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论社会发展模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社会发展模式是人为了实现社会发展目标而选择和实行的方式、方法与道路的统一体,它是由主体、客体和手段等要素组成的完整系统,具有合规律性、多样化、系统化、互补性、动态性等特征.社会发展模式研究在发展研究中处于关键的中介地位,人对其选择是否正确直接关系到社会发展的成败.社会发展模式形成于社会的实践概括机制、理论转化机制、开放整合机制和历史创新机制,其基本研究途径是开展社会调查与社会实验;进行理论研究和理论推广;实行开放交流和比较吸收;总结历史经验和历史教训.  相似文献   

2.
行政管理的价值取向是必须要明确的问题.社会主义国家行政管理的性质决定了社会公平的价值取向;实现社会公平是历代进步思想家和劳动人民的不懈追求;行政管理的发展决定了必须选择社会公平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3.
宁波市在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方面的经验可以概括为"三个体系"。第一是构建合理的社会组织生态体系,第二是建立多层次的评价体系,第三是形成有力的政策推进体系。宁波市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的实践对现有的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方面的理论模型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一种新的模式——"政策体系型"模式——能够更加准确地描述当前政府和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也更能够指导我国社会组织管理体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经济法的基本价值取向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法是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而产生的一个法律部门,其价值目标是多元化的,这其中,哪一种价值目标是经济法基本价值取向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之一.目前,几种主流学说认为.经济法的基本价值取向主要集中在公平、民主、效率和自由等方面.然而,作为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经济法的价值取向是不同的.在我国当今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财富尚不能满足社会需要的特定历史时期,经济法应发挥其自身的功能和作用,促进社会经济繁荣和协调发展,从而提高人们最大化地积累社会财富的动力.所以,在法的诸多价值目标中,经济法的基本价值取向应当是效益和公平.其中,经济法的效益价值取向应是社会整体效益价值取向;公平是以社会本位为基础,是形式公平与实质公平的统一,是可持续发展的公平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5.
公共项目的社会评价是从社会学角度,分析、研判该项目的建设与运行,对社会经济和社会环境等方面的正负社会效益与影响的综合分析与评价。它不仅需要政府宏观掌控,而且需要建构一套操作性强、科学规范的评价指标体系。为了使公共项目的社会评价适应公共投资快速、稳定发展的需要,公共项目社会评价要坚持分类推进的原则,构建公共项目社会评价指标体系;公共项目社会评价要重视异议权,执行必要的不可行性论证;公共项目社会评价要重视干系人利益,提高公众参与度;公共项目社会评价还要强化数据的客观性,评价标准要统一规范。  相似文献   

6.
王国羽 《社会》2015,35(6):133-152
障碍研究在过去40年的发展奠定了其对公共政策影响的基础。障碍者社会参与的责任逐渐由以往个人承担与调适,转向社会与国家承担。本文简述西方国家障碍研究的两个主要论述--社会模式与普同主义取向,对比这两个主要论述所衍生出的政策:由早期的无障碍设施到通用设计,至最近的能力取向。障碍者参与社会生活与活动是其基本权利的一部分,这项权利内涵具有积极性,需要政府与社会投入资源,改善外部社会结构与环境,使环境对障碍者更为友善,为其社会参与权利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7.
教育评价改革:实现创造力教育的支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佳 《学术交流》2003,(4):147-150
创造力教育观念正在为教育界广泛接受 ,而传统的教育评价体系阻碍了创造力教育的实施 ,因此探索与创造力教育相适应的教育评价体系改革将成为重要支点 ,它直接支撑起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教育管理制度等多方面的深层次的革新。教育评价机构应该从政府走向“民间” ,摆脱评价制度中的权利色彩 ;教育评价应该呈现多元化的价值取向 ,适应创造力教育发展的内在需要 ;而涉及评价思想、评价目标、评价标准、评价过程、评价方法、评价效果等诸多方面的具体改革措施更应成为推进创造力教育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8.
处于改革关键期的当前中国社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多层面、多领域、多原因的社会安全问题的严重威胁,极大地影响着中国的社会质量状况.这些问题能否得到妥善处理,不仅关系到“高质量社会”的实现,而且会直接影响改革的走向及社会建设的成败.从社会质量的视角来看,中国社会建设的取向应包括:在理念上,要确立社会安全是一种福祉的理念;在政策取向上,要实现从关注经济政策到关注社会政策的转变;在治理上,要实现从管理到治理的转变;在价值取向上,要实现从关注民生到关注公平正义的转变.而贯穿上述四个层面的核心是强化制度的基础性规范作用,重建制度权威.  相似文献   

9.
伍志燕 《唐都学刊》2012,28(1):19-22
在道德评价中,影响评价合理性的社会环境因素主要有习俗禁忌及戒律、社会舆论、社会价值观念以及道德境遇与运气等,上述因素对评价主体的评价标准、评价方式、评价过程以及评价结论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在评价中,我们既应看到社会环境因素对道德评价带来的积极影响,也应当避免或克服其对道德评价造成的消极影响,尽量采取评价中立,客观、公正、科学地作出道德评价。  相似文献   

10.
于莲 《社会》2018,38(4):160-179
残障研究经历了个人模式-医学模式-社会模式的发展历程,社会模式对残障产生的原因进行了革命性的解释,大大推进了残障人士权益的发展。但上述模式都将关注点放在障碍产生的原因上,而这可能会强化原因与作为影响的障碍之间的固定联系,进而加重刻板印象以及弱势地位等问题;此外,以原因区分障碍的做法并不能准确地反映人们在现实中遭遇的障碍,在认识、分析和处理障碍方面也存在一些困难和缺陷。因此,我们应当尝试将关注点从障碍产生的原因转向障碍本身,以可行能力受限或者受损看待障碍,将原因和障碍真正“解绑”,从而超越“医学模式-社会模式”“社会隔离-社会融合”“优势-劣势”这些不合理的二元对立。基于这样的转变,我们可以为消除障碍找到更加精准、更具有整体性且更加有效的办法。  相似文献   

