音学的源流和历史演进,为汉语音韵学、文字学、汉语语音史等学科,总结和探索新的研究视角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上古汉语无复辅音:1.汉字谐声的特殊现象是汉字时空音变或俗读误读造成的,不可作为复辅音的根据;2.汉藏语系的诸多语言有复辅音不能类推上古汉语有复辅音;3.古今汉语与方言中特殊的语音现象如切语的使用、重叠词变双声、叠育或衍音词,是汉语语音在使用上的特点、,与复辅音的性质特声、不相符合。  相似文献   

7.
“右文说”的出现,是我国训诂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是文字研究深入的标志,它揭示了汉字形声字的重要本质——音义的联系,即声符在形声字中的表义作用,从而使训诂学中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词来解释词义的声训更有其科学的基础。文字是形音义的统一体,而语言先于文字,音义的关系比之形义的关系更加密切,而“右文说”从声符来研究字的孳乳关系,正是符合这一规律的。  相似文献   

8.
秦汉时期形声字音近声符换用例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形声字音近声符换用是文字学研究中一种值得注意的现象。本文首先对形声字音近声符换用的条件加以拟议,其次根据所拟条件分类对秦汉时期形声字音近声符换用的多个实例进行了分析,最后略陈换用的原因,对这一现象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文章概述了目前学界在对待谐声与上古声母关系研究问题上存在的三种意见:肯定态度、否定或怀疑态度。"形态说"综合前两派观点,文章认为谐声材料是研究上古声母的重要材料,这一点无庸置疑,但谐声系统复杂,为了有效可靠地运用谐声材料,我们应该从形、音、义三个方面定义谐声关系,并对先秦殷商、西周和春秋战国各个时期的谐声字加以严格的区别定性,由此得出的上古有复辅音声母的结论是可信的。最后,应该区分"谐声说"、"右文说"和"形态说"三种概念。  相似文献   

10.
谐声字在上古汉语中的研究价值很早就得到了学者们的首肯,但是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在对谐声材料本身以及对谐声现象所表现出的内部语音关系的理解上出现了一些分歧。对此,我们认为数量庞大的谐声字内部所存在的语音关系是研究上古音的重要依据,不能因为材料中出现的一些例外,而否认整个谐声材料的价值。谐声字所反应的主流现象有规律可寻,而且,这些规律以及例外都可以得到合理地解释。谐声关系完全可以当作内部语音基本一致的语音史料来使用。  相似文献   

11.
众所周知,开会的会(hui)字有时会读成会计的(kUdi)字.有人往往以一字多音来解释,这实际上没有解释清楚。以前中学课本《形声字》里说:’‘认识的形声字多了,可以总结出声旁表音的一些规律,帮助我们认字。比如,我们知道了该字读gai,而核字读he,可以推断包含声旁亥的字至少有两种读法。”为什么?课本没有说,后来修订时将这段话又删去了。“会”的一字多音、核和该的谐声关系受什么规律支配呢?这个规律就是喉牙声转,就是影[o]晓[x]匣[y]和见[k]溪[k]群[g]疑之间的互转,拿现代汉语来说.就是gk-h之间的互转。喉牙声转是喉…  相似文献   

12.
本文探讨了真部和耕部谐声、合韵问题以及《说文》谐声与方音的问题,真耕合韵是一种有条件的自然押韵,不能用方音来解释;斯的声旁不是其,其和斯属于不同的谐声系列。在此基础上证明《诗经》韵语和《说文》谐声语料虽有少量的方音成分,但不能改变它们作为雅言的基本性质,不过上古音的研究要剔除《说文》中不科学的谐声偏旁,使其建立在扎实的材料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13.
从形声字产生的途径和来源看,绝大多数是以声旁加上形旁的。占形声字80%的"后起形声字"是音的成分占据首要地位,起决定作用。声符至少在800个以上,而义符只有二百多个。形声字发展变化的规律与趋势是突破表意性质,走向表音,因此完全有理由改"形声"为"声形"。  相似文献   

14.
传统的汉语词源学囿于拟定的古音系统,在同族词构组时往往是原子式的两两构组,肢解词族关系。构组同族词应在词族系统性的理念下,从两个方面进行:一、语音方面,利用谐声偏旁和其它古代的语音材料,发现并证明词语的语音流转关系,同时参照已构拟的古音系统;二、语义即词源义方面,利用谐声寓意特点及训诂材料,努力透过词汇意义探求隐含的词源意义。这些在不同意义层次上类聚的同族词群,按照彼此的联系,汇总成词族。  相似文献   

15.
1 引言1.1 时代上古汉语指《说文》谐声时代和《诗经》韵语时代。《说文解字》为东汉许慎所作。他所采集的形声字上及商代下至秦汉,主要反映商殷时代的谐声系统,远比《诗经》为早,一般称之为上古前期。约在公元前16世纪之时。《诗经》为民歌总集,反映西周音系,自此直至七八百年后反映战国音系的屈原巨著《离骚》,可代表上古后期的语音系统,约在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之间。上古汉语是有文献资料可考的汉语最古  相似文献   

16.
形声字     
一、形声字概述(一)课文内容汉字绝大部分是形声字。形声字由形旁和声旁两部分构成,形旁表示字的意义,声旁表示字的读音。如“钢”,形旁是“钅(金)”,表示“钢”是一种金属;声旁是“冈”,表示“钢”读“冈 gāng”音。“铀、铜、锌、锯、刚、岗、纲、雾、梨”都是形声字。(二)教学参考1、汉字的结构方式  相似文献   

17.
在充分肯定段玉裁韵部研究成就的同时,也应看到,他把《说文》形声字的“某声”单理解成韵,给每个字划归古韵部,却不讲声母,因而在注《说文》时造成许多问题。《说文》“某声”,应包括声和韵两个部分,段氏只说“谐声必同部”,偏而不全,其实谐声亦必同声或声近。以此观点研究《说文》及段注则可疏证许多谬误。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同源词的角度 ,对《说文解字》中的“”声、“古”声和“良”声组谐声字进行了词义上的系联和分类 ,并且认为这种做法是同源词研究的基础工作  相似文献   

19.
大量形声字是在原字上加注意符而形成的,加注意符是为了分化原字的记词职能,提高汉字表义的区别度。分化字的意义可以与原字意义重合,也可以是引申义或假借义。强化本义、分化引申义和假借义而引起汉字字形的孳乳、分化是形声字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原因。正确认识形这些对于理解形声字的形成和形义关系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20.
复辅音声母的假说在上古音研究中是一个关系到全局意义的问题。但是,复辅音声母的提出,只是一个并不可靠的假说,谐声字“一声两谐”现象所反映的并不是复辅音声母的问题,而是上古汉语中存在双音节或多音节字的问题。由于存在单音节或多音节字,则必然导致双音节或多音节字也可作谐声字的声符,必然存在双音节声符。双音节或多音节字作声符时,往往根据表音的需要而选择其中一个音节作为声符在不同谐声字中的表音指向,这便形成了谐声字声符相同,而声母不同的现象,即一声两谐或一声多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