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3 毫秒
1.
哲学的解放和解放的哲学李铁映(全国人大常委会)哲学的解放,从根本上说,首先在于哲学观的解放,在于对哲学是什么问题的再思考和认识。哲学是什么?这既是一个古老的问题,又是当代哲学的前沿问题。哲学是一种思维?它所思考的问题,是一切具体科学回答之后的下一个“为什么”。它把思维本身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是一种反思性的思维。哲学是一种知识?它并不要求人们信仰它的结论,而是帮助人们探解疑团。哲学是一种真理?它是对真理的追求和探索,但不宣示绝对真理。哲学是一种方法?它不是具体的方法,是揭示规律、探索真理、改造主客观世界的根本方法…  相似文献   

2.
唯物主义哲学在其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经历了三种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这三种形态的唯物主义虽然都认为物质是意识的本原,都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观点,但它们之间又有区别,是三种不同形态的唯物主义。决定和影响唯物主义形态的原因很多,其中自然科学的发展状况对唯物主义哲学有着重大的决定和影响作用。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指出:“……象唯心主义一样,唯物主义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阶段。甚至随着自然科学领域  相似文献   

3.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哲学和自然科学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一定的哲学思想的产生和发展要以一定的自然科学作为基础和提供论证,而一定的自然科学知识的提出又往往要以一定的哲学观点为指导。它们这种相互影响的关系,存在于哲学和科学发展的全部历史中,但在不同的时期或不同的阶段,又有着不同的表现。在古希腊罗马时期,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科学还没有和哲学完全分家,自然科学中的各学科都还不同程度地处在产生、萌芽甚至孕育的阶段,所以,它对哲学的影响还不可能象近现代那样表现得如此直接,如此充分。正因为这样,才使得我们的一些哲学史工作者在著书立说论及古希腊罗马哲学的产生和  相似文献   

4.
自西化运动开始的一百余年来,中国哲学的研究活动基本上是为中国哲学寻找合法性根据的过程。对中国哲学的研究方法,除少数一两种属于传统中国哲学的方法以外,绝大部分方法的思想基础是西方的观念体系。这种以西方哲学的立场、流派、思维或方法对传统中国哲学进行解析和批判,实质上是以西方哲学框架体系剪裁和定性中国思想从而给中国哲学观点贴西方哲学标签的行为。这种行为对中国哲学的原生状态视而不见,传统中国哲学的生存性价值和超时空意义遭到了否定,因而中国哲学获得的“合法性”是被判定了“死亡”的“合法性”。一种哲学的“合法性”不在于它是否符合了某种外来的规范或标准,而在于它自身是否在现实社会还具有创生新思想的能力。中国哲学的合法性只能从中国哲学自身在现代社会的创生能力中得到证明,这应当是确认中国哲学是否具有“合法性”的根本标准。创生能力的根本标志就是新的中国哲学诞生———一种既不同于传统中国哲学也不同于西方哲学的哲学;是对两者超越的哲学;是能够与两者对话的哲学。一方面它必然表征的是现代中国人的独特思维方式、独特的语言,另一方面它又提供了值得全人类思考的东西,是属于全世界的。具体标志则应当是出现了可以与《论语》、《老子》、《庄子》等相媲美的哲学著?  相似文献   

5.
思维方式是人们进行特定的哲学研究所选择和具有的思维类型或思维模式,不同的思维方式会产生出不同的哲学思想,哲学发展的历史形态也与哲学思维方式有密切的关系.中西哲学中思维方式的差异对哲学本身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不同的影响,甚至会带来完全不同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哲学史界有一种观点认为西方哲学的发展过程可以看成“客体——主体——客体与主体的统一”这样三个大的阶段所构成的一个“大圆圈”,古代和中世纪着重在研究客体,到近代初期转化为着重研究主体,而到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前夕则达到着重研究客体与主体统一的阶段。当然每个阶段又包含着小的阶段,其中同样也包含着“客体——主体——客体与主体统一”的“小圆圈”。如果按照这种观点,则认识主体问题应该是我们所要探讨的近代初期这个阶段哲学最着重的问题。不管怎样,这一时期的哲学,既以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两派哲  相似文献   

