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宗教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发展中具有重大影响,尤其是对当下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多维精神资源。以硗碛藏族乡为研究个案,考察硗碛藏族锅庄舞、丧葬习俗中蕴涵的和谐向度的宗教思想可知,其宗教的核心理念是“和”,力求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构建多层次多角度的和谐关系。  相似文献   

2.
“观音崇拜信仰”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奇特现象,其余绪至今仍作为一种宗教情感、民间习俗、迷信观念的杂揉形式而迹驻于世。近年来一些地方旧存的和新修的“观音殿(庙)”内的满台供品和缭绕香火即为明证之一。马克思主义认为,“我们要把宗教夺去的内容——人的内容,不是什么神的内容——归还给人,所谓归还就是唤起  相似文献   

3.
《诗经》宗教现象原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诗经》文本具有浑朴的性质。除文学属性外,其《雅》《颂》篇什所反映的社会生活中初民的宗教行为、心理及朴素的宗天思想与多神崇拜构成“雅颂世界”属神性的一极;而初民对未知世界尤其是对死亡的恐惧建构了“雅颂世界”的宗教基石。“雅颂世界”的宗教情感,体现了中国宗教思想的人文精神,隐含着寓政教于神恩的主题倾向  相似文献   

4.
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有着悠久的历史,自产生之初就被人们所信仰,带着虔诚、悬疑和神秘色彩掺杂到风俗民情中,以至最后成为认识、解释和改造世界的一种思想工具。从原始宗教到神性宗教再到现代的道德宗教,虽然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变革与发展,宗教却始终占据着重要的社会地位。究其原因.恐怕与其本质——“信仰”不无关系。信仰是宗教的核...  相似文献   

5.
宗教及宗教异端与农民反抗有着密切关系。这种关系主要是在宗教的世俗化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由于宗教发展的阶段性、不平衡性等特点 ,道教、佛教在其发展史上还与清代秘密社会的宗教信仰有着血缘关系。中国历史上 ,在思想上对农民反抗产生巨大影响的宗教主要是道教和佛教———也可以说是两教的异端。无论是在秘密教门还是在秘密会党中 ,“三教合一”的思想都有很充分的表现。中国秘密结社生活于古老的农业社会之中 ,只能从古老的文化传统中吸取营养 ,不可能从思想上超越他们脱胎而来的社会根基  相似文献   

6.
观音应化信仰是观音信仰体系中的一种类型,其渊源应该追溯到印度佛教.但观音应化信仰在中土的流播和发展,却是与中土诸种文化土壤息息相关的.原始宗教、宗法性传统宗教、民间信仰、佛教自身、道教等,都对中土观音应化信仰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通过这一理路的考察,对于认识和理解宗教信仰及其文化内涵,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一)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研究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部离不开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对于宗教现象的研究当然也不能例外。宗教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一股政治力量,作为一种理论体系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任何宗教观念,都是以神灵观念作为其神道信仰的思想基础的,而神灵观念则是包括诸如“灵魂”观念、“鬼神”观念、“天命”观念和“上帝”观念等的集合观念。  相似文献   

8.
赛珍珠中西文化和合思想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赛珍珠以其独特的文化身份,“双焦透视”中西文化,以切肤体验和智慧感悟中西文化的真义、差异和冲突,以毕生的跨文化创作和社会活动寻求跨文化理解、融通之道,从而形成了其极具历史前瞻性的中西文化和合思想,倡导中西文化的“和而不同,美美与共”。赛珍珠中西文化和合思想的形成有着极为深刻的历史、文化、社会和宗教渊源,探讨其所蕴涵的丰富内涵无疑对于我们在全球化语境下建构一种全球和合共生的文化价值体系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按唯物史观原理,宗教同政治、法律、文化、道德等一样,同属于上层建筑领域,它不仅受着经济基础的制约,而且还影响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因此,宗教本身所具有的经济思想和经济主张,无疑与世俗的社会经济生活极为贴近。 在伊斯兰教的教义中,我们可以看到并不完全是些虚无漂渺的说教,它的教义包括它的经济思想都与穆斯林社会的现实生活密切相联,其经济思想渗透的“均贫富”观又是引人注  相似文献   

