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一个国家没有世界级的杂志,很难说具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中国男性杂志出现晚,相对于庞大的女性杂志群发展明显滞后。由于中国男性在中国文化视域和现实世界中的重要地位,以男性为目标受众群的男性杂志在国人眼里也具有极高的文化影响力和文化期待值。本文总结了国外男性杂志成功之道:文章隽美,Esquire的核心竞争力;性、幽默和服务,Maxim的成功模式;创造"GQ"生活:GQ的成功之道,试图为中国男性杂志的发展开辟一条借鉴之路。  相似文献   

2.
女性主义审美观照下的男性文学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男性形象是女性文学中相对次要的人物形象,但是选取男性文学形象作为研究对象并加以解读,会发现女作家对男性形象的塑造与男作家在文化观念和性别立场上有着很大的差异,它解构和颠覆了男性形象在男性话语中的主体地位,男性形象扮演着女性反叛传统文化、消解男权意识的对立面的尴尬角色。妇女解放在女作家那里已经成为审美想象的话语形态而存在。  相似文献   

3.
如何在美国语境中确立华裔男性的身份建构,这是当代美国华裔作家赵健秀的思考重点.在重建美国华裔男性形象的过程中,赵健秀的主要贡献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着重描写美国华裔中的父子关系,以父子关系来表现中美两种文化之间的碰撞和纠葛;二是充分利用中国文化史上的英雄主义传统,通过对英雄主义传统的书写,寻找文化归属,确立华裔男性的身份问题.赵健秀和汤亭亭之间,不但是构成了冲突和对话,还具有互补的作用,他们的文学创作,共同书写了华裔在美国语境中的人生轨迹和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4.
语言和性别研究认为,现代英语词汇中的语言性别歧视也包括对男性的歧视.本文认为,对男性的语言歧视背后,是社会文化因素的作用.男性特质部分是被语言建构的,具有多样特征,表现在社会政治的不同层面和存在于性别的权势关系中,其既是一种身份,也是一种意识形态.性别与语言的关系是变化的,男性特质随社会变化而变化,对其的研究正向多语和多种文化环境转换,所谓对男性的语言歧视其实反映了社会文化因素所建构的霸权男性观.  相似文献   

5.
如何在美国语境中确立华裔男性的身份建构,这是当代美国华裔作家赵健秀的思考重点。在重建美国华裔男性形象的过程中,赵健秀的主要贡献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着重描写美国华裔中的父子关系,以父子关系来表现中美两种文化之间的碰撞和纠葛;二是充分刺用中国文化史上的英雄主义传统,通过对英雄主义传统的书写,寻找文化归属,确立华裔男性的身份问题。赵健秀和汤亭亭之间,不但是构成了冲突和对话,还具有互补的作用.他们的文学创作.共同书写了华裔在美国语境中的人生轨迹和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6.
唐传奇塑造了一系列具有独特艺术特征和丰富文化内涵的男性形象。通过对士人形象、浪子形象、侠客形象、官吏形象、商人形象、帝王形象等男性形象的归纳分析,可以进一步揭示唐传奇在古代人物形象塑造历程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缅寺与傣族男性的传统社会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缅寺是西双版纳村社普遍存在的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基层佛寺,它在傣族男性传统社会化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傣族男性成员在缅寺生活期间,不仅接受了大量的宗教文化熏陶,而且受到广泛的世俗文化教育。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没有缅寺就没有傣族男性的传统社会化,也就没有傣族在心理和行为方面表现出的各种优良品质。  相似文献   

8.
根据康奈尔的男性气质理论分析索尔·贝娄的代表作《洪堡的礼物》发现,从洪堡为代表的支配性男性气质和从西特林为代表的共谋性男性气质的兴衰过程中,两种气质的地位竞争与关系变化以及不同的文化条件,对男性气质具有微妙影响和作用.不同男性气质地位的变化暗示了文化的变迁,即传统的精英文化向与商品利益结合的大众文化转变.小说不仅传达出作者对男性气质危机的深刻思考,而且传达出作者对支配性男性气质和精英文化回归的期盼.  相似文献   

9.
非裔作家欧内斯特·盖恩斯在其作品中,着力展现百年来美国黑人的历史和生存的现状。在《老人集合》这部小说中,表达了他对黑人文化的真挚情感和对美国种族问题的思考。《老人集合》这部小说向读者呈现出造成黑人男性气概缺失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境遇,通过对黑人男性气概缺失以及原因的书写,指出黑人男性必须重新建构其男性气概,超越盘亘黑人心头已久的“双重意识”,并通过建立黑人男性的责任意识,黑人所面临的社会问题才能得以根本的解决。  相似文献   

