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方勇 《殷都学刊》2008,29(1):17-19,22
在甲骨文中经常出现“涉”字,其形为人的两只脚分在河水两侧,表示人涉水渡河之意。但在《甲骨文编》一书中的“涉”字条下却归纳了三个明显和“涉”字形不相同的字,其形为人的两只脚在水的一侧,这样的字应该是“濒”字,古文字中“濒”、“频”乃是一字之分化。通过对“濒”字的分析,得出效卣、效尊中出现的“濒子”一词,应为“卑子”,即青铜器铭文中常见的“小子”一词。  相似文献   

2.
河南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是近年出土的一批属于“子”的非王卜辞,其中有关一位名丁的人的身份,一直未见讨论。本文就花东甲骨中对丁的描述,区分与丁有关的甲骨为绝对材料和相对材料两堆,复应用语词的系联、语义的对比、句型的分析等方法证明丁是活人,且应该是当时王朝的主宰者──殷王武丁。  相似文献   

3.
日本现代女作家大庭美奈子少年时代身处战乱,亲历广岛遭袭原子弹及灾区救援,这些经历带给作家的是对生命的痛彻体悟和文化思考,及对日本官方史观的反思和质疑。纵观大庭文学,作家对广岛原爆及战乱创伤记忆的讲述和对人物个体生存中创伤经历的叙写是其作品文本叙事的两大主题。  相似文献   

4.
孔子与儒家关系新论——以《汉志》为主要考察文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汉书.艺文志》为主要考察文本,我们可以厘清"儒"和"儒家"这两个涵义不同的概念,进而探究对"儒家"所具有的三重指称。因此,与传统观点不同,孔子实际上并不属于儒家,解读孔子的思想应该跳出"九家之术"的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5.
田玉英 《学术探索》2009,(5):103-108
前蜀王建收养了数目众多的假子,其收养对象有同姓宗戚、同乡部从、立功或纳降的将卒等;就收养时段看,王建蓄养假子的高峰当在887-904年争夺两川之时。养父子之间的关系微妙而复杂,遭王建猜忌而被杀的假子不乏其人,当然也确实有的假子矜功自伐,跋扈不臣,甚至对养父几经叛附。王建对这些假子的猜忌直接影响到他的用人政策,最高军权始终委任于亲子或者宦官,从而为宦官干政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6.
文本的理解,是学术研究的基础,决定着学术研究的质量。基于"丧夫"与"恋子"两个前提的"焦母恋子说",在乐府诗《孔雀东南飞》中却缺少焦母"丧夫"的证据,只不过是个先验的比附性结论,是用西方理论裁剪中华文化的结果。这种治学方式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以防止我们的民族记忆被西方理论予以删除。  相似文献   

7.
傅山与船山均重视子学研究,并且都特别会心于道家、道教,但两人研究子学的立足点有异,而在对老庄一些著作的具体诠释上又有其一致之处。  相似文献   

8.
艾思奇以<大众哲学>享誉海内外.近年来对艾思奇思想的研究在不断拓展和深化.艾思奇早期思想的来源就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因其早期思想是源于时代精神和社会历史事件中蕴藏着的价值诉求.纵观艾思奇早期活动及其理论成果就会发现,他既是"革命之子",也是"五四之子",还是"启蒙之子".这3种精神共同构成了他早期的生命姿态和思想来源.  相似文献   

9.
《淮南子》一书综合百家之说,试图为封建国家的长治久安提供一套完备的理论学说。作为国家治理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教育在《淮南子》中也被予以极大重视。关于教育教学的论述散见于各篇,在教育的作用、方法和内容上都有所阐述。因《淮南子》是综合各家学派的思想集体创作而成,所以在教育思想上亦存在着观点不一致甚至相互矛盾的现象,尤其是道儒互绌的色彩相当鲜明,但两派也有其互通互补之处,从而使其教育思想较之以前更加全面、丰富。  相似文献   

10.
周山 《社会科学》2004,(8):71-78
子学思潮是许多富有个性特点的原创概念诞生和发展的过程。“道”则是子学思潮中涌现出来的第一个概念 ,也是子学思潮乃至以后二千多年中国学术史上最核心的概念。老子关于道“先天地生”的阐述 ,将“天神”彻底清除出场 ,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一座里程碑。老子不同于一般学者满足于“闻道” ,他更注重“为道” ,在实践中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在老子以“道”为核心的概念系统中 ,“德”是“道”体现于万物的属性、规律 ;人的德性 ,因“心”的缘故而分为自然而然的展现即“上德”与刻意的展现即“下德”两种。“上德不德”是人对“道”的体验。老子关于上德、下德、有德、失德等分析 ,是对“道”的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11.
“正”、“变”是考察明代诗歌嬗变、发展的整体格局的特定术语。就“复古”——缘由传统建立又反向造成传统、“创新”——专注在自我抒发而建构与传统并立的另一种审美范型,这两种文学现象的盛衰消长比较里,描述其生发、繁盛及移易更替的复杂过程。明诗之正变,是于各不同阶段内不同主流性艺术流派的排斥、交融所形成的“史”的演进脉络。它接受时代文化精神和社会的影响,但更多取决于文学自身的运作规律。其特质有三:强烈的主体自觉意识,浓厚的宗派观念与党同伐异指向,适时调节应变以不断改善自我、追求完善的主动进取态势  相似文献   

