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花间鼻祖"温庭筠的词自古以来多受关注,清代常州派词论家张惠言以"比兴寄托"解温词,遭到王国维等人的反对.加拿大籍华人女学者叶嘉莹亦反对张惠言的穿錾比附,但她并不是如王国维等人那样完全从知人论世的角度,而是直接从文本出发,独辟蹊径,从跨文化的角度,以尼采和康德的美学理论来观照温庭筠词,认为其词的最大的两个特色一是多为客观之作,二是多为纯美之作.并为张惠言以比兴寄托解温词找到了原因,也据此驳斥了张惠言之说.  相似文献   

2.
温词虽大多写妇女情事,有轻浮、无聊的一面,但也有的有较深刻的意义或一定的寄托、寓意。不可斥之为“丑迹”“污行”,一概否定。温庭筠在词史上的地位不能低估。  相似文献   

3.
[摘要]张惠言的词论成就在于提出了“意内言外”、“比兴寄托”说,并标举温庭筠词为典范。比兴寄托创作理论的提出与他援引诗教说词、他的治经方法和清初词论家的尊体途径有关。其创作论重视寄托之意、其鉴赏论重视阐释发挥,推尊词体,尤其是推崇温词,引起了争议。但从接受美学重文本意义角度看,他的鉴赏词论可备一说,其弊端是将阐释的多种可能性局限为一种;从知人论世角度看,温词也并非全然不具寄托品格,只是不能坐得太实。虽然词论偏颇,但适合了表达特定时代情感的需要,适合了既推尊词体又避免文字狱的需要,加上常州词派的内部继承和发展,使其终成清代最大词学流派。  相似文献   

4.
论温庭筠词的"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庭筠是文人词的开山作家,张惠言对他的词予以“深美闳约”的高度评价,撇开其刻意求深的一面,皋文之说倒是触着了温词的本质特征。纵观六十余首温词,其外在形貌的艳丽雅美与其内在情感的婉约深蕴确实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本文试图抓住温词“隐”这一审美特征,分析解读温词并揭示其形成这一美学风貌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温庭筠词,由于其装饰性和音乐性,由于其客观精美的特色,使得评论者有较大的分歧。其实,温词中意象的组合、叠加,常常使其词形成一种中性的语言状态,温词的情感也绝不浓烈,艺术情绪非个人化,这些都与西方现代主义诗歌有不谋而合之处  相似文献   

6.
本文试将温庭筠及其词作放在文人词兴起的晚唐的历史背景上 ,联系其前后衍变演化的脉络 ,从温词的创作数量、新创词牌、成集行世 ;尤其是其词作所呈现出的较为独到的题材内容、表现形式、创作手法、艺术个性和审美情趣 ;以及对后世词人、词作、词论的启导滋育的重大影响等三个方面 ,论及温词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杰出贡献和无可争议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7.
传统诗学的解构与颠覆——对温庭筠词的一种描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学界对温庭筠词的评价,无论是说它浓艳香软,缺乏深情,还是说它深美闳约,都是从传统诗学的意义上来评价的.在晚唐社会结构变化的历史背景下,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力作词的文人,温庭筠的词创作解构了中国古典诗学的传统.它解构了诗言志的传统,词人不再带着极为浓烈的主观感情去创作,只是为了配合宴席歌舞中的即兴演唱,于是,作者的主观情感隐退了,客观景物的装饰就成了烘托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最佳手段,装饰性也就成了温词的重要特点.温词还解构了诗忧患的传统,词人以一种特有的"热感"投入了词的创作,传统的忧患代言人的地位在温词中隐退了.充斥于他词中的是客观物象的叠加和组合,以此形成一种客观的观照,形成一种不带作者情感色彩的语言形态.对传统的解构使得温庭筠在创作中尤为关注词的形式,这种对形式的充分关注对于词学的发展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8.
隋代及初唐的民间词即是当时的民歌,中唐以来文人词属于诗余性质。温庭筠是词史上第一位大力填词的文人。他生活在需要小词产生的环境里,有更多的机会进行创作。温庭筠的作品代表性风格是设色浓丽,辞藻繁密;另一种风格是气韵清拔,格调高峻。温词是对齐梁时代美学精神的隔代传承。以温庭筠为代表的晚唐五代词是一种介于俗文学与雅文学之间的并逐步向雅文学转化的过渡性文学样式。《花间集》中的词人围绕温、韦分为两派:一派以温庭筠为代表,可称为"伶工之词";另一派以韦庄为代表,可称为士大夫之词。以温庭筠为代表的一派词人在文学自身以及历史发展的双重指向下,开拓了全新的诗歌之路。伶工之词在晚唐五代词稀⒗的发展期是不断进步的,由温庭筠到欧阳炯、顾,词的语言和表现手法变得越来越纯熟而自由,为词在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可能。  相似文献   

9.
词至温庭筠确立了“感伤”基调。作为词的第一位专门作家 ,温庭筠不仅仅赋予了词以“感伤”为主流的感情基调 ,并且已经开始注意到了将一种深刻的人生感悟注入词中。温词之感伤 ,内因在于其题材之艳情化 ,外因在于 :一、词作为一种合乐的文体 ,音乐以哀为美的特征必然促使词更多偏向“感伤”一路 ;二、词体节奏上的变化繁复 ,适合抒写“感伤”这一极为深幽微杳的心绪  相似文献   

