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晨,北京人,1984年职业高中毕业后入北京海关工作,1988年自费留学于日本武臧大学电器电子工学和自动控制专业,研究生毕业后就任于日本先锋公司。1995年任日本先锋公司上海工厂副总经理,1997年创建日本ANS软件公司,2002年创建北京昂思高科技公司,2003年与其他五名旅日人员共同创建软件企业中新型经营模式的东联华兴公司,任董事长至今。  相似文献   

2.
2002年5月15日,留学英国的朱兆瑞开始了他历时77天的环球之旅,那时他31岁,这个充满勇气和信心的中国人,将他所学的MBA理论充分地运用到实践中,创造了仅用3000美金就游历全世界28个国家和地区的奇迹。他没有沿途打工“刷盘子”,吃的也不是面包加咸菜,在他的行程中,飞机是主要的交通工具,四星、五星级的酒店是住宿首选,开创了经济智慧旅行的先河。朱兆瑞也因此成为一个普通中国人以其经济智慧的头脑周游世界的先行者,“经济旅行学”的首创人和实践者。  相似文献   

3.
追溯起来,现在中国十分流行的“打工”这一词汇最早就是从出国留学人员的口中传回国内的。上世纪80年代,就在国内人还在推崇“工作是为人民服务的岗位”这一信念时,那些最早自费出国留学的中国人,已经开始尝到撅着屁股吭哧吭哧地给洋人刷盘子的滋味了。接下来,每年呼啦啦十几万中国留学生中的绝大多数,都实实在在地上了在国外打工这一留学的“必修课”,不管他们是不是愿意、是不是会做、是不是独生子女。以“留学时要不要打工”为题进行的网上调查,告诉了你他们在国外留学是选择打工的真实理由。80%留学生有过打工的经历有网友留言说:“如果…  相似文献   

4.
夏蓓 《成才与就业》2016,(Z1):59-62
也许不少人对大学老师的印象是这样的:见面在课堂,平时交流少,有事靠邮件。不过进入大学后,我发现很多老师都很好相处、平易近人,特别是李晨老师。他让我发现生活中竞有这么多“乐子”,所以我常笑称他是一口“深井”。他让我改变自己初识李老师,是在他的“管理基本素质与技能”课上。那时我刚进大学,虽然刚  相似文献   

5.
成败5元钱     
50多年前,一个中国青年随着“闯南洋”的大军来到马来西亚,当他站在这片土地上时,兜里只剩下5元钱。 为了生存,他在这片土地上为橡胶园主割过橡胶,采过香蕉,为小饭店端过盘子……谁也不会想到,就是这样一个年轻人,50年后,他成为马来西亚的一位亿万富翁。  相似文献   

6.
定期清零     
正有一位北大的朋友给我讲了一个故事:哈佛大学的校长来北京大学时,讲了一段自己的亲身经历。有一年他向学校请了3个月的假,然后告诉自己的家人,不要问他去什么地方,他每星期都会给家里打个电话,报个平安。然后这位校长就去了美国南部的农村,去农场干活,去饭店刷盘子。在田地做工时,背着老板吸支烟,或和  相似文献   

7.
第二届中日留学恳谈会的热烈场面发出信号:2006年早到的春天,正是留学日本“回暖”的开始。阳春三月,日本“全国日本语学校联合会”自2004年9月之后,携45家日本语学校再次来到中国,分别在上海、大连和北京举办了第二届“中日留学恳谈会”。在北京21世纪饭店的会场,记者看到了来  相似文献   

8.
一个叫“通用汽车”的ID在国内某微博网站发出了自己的第一条消息。这个ID是这样介绍自己的:出生于1907年9月16日,家乡在美国,现在上海浦东新区。“他”还俏皮地跟各路朋友打招呼“我是通用汽车,你是谁?以前我喜欢喝汽油,胃口太大,现在我的胃口和我的日本同行差不多,还爱上了喝氢气、乙醇和插电。”  相似文献   