7.
单纯 《东方论坛》2010,(3):1-6,13
宗教与哲学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两种普遍表现形式。宗教的本质在于表达人类对于生命终极意义的追求,其方式多见于情感性的执著;哲学的本质在于表达人类对于世界的本原、思维的性质以及生活价值的探索,其方式多见于理性的反思。宗教信仰与哲学反思在方法论上的差异导致它们精神生活的客体表现出真实和虚幻的特征,但是它们在追求人生意义的答案方面具有一定的共性,因此方法论上也相互影响。从中西方宗教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趋势来看,哲学的思辨理性在宗教与哲学的相互关系中居于主导地位,促使宗教传统中人格神的意义向非人格神的人文主义观念转化,为世界多元性文明形态之间的交流与对话奠定了客观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8.
哲学史界有一种观点认为西方哲学的发展过程可以看成“客体——主体——客体与主体的统一”这样三个大的阶段所构成的一个“大圆圈”,古代和中世纪着重在研究客体,到近代初期转化为着重研究主体,而到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前夕则达到着重研究客体与主体统一的阶段。当然每个阶段又包含着小的阶段,其中同样也包含着“客体——主体——客体与主体统一”的“小圆圈”。如果按照这种观点,则认识主体问题应该是我们所要探讨的近代初期这个阶段哲学最着重的问题。不管怎样,这一时期的哲学,既以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两派哲  相似文献   

9.
哲学,这门古老、永恒而又永远不会同一的学科,随着人类认识和科学的发展,一直在不断地改变着自己的形态。在当今世界,哲学理论更是名目繁多,五花八门。人文哲学的各种思潮、科学哲学的诸多变种、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不同流派,都以自己特有的观点和立场对哲学作出了各自的说明和规定。哲学究竟是什么?它是一种什么样的学科?它应该研究什么?科学的发展和哲学的分化使这一古老的问题成为具有现实意义的迫切问题。这个问题不能不引起科学家和哲学家的思考,并要求作出回答。我国哲学界开展的关于哲  相似文献   

10.
要有成效地讨论清楚辩证逻辑和唯物辩证法之间的关系,有必要首先考察一下辩证逻辑的不同形态。从历史和现状来看,辩证逻辑大体上可以区分为三种不同形态。它们各有着不不同的对象领域。在科学分类的系统中各处于不同的层次。哲学史上最早建立的辩证逻辑形态,就是黑格尔的《逻辑学》所体现的辩证逻辑。它由一系列的哲学范畴所构成。我们把它称之为哲学世界观层次的辩证逻辑,它以整个  相似文献   

11.
中国社会史是我国近十年恢复和加强研究的一个专门史和边缘学科。它研究整个社会的历史,包括社会关系、社会结构、社会组织、社会生活和社会习俗诸领域,多方面地揭示历史演变的过程和不同层次的发展规律。它的研究成果将有助于史学的改革和创新。 马克思曾经指出:“社会——不管其形态如何——究竟是什么呢?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人们是否可以自由选择某一社会形态呢?决不可以。有一定的人们生产力发展阶段,就会有一定的交换和消费形式。有一定的生产、交换和消费发展阶段,就会有一定的社会制度、一定的家庭、等级或阶级组织,一句话就是有一定的公民社会。”社会阶级组织,是社会  相似文献   

