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文章在对家庭道德教育中忽视情感因素作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相关理论,论述情感因素在家庭道德教育中的作用,并对如何发挥情感的作用进行理论探讨,以此促进家庭教育,特别是家庭道德教育中重视情感因素,不断增强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2.
儒家道德教育中的主体性思想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述了儒家道德教育中的主体性是受教育者在追求德性人格的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能动特性。儒家道德教育中的主体性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主要表现为受教育者反求诸己、情感体验、主体实践、自我超越。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方法论来分析,儒家道德教育中的主体性思想是良莠兼有、优劣并存,具有明显的二重性。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道德教育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当前大学生道德水准下降 ,价值取向多元化 ,已经引起社会各界关注。本文从大学生道德教育现状与困境入手 ,在分析道德教育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的基础上 ,试图改变当前大学道德教育现状 ,探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新理念、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中存在偏重认知道德教育而忽视道德情感教育的现状,使大学生的道德教育肤浅化、表面化,形式化,这种教育不能使道德准则内化为大学生的道德需要和道德实践的动力.笔者首先分析了道德情感教育在现行大学生道德教育中的缺失,提出了情感性道德教育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并设想具体培养情感性道德教育的一系列策略,旨在加强道德情感教育在道德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5.
苏霍姆林斯基有关道德教育主导作用、道德教育过程和情感因素关键作用的观点,对高校德育实践有很强的适应性和借鉴价值。改善课堂教学的情感体验,在劳动教育和体育中渗透道德教育,通过仪式激发道德情感,是创新应用苏霍姆林斯基道德教育思想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6.
作为传播道德知识、培养人的道德素质的活动,道德教育必须以一定的方式展开。道德教育的一般方式可从其要点、路径、方法等方面去把握。其中,道德教育的要点包括培养道德习惯、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锤炼道德意志、开启道德智慧和确立道德理想;道德教育的路径包括家庭、学校、职场、社会和传媒;道德教育的方法包括言语说教、楷模示范、宗教吸引、文以载道和时难点评。由于社会历史的主客观条件已经发生变化,道德教育的方式应该也必将由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转化。  相似文献   

7.
道德教育效果不明显,很重要原因是大家忽视了对道德教育的有效性的研究.道德教育的知识化、外加化是造成有效性缺失的主要原因.只有以人为本,进一步改进教育方法,丰富教育内容,才能提高道德教育的有效性,从而提高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8.
我国高校道德教育理论是在自主建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过几代人的努力,虽然已经取得一定的进展,但仍然缺乏系统性和有深度的本土道德教育理论。从高校道德教育的基本价值理论出发,研究我国高校道德教育的价值追求、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并且从道德教育的效益目标、效果尺度、效率评价三个方面来探讨高校道德教育的有效性,进而提出高校道德教育有效性的路径。  相似文献   

9.
传统道德教育日益暴露其弊端,德育模式势必需要突破。美学的发展日臻成熟,审美心理学诸理论认为,真正意义上的审美是一种高级精神活动,是主体对审美对象进行心理重构的过程;德育内化理论也认为,学生主体对教育内容进行审视、反思、重新建构最终才能达到认同。共同的心理过程是审美活动与道德养成教育二者的契合点。本文运用美学相关理论,从美学意义上的几个范畴"真"、"善"、"美"的维度对道德教育进行诠释,以探讨德育效果提升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无为而教"的教育理念将中华传统文化的"无为"思想与现代教育理论有机地结合,它既是一种思维模式,又具有方法论的意义。道德教育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的体验感悟,激发学生的精神力量,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无为而教"的道德教育关心现实、尊重主体、顺应人之本性,使学生在教师的"无为"中"学有所为"。在道德教育中可以通过参与式自我道德教育、生活化道德教育、体验感悟式道德教育,发挥"无为而教"的积极作用,促使学生形成积极的道德情感,内化正确的道德规范,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11.
高校德育效果是德育界永恒的话题,也是整个社会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之一。高校对大学生这个准社会群体实施德育效果的好坏,取决于高校德育系统的生态化程度。德育生态建设是德育实践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德育效果的关键。德育目标的统领性建设、德育制度的供给性建设、德育主体的人本化建设、德育手段的实践性建设以及德育环境的功能化建设则是高校德育生态建设的核心。  相似文献   