11.
刘战旗 《社会工作》2014,(3):110-119
本文采用叙事研究和实证研究的方法,以实践经验和深度访谈为基础,从机构目标制定、服务领域选择、人才队伍建设、评价认可标准等4方面,直观地呈现了内地社会工作发展的特定处境与实务经验;探讨内地社会工作机构在当前实务处境下的抉择考量与经验启示。研究发现内地政府多从创新社会管理的角度期待社会工作有所作为,而社会工作机构则面临着内部实务经验不足和外部支持协同不够的压力,学界在内地社会工作机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枢纽作用。研究认为内地迫切需要建立政府、学界、机构的良性协作机制,并大力发展社会变革取向的宏观社会工作模式。  相似文献   

12.
从教育价值观的历史变迁看现代教育价值的取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教育价值观是教育基本理论研究的重要范畴之一 ,是人们对教育价值关系的认识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所确定的行为取向标准 ,它直接影响甚至控制教育实践活动。教育价值取向既是时代要求的产物 ,又是对时代要求所作的应答。符合时代要求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 ,促进了个人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整合。  相似文献   

13.
熊觉 《创新》2015,9(3)
社会治理创新的提出将我国的社会建设提到了一个更全面和体系化的高度。由于国家权力的强大,我国社会治理创新在不断进步的过程中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治理理念使社会治理主体和方式更加多元化、顶层设计为社会治理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地方治理创新展示了众多创新成效。但同时,由于社会力量发展有限,我国社会治理创新还面临着社会自主治理、有效性和持续性、创新动力与激励等发展限度问题。从改革的方向来看,社会治理及其创新应走向有序可控的、国家与社会合作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4.
论企业的社会责任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近几年来 ,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本文在分析了西方企业社会责任理论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上 ,对国外具有代表性的企业社会责任界说进行了评价 ,从中抽取出企业社会责任的应有之义 ,并从法理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角度系统阐述了企业应当承担社会责任 ,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应采取的承担社会责任的模式及其相关的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15.
张继军 《求是学刊》2006,33(6):38-42
善恶是道德评价体系的基本尺度,中国传统的关于“善”、“恶”的观念在殷人的精神世界和社会生活当中还缺乏一个现实的理性基础,其形成应始于殷末周初。在西周初年,虽然善、恶作为一对范畴,甚至是作为描述价值取向的单个概念还没有被明确提出,但是“善”和“恶”的观念已经开始应用于政治生活、祭祀活动、农业生产和人格评价等方面了,构成了当时社会价值评判的内在标准。  相似文献   

16.
郝彩虹 《社科纵横》2012,(8):45-47,58
在回顾关于社会组织的功能、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关系以及社会组织发展的路径选择等文献的基础上,指出当前政府在主导公益型社会组织发展的过程中,赋权增能和约束控制并举的策略。并以北京市东城区等地方政府培育和发展公益型社会组织的经验为例,总结了政府主导的公益型社会组织发展的共同特点,指出当前发展公益型社会组织的政府主导模式所存在的问题和可行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我国公共服务市场化的多维困境及其路径选择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公共服务市场化是当今世界行政改革的普遍选择,也是我国构建服务型政府的重要取向,其基本思路是变革传统的政府垄断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在公共服务供给领域引入竞争机制,实现公共服务的最佳供给和公共资源的优化配置。我国公共服务市场化面临着制度安排缺失、社会整合乏力、各方利益掣肘、思想观念滞后等诸多困境。克服上述困境,应该完善市场化制度建构,培育社会中介组织,拓宽政府投融资渠道,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这也是实现我国公共服务市场化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8.
社会资本特征无一不与特定地区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相关联,如果仅从价值观和信念的角度来定义.则可以用"文化特征"一词来替代社会资本的历史与传统内涵.社区社会资本的内涵外化为社区的文化特征,并直接影响着社区自组织对其治理模式的选择;社区文化特征,可以用"内部组合一外部反应"、"稳定控制一灵活适应"这两个成对的价值,划分出四个象限,分别对应社区文化资本的四种特质,即相容性、适应性、一致性和协作性,并分别对应四种社区类型,即自治型社区、合作型社区、控制型社区和引领型社区.社区文化特征是制约社区治理模式选择的首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社科纵横》2019,(9):16-22
政绩观具有鲜明的时空流变性与时代特色。作为新时代的精神引领与价值取向,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政绩观有着深刻的理论渊源、现实依据和实践根源。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由"中等或准发达"向"发达"的过渡,是"新时代"的明显标签。适应、化解社会主要矛盾,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政绩观的理论逻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现实依据——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政绩目标——社会主要矛盾的次要方面的具体体现;政绩取向——社会主要矛盾的次要方面的本质规定;政绩工具——社会主要矛盾双方的辩证统一;政绩标尺——社会主要矛盾解决主体的切身考量。  相似文献   

20.
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性”、“地方性”和“就业导向性”的基本特性决定了它相比起普通本科教育更要求贴近社会贴近市场。高等职业教育如何真正贴近社会、贴近市场,三个必然途径是不可忽视的,这就是:吸纳社会“精英”优化专业和课程建设;利用社会资源,改进教学和实践模式;利用校友和学生家长资源,推进学校事业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