12.
"子学"之"子"既是"诸子百家"之"子",则"新子学"之"子"便应该指当代具有独立人格精神的知识个体(知识分子),他们的学术活动和成果即是"新子学"。"新子学"乃是一种不中不西、亦中亦西的学术,它并不完全与"西学"相对应。由于古代的"国学"属于"官学"的范围,因此"新子学"只能成为"新国学"的主体。  相似文献   

13.
纵观"七子"的作品,可以发现"七子"在归顺曹操后,既有热情洋溢的颂赞之作,同时"七子"也有反映郁闷心情的作品.对曹操的颂赞也是"七子"喜悦心情的自然流露;而郁闷心情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所引起.本文主要就这两个方面略陈己见.  相似文献   

14.
王跃生 《人文杂志》2022,(4):118-130
中国近代之前,已婚夫妇“无子”问题深受家庭和社会关注。“无子”含义有多种,其核心是已婚夫妇“无儿子”。在男系传承、家庭养老为主的时代,“无子”使家庭的基本功能履行受阻。官方和民间为此采取了诸多预防和弥补措施,婚姻方式上一夫一妻为主导、妾为补充的制度就是应对少子、无子问题的措施之一。对终身无子者,立嗣过继成为又一弥补措施。无子有女者以女招赘、以甥为嗣以及收养异姓之子的做法存在于宗族势力相对薄弱地区、移民地区。尽管妇女“无子去”的礼制和法律规条在唐以后的法律中被长期维持,但并不具有家庭实践基础,其最大作用是剥夺了无子妻子反对和抵制丈夫纳妾的权利,加重了中国家庭和社会的男性或男孩偏好观念和行为。  相似文献   

15.
陈永正 《学术研究》2007,(12):124-134
明、清两代,广东地区的诗人群体大批涌现,岭南诗歌进入了成熟期。岭南地区最有影响的诗人群体则是以孙蕡为首的南园诗社。南园诗社自元末建社以来,明、清两代多次重修,对岭南诗坛影响甚大。南园诗人,标榜汉魏,力追三唐,尤重风骨,对以"雄直之气"著称的岭南诗派的形成起过重要作用。南园诗社已成为岭南诗派的实体,在中国诗史上应占一定的位置。可以这样说,南园诗社史,就是一部岭南诗派史的简编。南园诗社的余韵流风,直到近代依然未绝。  相似文献   

16.
陈湘源 《云梦学刊》2012,33(1):58-62
岳阳古称麇子国,并非麋子国。岳阳有无麋子国的根本问题是所出何典?若出自《左传》,则皆与岳阳无关。至于被楚灭国后再迁的麇子国城在岳阳何处?待考。  相似文献   

17.
"新子学"是一个崭新的概念,它是从新的学科体系背景下运用新的知识理念与方法研究"旧子学"存留内容的学术。它在维护学术独立性和自由性的前提下,整合贯通不同学科,消除各学科的相对局限性,并以此在忠实于"旧子学"留存文本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全新的整理和阐释。"新子学"的工作构架应该是由文本基础、学科协同、团队组建、人员分工、成果发布、质量判定等模块组成,是一个具有良性生命活力的动态系统。它的内容架构应该是以儒、道、佛三家的全部文献的汇总、整理为主要部分,同时整合其他子部学术,并以此为基础实现其自身的完整性、系统性、统一性和权威性。  相似文献   

18.
士人是子学的缔造者、传播者和阐发者,子学是其思想的系统化和理论化。子学的发生从理论上支持了士人的品格,完整地塑造了士人的精神生态。子学与士人的间性互动促成了二者的变革和演进。通过对子学与士的主体间性诠释,可以更好地理解子学与传统诸子学的分野,从更为广阔的界阈中把握士人传统之源流,进而确立“新子学”命题的合理性,揭示新子学的本质、使命及其思想史、学术史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有关《中庸》成书问题的争议主要集中在《中庸》作者与文本结构两个方面.《中庸》通过对"中庸""性""诚"诸概念的阐发,证明了全篇内容的完整性.首章点明天道与人道;第二章到第十九章引用孔子对"中庸"的看法,为下文抒说己意做铺垫;第二十章至最后一章揭明"诚"的内涵与作用,既是对首章的呼应与升华,也是对"中庸"部分的整合与延伸.《中庸》与孟子"尽心—知性—知天"是同一思路,属于思孟一系的作品,是子思所作的一篇完整论文.《中庸》的出现,既是儒家学术思想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儒学回应时代变化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冯友兰所谓的子学乃是指先秦汉初诸子之学。子学的建构"以我为主"、无所"依傍",是"创构"。冯友兰所谓的经学指的是从汉代到清代整个中国封建专制时期的哲学。经学的建构"以我为辅"、"依傍"于"经",是"重构"。按照冯友兰关于"经""子"关系的论述,应该是有"子"才有"经","经"只能是"子"的著作,可是,冯友兰所谓的"经"除却"子"的著作外,还包括儒家的"经"以及中国佛学家所注解、诠释的来自古印度的佛经。冯友兰认为中国新的哲学的诞生标志着"贞下起元",意味着"重新开始",像子学一样"创构"新哲学。这么说,这种新的哲学应该就是新的子学也即"新子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