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文从西北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性、自然地理环境的特殊性、知识发展的特殊性、民主政治的特殊性、民族关系的特殊性和多元文化的特殊性6个方面对西北民族地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了初步的探讨,并简明指出了西北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民族地区的特殊性与构建和谐社会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少数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相比,在地理区位、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文化发展,宗教信仰、自然条件等方面存在着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使民族地区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呈现出自己的特点。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不是简单的用现代生产方式代替各少数民族原有生产方式,用现代思想文化取代少数民族文化的过程,而是一个各民族原有生产方式、思想文化现代化的发展过程。民族地区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有特殊的要求和重点。  相似文献   

3.
社会充满活力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和条件,实现社会和谐必须激发社会活力.文化活力是社会活力的重要组成,它是内在于社会整体活动之中深层的、精神性力量,隐性地影响着特定社会整体活动的演进历程和方向.在明晰西北地区民族文化的现状及特点的前提下,尊重和保护西北民族文化的多元化,激发西北民族文化的生命力;确立多元化倾向中的主导性要求,激发西北民族文化的凝聚力;注重文化创新机制建设,激发西北民族文化的创造力.  相似文献   

4.
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民族地区的和谐生活,需要处理好四个关系,即:经济与社会的关系、经济发展与生态的关系、城乡关系、民族关系。  相似文献   

5.
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立足于民族地区至今依然比较落后的客观现状,只有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尊重民族地区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正确处理民族地区人民内部矛盾,加强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才能实现民族地区人心稳定,社会和谐。以贵州土家族地区为视角,就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问题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民族政策、民族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五个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6.
构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但反映了民族地区“三个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也充分体现了民族地区人民的共同愿望。以青海为例,准确理解和把握构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意义、特殊性,从民族地区的特点出发,探索构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实现途径,是落实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7.
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民主政治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贵州少数民族地区为视域,以民主政治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共生互动关系为主线,从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社会学、民族学等多学科结合角度,对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民主政治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问题的背景、范式、内容及价值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8.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宗教文化对村民自治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北民族地区的村民自治具有宏观背景上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其中长期以来积淀的宗教文化对西北民族地区的村民自治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随着村民自治制度的发展及其宗教文化在西北乡村社会中的持续与兴盛,宗教力量开始与乡村政治形成一种交叉重叠的互构力量,不断显示出张力和冲突,使得村民自治中有了宗教的印记。围绕村民自治的宗教化、宗教活动的政治化等问题,研究如何处理少数民族村庄村民自治与宗教活动的关系及对策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9.
和谐社会构建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和谐稳定的内部环境。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各项事业,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各民族之间的大团结,就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为此应妥善处理民族关系,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全面发展,增强各民族之间、各民族内部的团结、友爱、协作,千方百计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实现各民族的协调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  相似文献   

10.
[摘要]西北地区是我国主要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其区位、民族、宗教信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及文化的特殊性决定了影响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依然众多,维护这一地区社会和谐稳定的任务依然艰巨。在这里,一方面,经济社会正在快速转型、快速发展,社会大局基本和谐稳定,另一方面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问题和因素依然存在,在局部地区或一段时间内甚至表现的还比较突出。把握这一地区社会和谐稳定的基本状况,厘清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主要原因对进一步做好这项政治性极强的社会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适应新的历史任务的要求作出的重大战略举措。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文章提出了以下三个方面认识:深刻认识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准确把握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性;深刻认识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意义,坚定构建和谐社会的信心;深刻认识构建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提高构建和谐社会的自觉性。  相似文献   

12.
和谐社会构建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切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把建设“和谐社会”作为我党新时期执政的目标,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与我们党治国理政新追求的完美结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切度表现在:两者具有高度的内在耦合性,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促进器。  相似文献   

13.
和谐社会本身应该是法治社会,法治正义精神是和谐社会的基石。要奠定、稳固和谐社会的正义基石,非实现正义规则的司法权莫属。稳固的和谐社会需要树立司法权在纠纷处理机制中的至上权威。  相似文献   

14.
和谐社会建设包括这个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人生四大领域的和谐以及这四大领域自身的和谐。但这四大领域之间矛盾重重,破解难题的瓶颈就是文化领域。因为文化的核心和本质是价值观体系,正是价值观决定经济、政治、社会人生领域如何运行。因此,应该下大气力做好文化领域的工作,确立社会主义文化的主导文化地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社会四大领域的和谐。  相似文献   

15.
人的理性与和谐社会构建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要处理好这个关系,必须加强对人的理性内涵和层次结构的研究。尤其是要深入探讨人的理性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对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矛盾化解和推动社会向更高层次转化方面的重要作用。新的历史条件下,人的理性发展要有新的内容,要与和谐社会构架的科学建设和时代的最新发展紧密融合,这也是新的历史时期人的理性发展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命题以后,围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必然性、内涵、理论渊源以及如何构建和谐社会等问题,学术理论界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取得了极有价值的理论成果,并形成了专题研究特色.但研究过程还存在理论抽象研究强于实证研究、经济决定论色彩偏重等需要解决的问题.未来的和谐社会研究,应当在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上进行创新,把宏观领域的研究与微观尺度的研究结合起来,加强实证研究,突出定量研究,并根据和谐社会建设实践的进程适时地拓宽研究主题.  相似文献   

17.
加强政治共识建设,能对利益差异进行有力解释,对阶层差异进行弥补,建立在政治共识基础上的政治制度能促进社会和谐。目前政治共识建设面临诸多挑战,可以通过发展商谈民主、推动公民社会健康发展、实现政治制度与政治共识的融合、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来建设政治共识,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哲学和谐辩证法思维是构建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和理论依据。和谐辩证法的整体性思维特征要求和谐社会的构建必须推进整体发展的模式;和谐辩证法的主体反思性思维要求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和谐辩证法的辩证性思维指出和谐社会终极目标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9.
以西昌学院大学生军训工作为例,阐述了在和谐社会新的时代背景下,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开展大学生军训教育工作在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与祖国意识、形成集体主义观念与团队精神、增强纪律观念、促进民族团结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介绍了西昌学院近几年在大学生军训教育工作中好的做法与经验。  相似文献   

20.
南岭走廊民族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和谐文化教育资源。挖掘、整理、传承和研究南岭走廊民族和谐文化,充分发挥其教育价值,对于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丰富中国和谐文化内涵,加强中国和谐文化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支撑,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加速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