10.
《老子》作为道家思想的源泉 ,所蕴涵的内容丰富且深刻。通过对其朴素的“贵柔守雌”、“知常知和”、“知足知止”思想作现代诠释 ,可以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1.
以“八主祀典”、“时节祀典”、“宗庙祭典”、“封禅大典”、“方仙道”等为主要内容的齐宗教,在齐国的历史发展中,既是齐国社会稳定与发展的重要力量,又是齐国政治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齐宗教是统治者收服人心、巩固加强统治的重要工具;反过来看,齐宗教又对齐国最高统治者的言行具有规范和制约作用。齐宗教以其独特的方式,深入齐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对于齐国政治的发展,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不仅如此,齐宗教以其系统的体系、完备的形态、独特的思想内容对后世亦产生了广泛而深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文化中历来就有“重生”“贵生”的思想,由此在民间形成了庞杂的生育神信仰.古印度的观音信仰中本来就有“求男得男,求女得女”的内涵,传入中国以后,迅速与中国文化中的生育文化交融、叠合,观音送子的功能越来越突出,逐渐成为观音信仰的主要功能之一,并形成了专职的形象——送子观音.随着送子观音信仰的不断传播,在各地形成了各种不同的送子观音信仰习俗.  相似文献   

13.
青年黑格尔派思想活动的主要内容是宗教批判。这作为一条主线贯穿其思想演绎和历史发展的始终。像之前欧洲启蒙运动的先驱一样,他们试图通过宗教批判,将异化为天国的“神圣世界”还原为人间的“世俗世界”,把“神性”还原为“人性”,以彰举“世俗生活”的基础性地位和价值。在此过程中,青年黑格尔派的宗教批判原则也历经演化,呈现出由“宗教是团体无意识的神话表达”到“宗教是个体自我意识的主观虚构”,再向“宗教是‘类’本质的自我异化”演进的逻辑特征。青年黑格尔派宗教批判逻辑所展现出来的“滤洗”基督教教条中的超自然成分、否定基督教历史的一般合法性和颠覆神圣世界的理性支柱,亦即把“人的世界还给人”的激进历程,不仅为青年马克思走向科学的宗教批判开辟了道路,而且为青年马克思由“宗教批判”经“社会-政治批判”走向“政治经济学批判”,进而发现历史唯物主义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启迪。  相似文献   

14.
道教的和谐人生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道教在致力于建构其终极宗教理想的同时,也一直努力追求人生的和谐.道教文化中所蕴涵的和谐思想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他人、社会的和谐,人自身的身、心和谐等方面.这些和谐思想对于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我省农村宗教活动兴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有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宽松的政治环境、人的精神需求、社会矛盾冲突和宗教自身的功能和特点等。提出了打击邪教组织扫清思想障碍、加强宗教知识及党的宗教政策教育、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充实农民精神生活、强化法律意识、割断宗教与宗族势力的联系、打击官僚腐败和重塑基层政权的“公仆”形象等对策。  相似文献   

16.
粤西地区存在着数量众多的散居正一道士,其历史衍变与当代境遇深刻地影响了当地宗教生态的平衡及“宗教市场”的格局.而其“散居”于乡村社会并融会于民间的宗教生活及活动方式,一方面表现出正一道教传统的民间性、地方性和社会性特点,另一方面也突显出当前制度环境下宗教“活动”与宗教“场所”之间的矛盾,散居正一道士的管理成为当今政府部门宗教管理的重要议题.在宗教社会化管理的探索中,当代香港地区道堂的管理模式,可以为散居正一道士的管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笔者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关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众生平等”等思想中蕴涵的生态意识,并在对中国传统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符合生态规律的一些做法进行归纳与描述的基础上,认为我们应该积极汲取我国传统中有益的生态元素应用到现代的生产生活中来,倡导节约、简朴的生产生活方式,从而使我们的行为由于适应自然生态规律而更适应社会发展规律的要求,以利于现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文章集中论述了如何认识“相适应”和宗教社会政治作用两大问题。认为“相适应”涉及政教双方的关系 ,这一关系是双向的、互动的 ,而非单一的、被动的。指出宗教的社会政治作用就其服务的社会群体而言 ,具有广泛性和多层次性 ,就其服务的性质而言 ,则具有双重性。因此 ,全面、系统、科学地认识宗教的社会政治作用 ,将为正确贯彻“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方针提供思想基础和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9.
人文·人文主义·人文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文”与“天文”相对应 ,其基本蕴涵是“文明以止” ;“人文主义”与“神学”相对应 ,其基本蕴涵为人取代神居于世界和价值的中心 ,高扬人的理性、自由、价值和尊严 ;作为“人文”与“人文主义”之价值依托的“人文精神” ,它从人与自身、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三个向度追问真善美的高度和谐统一 ,并因其批判和超越的特质而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20.
费尔巴哈“爱的宗教说”历来否定者多,本文辨析其思想内容、实质及其两重性,指出“爱的宗教”是无神论的同义语,它主张以文化代宗教,是人们维系情感需要的产物,它其实并不是宗教,而是人本主义哲学世界观。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它的批判是有分寸的。在现实社会中,它作为迷信的解毒剂、强权的缓解剂,作为改善人际关系的途径和宗教消亡的中介,仍能发挥出积极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