12.
对终极依据的追问是整个西方哲学发展的一个特征,是哲学的智慧所在。以往哲人或以追求万物的本源为己任,或把研究认识的终极来源作为目标。如今,人们则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思考世界存在的基本依据,力图找到人类生存的支撑点,这种对存在的探寻方式便是一种哲学反思即终极之思,它在当代哲学的发展中仍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关于中国朴素唯物主义发生论各种学说的内容及优长,已有不少著作论及;本文着重分析其各发展阶段的几位代表人物的精气说、气种说、初期以太说的局限性,并从与它们的比较中论述孙中山生元说的划时代的历史地位。一从认识史的角度说,哲学是从寻找本原物开始的。最初,人们满足于主体和客体、对象与表象的直接同一;后来,随着实践和认识的深入和扩展,而把直观对象看作被建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人们已习惯于一种观点,即认为共产主义分为两个阶段:共产主义第一阶段(或称共产主义初级阶段)和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叫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叫做共产主义社会。笔者认为,这种把社会主义社会仅仅当作共产主义社会形态的一个阶段的观点,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上来看,都是不可取的。社会主义社会具有其独立形态性,它与共产主义社会是有着质的区别的两种不同社会形态。本文拟从以下  相似文献   

15.
实践的观点与"本体论"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克思哲学本体论就其性质而言是"物质本体论"而非"实践本体论";实践观点的本体论意义在于它为解决本体论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实践论的哲学思维方式;这种意义无论在理论和逻辑上都具有优先性.学界关于实践观点之本体论意义的几种不同说法,如"类推说"、"统摄说"、"论证说"等,是笔者不能赞同的.  相似文献   

16.
评价,是主体以自身需要为基础,衡量客体意义的认识活动。它象一个无法驱散的幽灵,弥漫在人类生活的每一瞬间。人们无时无刻不在评价着——对他人、对自我、对自然、对社会;也无时无刻不在被评价着——被他人、被自我。或许所有的人都或多或少、或强或弱地品味过由评价而带来的希望或失望,欢悦或困惑乃至痛苦。然而,将评价作为认识论的研究对象,却是哲学探索的一个新领域。哲学的功能不仅在于揭示现实存在的原生状态的本来面目,以回答“是什么”的问题,而且更重要的在于,超越这种原生状态的制约,指向未来形态,以回答“应该怎样”的问题。对评价的研究也理应如此。原生态的评价,鲜花与杂草并生,浊污与清流共存。而对评价所作的认识论的研究,就应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美学界有一个具有广泛影响的观点,认为无论是自然美还是艺术美,它们的两种基本形态:壮美(崇高)和优美,都是由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决定的。持这一观点的同志认为:如果主体与客体处于矛盾对立的状态,便会产生壮美,即阳刚之美。如果主体与客体处于统一和谐的状态,便会产生优美,即阴柔之美。例如王朝闻先生主编的《美学概论》认为:“无论在现实美或艺术美中,人们都可以分别出具有不同状态、面貌和  相似文献   

18.
思维方式作为哲学认识论的一个重要范畴,一般指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实践主体反映、理解、认知和把握实践客体的相对定型的思维活动模式。一定阶段上的思维方式在形成初期大都起着促进人们思维能力发展的积极作用。但是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原有的思维方式便无法积极有效地接纳思维对象的新信息、新联系和新要求,成为束缚思维能力发展、阻碍思维水平提高的“紧箍咒”,影响人们反映、认识事物,制约人们改造世界。基于思维方式发展变化的历史性和对实践方式的依赖性,使其在存在形态上具有相对稳定性和社会普遍性的特征,从而形成一定地域或“千百万人的可怕的习惯势力”,这就使得这个“总闸门”的禁锢能否被及时打破,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决定着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9.
思维方式是表征人们在思维活动中的不同特征、不同类型的范畴,它是人们在一定的理论观念和方法论手段的基础上所形成的认识,是反映和处理客观事物的方式。思维方式是属于哲学层次上认识事物的一种框架。纵观整个科学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这种框架的形成,和当时科学发展水平有着极为密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对“实践”的理解有一个由抽象到具体的日趋成熟的认识过程,最终确立本体论意义上的实践观。这种观点认为:人的“实践”既具有能动性,又拥有客观性,是历史主体的人与历史客体的环境赖以存在的本体论基础。为了正确理解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有必要将它与过于强调内在超越的意识哲学或思辨哲学以及过于强调外在客体的经验主义等区分开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