10.
定位是一个市场营销学术语,一份刊物的定位决定其生存和发展的方向,决定其内容选择和风格特征。本文以哲学的对立概念为依据,通过对中国男性杂志定位的文化考察,将目前中国男性杂志定位中存在的“受众定位之平民和精英的二元对立”,“主题定位之时尚和心灵的二元对立”,“文化定位之本土化和西化的对立”进行分析和论述,希图找出中国男性杂志文化整合的文化路径,为中国男性杂志的健康发展找到更好出路。  相似文献   

11.
男权意识下的女性追求--谢冰莹爱情悲剧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简要叙述了谢冰莹的爱情婚姻过程,在此基础上论述了其爱情悲剧的根源。在男权中心主义没有彻底消除的时代,一个还缺少真正现代人格的女性,不管她如何追求,其爱情婚姻只能是悲剧性的。这也许是女性目前仍难以摆脱的困惑与宿命。  相似文献   

12.
通过《白鹿原》中女性的整体形象分析陈忠实等男作家的男权思想。我们认为,《白鹿原》中多角度地再现了一夫多妻制,表现出作者对一夫多妻制的潜意识推崇;作品突出地表现了女人的物性和工具性,并且用美貌、贤良等男权审美标准评判女性,女人的凶死命运也表现了宗法制度仇视女性的价值倾向。《白鹿原》还采用了典型的男性化的叙述策略。  相似文献   

13.
以福柯关于凝视的权力机制的论述为理论出发点,解读福克纳的短篇小说《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认为爱米丽和杰弗逊镇民对凝视权力的争夺构成小说的基本内容,并对小说中存在的三种凝视关系进行了具体的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14.
男性消费者自我概念模型构建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简要回顾消费者行为理论中的自我概念研究现状基础上,提出并在理论上推导出男性消费者自我概念MALES模型。根据男性消费者的自我分化演变过程,将男性消费者自我概念提炼为:权力自我、家庭自我、事业自我和交际自我,同时指出了这五种男性自我概念成分与营销沟通、品牌态度的全息投射关系。最后本文简单论述该模型的应用和需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康拉德在其作品中为我们构建了许多殖民主义语境下的被东方化了的东方男性人物形象。分析其作品中的殖民话语,发现康拉德的作品中存在复调结构,在康拉德的小说中并不存在着一个至高无上的作者的统一意识,小说不是按照这种统一意识展开情节、人物命运、形象性格的,而是展现有相同价值的不同意识的世界,形成作者与小说中人物的对话语境,两者的语言具有同等价值。  相似文献   

16.
李清照常以男性视角观照事物,选取一些在传统文学视域中极富男性化色彩的意象介入作品,其中还经常渗透着浓郁的深层爱国情怀.这就使得她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了男性化色彩.而这种特征的出现和她的先天禀赋、后天教育环境以及时代心理机制与审美观念有关联.  相似文献   

17.
论话本小说中的"女助男"母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宋元以来男性渴求女性佐助的角色扮演世态 ,话本小说的作者纷纷把“女助男”母题作为创作的重心。该母题大体涉及到资助、智助、情助三个内容 ,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各个层面全方位地显示出男权背景下的女性主体意识。它是依照宋元以后市井社会舞台上出现的男权弱化与女性“丈夫化”现象而进行的 ,带有鲜明的时代色彩。  相似文献   

18.
《金色笔记》中的男性形象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色笔记》是英国女性小说家多丽丝·莱辛的代表作,从其出版之日起就被作为女性主义者的圣经,很多研究者对其中的女性形象进行了大量的阐释与分析,但对于作品中的男性形象却少有问津。本文从两性关系的角度解析这些男性形象,探讨如何建立和谐的两性关系。  相似文献   

19.
江苏连云港市博物馆藏有《清授光禄大夫沈公雨人墓志》,墓志记载了清末民初连云港海州地区的著名实业家沈云沛家世生平、性格仪貌、仕途经历等,通过梳理相关内容,为研究志主及其沈氏家族提供了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20.
以寻父和男性社会身份构建之间的必然联系为主题的《汤姆·琼斯》反映了在十八世纪英国这个典型的父权制社会中,女性仅仅作为他者的生存状态。她们的社会性别由以男性价值标准为唯一标准的父权制文化塑造成型,折射出一种失衡的社会权力关系。女性被动地接受着她们的社会性别,在妥协和反抗中挣扎。本文从母亲形象的缺省,对索非亚和莫莉等两极化女性形象的分析入手,深刻地剖析了当时这一典型的社会文化在文学作品中的投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