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贸易自由化趋势下的农产品贸易保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曹靖 《河北学刊》2002,22(6):76-79
农产品贸易保护是各国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流行于整个 2 0世纪 ,为各国的农业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但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在此背景下 ,农产品贸易自由化在世贸组织 (WTO)的推动下 ,逐步兴起 ,但其进展并不尽如人意 ,依然未能摆脱贸易保护的实质。WTO“千年回合”的谈判 ,虽然可以推动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发展 ,但由于各方分歧严重 ,导致谈判困难重重 ,在短期内难以打破贸易保护的主导地位。贸易保护和贸易自由化作为现实的主流和发展的潮流 ,必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 ,在农产品贸易领域并存。  相似文献   

2.
中国反倾销的理性思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辩析倾觥、反倾销及基佤WTO宗旨的统一基础上,就中国反倾销自我保护机制的建立与执行提出了三点建议,强调反倾销自我保护机制的切实有效执行乃是入世后趋利避害之关键。  相似文献   

3.
动态博弈与贸易自由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按博弈论的理论推导,在两国模型中,博弈双方的贸易政策决策的纳什均衡解是(保护,保护)。在动态的非重复博弈的情况下,各国贸易政策选择会向贸易自由化方向转变,其关键是博弈方之间存在着可信任的许诺,多边贸易体制可为其提供统一的博弈规则和法律保证体系,从而给缔约方都带来自由贸易的利益。贸易自由化的形成和发展只能通过制度化的博弈来完成。  相似文献   

4.
贸易自由化与劳工权益之间是对立统一关系。国际劳工组织(ILO)作为协调二者关系的专门机构,形成为一项重要的国际法律制度,但内中存在很大不足,必须加强和完善条约内容的更新机制、加强和完善条约的批准机制、加强和完善条约执行和实施的监督机制、完善国际劳工大会的组织制度,以更好地促进贸易自由化与劳工权益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5.
论贸易自由化与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进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贸易自由化的条件下,无论是有形产品还是无形产品的交换,都会自愿或非自愿地产生技术扩散,使得技术较落后的国家在引进技术后有了技术创新的基础.文章主要讨论在贸易自由化条件下技术溢出问题,并以此说明发展中国家要积极融入到经济全球一体化过程中,充分利用技术溢出的好处,从而加速本国经济发展的步伐.  相似文献   

6.
贸易自由化程度的提高 ,大大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但发展中国家却受益甚少 ,出现了贫困化增长的现象 ,这与主流经济学的预言不符。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我国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选择恰当的经济政策 ,争取更多的贸易自由化利益。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文化殖民主义为视角,分析从GATT到WTO的贸易自由化进程,说明贸易自由化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文化殖民主义战略实施的重要载体,中国在贸易自由化进程中应积极发展民族文化产业以维护中国文化安全。  相似文献   

8.
9.
本文首先在一般理论的层面上对贸易自由化的收益和成本进行了分析,并认为贸易自由化的长期动态影响是分析贸易利损的关键;然后运用这些一般原理对中国加入WTO后各种收益和成本进行了具体分析.入世的最终经济效应不仅取决于当前国内外的经济状态,还取决于我国在入世前准备阶段、入世后逐步实行贸易自由化的过度阶段和完全贸易自由化之后的各个时期中政府的各项举措和政策,以及我国经济在以上各个时期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0.
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是全球及各国金融发展的重要趋势,它会产生静态福利效应、商业存在的技术溢出效应以及竞争的效率效应等正相关效应,也会导致国内金融体系不稳定的风险、金融体系中外国金融机构的风险以及外国垄断的风险等方面的负相关效应.从长期看,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效应利大于弊,但从短期来看,利弊孰大孰小取决于发展中国家的政策安排与选择.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自由贸易安排及其与WTO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1年以来,中国商签自由贸易协定的步伐明显加快,这是在全球FTAs激增,多边贸易谈判进展缓慢的情况下所作出的必然选择。目前,我国处于不同进展阶段的FTAs已达14个,FTAs的多重效应决定了其在我国贸易政策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以多边主义与区域主义并行不悖、协调互补的原则为基础,中国参与FTAs的目标应是全面的:既利用FTAs拓展区域利益;同时也与WTO互为补充,为服务于我国的全球经济战略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2.
论比较利益原理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政策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比较利益原理为国际贸易理论研究和政策选择提供了统一的基础性分析框架。然而 ,发展中国家贸易政策选择却长期背离比较利益原理 ,到 2 0世纪 70年代后才逐渐向比较利益原理回归 ,90年代亚洲金融危机后又对比较利益原理的运用重新进行思考。反思上述历史过程 ,我们应注意以下问题 :在贸易理论研究中 ,要使贸易政策理论具有可操作性 ,不能将贸易纯理论简单地等同于贸易政策理论 ,系统的比较研究和实证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对理论研究中的意识形态因素应加以重视 ;在贸易政策实践中 ,要尽可能排除利益集团的干扰 ,注意汇率制度的配合 ,安排好各项改革措施的先后次序 ,并充分认识国家大小因素对政策规划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我们放弃常用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假设,采纳里昂惕夫型生产函数,引入中间产品和发展中国家的特征,构建并从实证上验证了一个适用于发展中国家的理论模型,得出如下结论:当一国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时,其最优的贸易政策选择为保护贸易政策;而当一国的经济发展超过一定水平时,最优的贸易政策选择为与其贸易环境相同的贸易政策。  相似文献   