12.
关于主体性道德教育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传统道德教育的种种弊端并结合时代的要求,提出了主体性道德教育思想.主体性道德教育代表着一种与传统道德教育截然不同的面貌、观念和思维方式.文章还对主体性道德教育基本理念及在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做出一些思考,以期能有利于促进学校道德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公民道德教育以公民为立足点,有别于传统德育。正是公民道德教育的”公民”意蕴,为我们探索高校德育的改革,思考新时期高校德育的目标、内容、方法和途径提供了新的视角。高校公民道德教育应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以礼仪教育为切入点,以诚信教育为重点,并合理借鉴国外成功经验,乃是高校公民道德教育的切实之举。  相似文献   

14.
转型时期的大学德育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所提出的新要求 ,根本问题在于德育主体价值的丧失。德育创新的根本出路在于培养德育主体 ,这是道德本质及教育规律的内在要求 ,也是社会和大学生自身的现实需要。德育创新应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着重唤醒并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和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  相似文献   

15.
建立在主体-客体对立基础上的道德教育本质上是知性的对象化的教育。然而,无论从它作为一种教育行为还是从它所言说的内容、言说的方式等方面看,都因为没有真正通达道德教育事实而不可能取得实效。通达道德教育事实就意味着回到道德得以产生的非对象化的、境域式的教育生活世界。非对象化道德教育之可能就在于确立人与世界一气流通的存在论-生存论的哲学,并创设相对理想化的、无成见的教育情境,通过直接的行为交往和平等的对话激发人原发性道德意识的产生。  相似文献   

16.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基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知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对教育者来说 ,知识的介入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者成为工作的真正主宰 ,可以使单调的思想政治教育变得富有感染力 ;对学科建设来说 ,多学科人才的介入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以“借鸡孵蛋”的方式加速发展 ;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来说 ,知识的介入可以为枯燥的理论灌输提供一个行之有效的、科学的、形象的载体 ;对教育者来说 ,知识的介入是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个性化的基本保障  相似文献   

17.
康德在其一生的著作中很少把道德与教育放在一起连用,但事实上他曾进行过从道德哲学进入道德教育的尝试。其道德教育思想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一是进行道德教育的前提,包括肯定一个人类的性状和一个道德感受性;二是道德教育的过程,包括道德感受性的培养和动机的纯粹道德兴趣的激发;三是全人类的道德教育,包括道德的类似化学方法的“解剖式”认识和人类道德教育的“分工”。  相似文献   

18.
道德教育是一个完整的、有机的形态,具有其生态本性。文章从此逻辑起点出发,提出道德教育研究本身具有其生态性.拘泥于某一特定学科视角局限的道德教育研究缺乏全局性的总体把握。因此,从道德教育的生态整体性出发,从伦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视角,从支持系统、操作系统、环境系统和转化系统建构方面,全面分析道德教育,建构起多学科研究视野中的道德教育生态体系,是解决当前道德危机和德育困境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如何增强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增强新形势下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是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该问题的解决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并从树立与时俱进的德育教育观念、建立完善的德育教育机制、构建科学的德育内容体系以及改革创新德育教育方法等方面进行实施。  相似文献   

20.
文化视野中的开放德育范式及其基本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育要实现真正转型,必须从总体上完成由封闭德育范式向开放德育范式的转换。文化视野中的开放德育范式坚持多元文化观,采取开发与整合的文化传承策略,具备超越与多样的文化功能。其基本特征是文化主体的丰富性、过程的创造性和目的的内在超越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