10.
浓艳香软是温庭筠词的主导风格。晚唐城市经济的繁荣,追逐享乐、追逐感官刺激的社会风尚是这种香艳词风诞生的温床;晚唐文坛的格局,诗、散文以及晚唐传奇中所流露出的世俗情调和唯美倾向,给温庭筠浮艳词的创作提供了文学的范本和参数;温庭筠的个人经历和性情使他更熟悉、更了解、也更沉醉于这种香艳的生活氛围和词的氛围;温庭筠在词中所关注的对象——歌儿舞女,也决定了温庭筠词的面目应该是浓艳香软的;而温庭筠个人的审美趣味、审美追求、对词境以及语言辞藻的偏好,更是温庭筠香艳词风的最有决定意义的一个因素。  相似文献   

11.
本文探讨了温庭筠创作的代言体词。代言体词是对具有悠久传统的中国代言体诗歌的继承和发展。温庭筠赋予了代言体词的若干重要特点,从而为确立词之细美幽婉的审美特性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2.
温庭筠词在晚唐五代首先主要是以歌妓传唱方式进行传播的,为便于记诵出现了抄本形式的词集文本,这对温庭筠词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为适应歌妓的歌唱出现的歌本<花间集>,作为温词在后世传播中的主要媒介.为温词的持续性或永久性传世提供了根本保证,完成了从口头传播到书面传播的转变.在这种转变流传中,还可能对南唐词产生了直接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晚唐诗人温庭筠被誉为“花间鼻祖”,其“花间”词的艺术创作在文学史上取得了重要的艺术成就。从性别审美的维度探究温庭筠“花间”词的艺术创作,不仅探析温庭筠“花间”词女性的审美特征,并且揭示影响晚唐女性生存状况的文化因素,以及“花间”词女性的社会身份地位,而且进一步地分析温庭筠“男子作闺音”即以男儿身写女儿情的文化性别观,从而拓展“花间”词的审美视野。从性别审美的维度展开研究,以期为“花间鼻祖”温庭筠传统的诗歌研究提供一个崭新的切入点,为反思与重估古典诗歌研究提供一种契机。  相似文献   

14.
比较论析温庭筠和冯延巳的二首同题代表性小词,文章认为二首词在情感抒写的深浅,手法和风格上均有很大的差异,而冯词胜于温词,对北宋早期词坛的影响冯延已较之温庭筠为大.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温庭筠诗、词创作的分析比较,探讨了他在“词境”开掘方面的贡献。其主要表现是:一、温词专主艳情,以“绮怨”见长,缩小了词的题材范围,却从一个方面开掘了抒情的深度。二、温诗中的凄怨感伤情绪在词中得到了强化,使词成为一种专门抒写“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的抒情文学体裁。三、温庭筠在词代诗兴过程中的作用,不仅表现在其诗中已有了具有“词境”的作品。而且主要在于温诗中的某些片断的意境构成在词中扩展和延伸了,温诗中许多具有柔美特征的语言成了构筑词境最适用的建筑材料。  相似文献   

16.
温庭筠、韦庄同为花间派的著名词家,他们两人不同的生活遭遇,造就了两人不同的词风.温词"密而隐",韦词"疏而显".  相似文献   

17.
温庭筠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专力于词作的文学家。他以其独特的艺术创见和卓著的成就饮誉词史,奠定了自己居中国婉约词领域的开山祖师地位。对于温词,古今论者颇多,他们大都认为,温词题材狭窄,内容仅限于“绮情闺怨,离愁别恨”;温词“华美秾丽”,多为“客观之作”。前者对温词题材与内容的评定,已无可争议;但后者对温词艺术特征的归纳,概括却值得商榷。我们觉得,词藻华丽只是温词的表象,温氏不动声色的客观描写中蕴含着独特的艺术特质,  相似文献   

18.
温庭筠是晚唐第一位专力作词之人,其词皆在以情爱为中心的绮怨范围之内,其“绮怨”大量体现在温词中“阻隔感”的出现。温词中具有阻隔功能的“帘”、“纱窗”、“烟”、“栏”等字出现频率极高,表明温词中存在此岸与彼岸的阻隔。“梦”字的大量出现表明相通的受阻,也是阻隔的体现。  相似文献   

19.
温庭筠的词,从审美方面来说,有一种朦胧之美。它既有“隐”的一面,又有“显”的一面。这一风格的形成有着较为复杂的原因,一方面与作者的人生遭际和社会环境有关,另一方面也受到温庭筠诗歌创作的影响,同时“无限心曲”内容的表达和“时空跳跃”手法的运用也对温词朦胧美风格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温庭筠词意象营造具有非常精细化的女性色彩,温词的意象,都流逸着女性的婉约,呈现为一种女性的氛围,对人生情感、情爱尤为关注。本文将从温词中呈现的两种氛围场景以及温词语言中物语、景语、情语的关系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