14.
WTO是迄今为止最为全面的对国际经济进行规范的国际经济组织 ,它是在原先的GATT的基础上产生和形成的。WTO也是以贸易自由化为基本的宗旨。WTO主要的作用是限制各成员国和政府的作用而通过市场的作用来促进成员国的经济的发展。作为国际经济组织的WTO存在着许多的不足 ,这是我们在即将加入这个体系时应当注意的。加入WTO对我国而言是机遇和挑战并存 ,它对我国市场化改革的促进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相似文献   

15.
服务贸易自由化对我国服务贸易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服务贸易自由化已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我国加入WTO在即,服务贸易的对外开放也成为一个热点问题。本文分析了当前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特征与趋势,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服务贸易自由化对我国服务贸易的影响,最后就如何发展我国国际服务贸易提出了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6.
从自然的贸易伙伴假说出发,我们对中国与已达成及正在谈判的FTA伙伴国/地区之间的双边贸易密集度、距离因素及贸易互补性进行分析,通过计算贸易密集度指数发现,中国与主要FTA伙伴国/地区的贸易密集度指数总体呈平稳上升趋势。而引力模型的分析显示,贸易距离成本仍然是影响双边贸易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从贸易互补性看,中国与所有已达成和谈判中的FTA伙伴国/地区之间的综合互补性指数均大于1,显示出中国与这些国家/地区之间存在着显著的互补性。尽管其贸易互补性有下降的趋势,但是由于贸易紧密度在不断提高,说明中国与FTA伙伴国/地区的贸易正从产业间贸易转向产业内贸易,贸易的转移效应还是比较小的,而贸易创造效应会比较大。  相似文献   

17.
胡婷 《学术探索》2004,(2):22-25
作者认为,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在逐步取消关税后,应十分关注非关税壁垒给国际贸易带来的影响。技术性贸易壁垒作为非关税壁垒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对国际贸易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对技术贸易壁垒顺贸易和逆贸易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国际贸易政策的发展、演变及其启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总体上看,国际贸易政策的演变过程就是各国根据本国经济发展的实际获取最大限度利益的过程。这个过程经历了重商主义、自由放任、幼稚产业保护论、凯恩斯主义贸易保护和战略性贸易政策五个发展阶段。在此过程中,还伴随着一系列次佳贸易政策的选择,以及发展中国家建立在幼稚产业保护论基础上的对贸易政策本身的探索和实践。随着经济的全球化,这种以本国利益为重的对外贸易政策选择变成了政策博弈意义上的“共同贸易自由化”。各国对外贸易政策的自由化是各国日趋依赖对外贸易,以获得经济利益的反映。中国在制定对外贸易政策时,要根据自己的发展实际,以符合客观环境的科学思考形成对外贸易政策的总体构想和政策框架。  相似文献   

19.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贸易中国家间的博弈特征越发明显。然而纵观现有的国际贸易理论,古典贸易理论的前提假设不符合现实,因而不适于指导当今的国际贸易;而新贸易理论由于其自身的限制也不能指导国际贸易向着共赢的方向发展。在此情况下我们需要对现有理论进一步拓展以解决国际贸易中非零和博弈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国际贸易中零和博弈的发生过程及其约束因素,并对国际贸易的共赢性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贺然 《兰州学刊》2010,(10):117-121
贸易自由化是WTO的一个根本原则,劳工权益保护是一个基本的人权问题,双方的冲突由来已久。劳工权益保护的价值要高于贸易自由化的价值,但要反对以劳工权益保护为名实行贸易保护主义。中国是WTO的成员国,也是国际劳工组织的创始国之一,应当在协调贸易自由化与劳工权益保护的冲突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