9.
瞿宁  橙雪 《社区》2005,(7):48-51
在北京王府井大街西侧的灯市口西街,有一条清静窄小的巷子——丰富胡同。进去第一个门,19号院,就是老舍先生的故居。1950年4月,老舍先生与他的家人开始在这个三合院居住,直至他去世。特别是他人生中的一“头”一“尾”,都永远地留在了北京。小羊圈胡同出了个大作家在老舍一生的67年中,他在北京度过42年。在北京西城区新街口南大街上,有一个名叫小羊圈的胡同,这里曾经是下等人居住的地方。1899年2月2日,腊月二十三,老舍就出生在小羊圈最靠东南角的一个小院里(现在是小杨家胡同8号)。生老舍的时候,母亲已经年过40,而且身体十分虚弱,分娩时因失…  相似文献   

10.
安琪 《北京纪事》2013,(9):24-27
李福昌,北京收藏家协会副会长,英国皇家火花协会会员。亚洲火花学会永久会员。从上小学收集火柴盒开始。到现在琳琅满目的李福昌火柴博物馆,他收集760多年与火柴相关的物件。他还用两年的时间在北京筹备举办了“国际火花珍品展”,让世界认识到中国火花的历史和魅力。  相似文献   

11.
《人生与伴侣》2013,(12):31-31
张馨予同李晨相恋一年,前段时间传因为第三者介入致分手,而对方正是台湾女星陈乔恩的绯闻男友霍建华。据悉李晨知道后暴怒,而张馨予也承认有新对象,提出分手。据港媒致电张罄予,她仅以短信回复:“我与李晨是协商和平分手,无关于任何人。”而分手一事对李展打击甚大,分手后他被曝深夜买醉,样子憔悴。  相似文献   

12.
我爱上课了     
姚老师是我们的班主任。上课时,她总是把我们从愁眉苦脸的悬崖中带到快乐的顶点。我爱听语文课了。因为她总是在语文课中让我们活学活用,还加入许多成语典故、传说、中外名人故事,结合课文中的内容,再加上她绘声绘色的讲解,我们仿佛进入到了书本中的“又一村”。有一次在课堂上讲“争先恐后”这个词的意思时,他突然问:“10+10=?”这时,同学们刷、刷、刷地都把手举高了,还惟恐老师不叫自己,拼命地举高,小声地叫道“我!我!”。老师突然笑了,然后用体会的目光看着我们,说:“同学们,现在知道‘争先恐后’的意思了吧?”我也爱上数学课了。她用做…  相似文献   

13.
1923年,郁达夫在《海上通信》中记述了这样一件事。一次,一位友人对他说:“你在中国的地位,同佐藤春夫在日本的地位一样。”他听了叫道:“惭愧,惭愧!我何敢望佐藤春夫的肩背”。诚然,在谈到日本“私小说”对郁达夫初期小说(1925年以前创作)的影响时,我们不应忘记田山花袋,永井荷风和葛西善藏的名字。而佐藏春夫对郁达夫初期小说创作的影响无异远远超出了以上几位作家。用郁达夫本人的话说就是:“在日本现代小说家  相似文献   

14.
林鸣 《北京纪事》2013,(4):95-96
高老爷子怎么也想不到,自己在70大寿的喜筵上,会闹出这么一场。席间,他屡次想和孙子、孙女们交流,但孩子们却并不在意,只顾着低头玩手机刷微博。老人不高兴了,甩下一句“你们就和手机过吧”,之后摔了一个盘子,生气地回了房间。原本其乐融融的家庭聚会场面,立刻变得尴尬无比。  相似文献   

15.
孙秀萍 《社区》2005,(21):60-60
创建“节约型社会”不仅需要各种节约的技术和经验,最重要的是每一位公民都应养成节约的习惯,在整个民族中形成一种“以节约为荣”的风气。我们的近邻日本,节约的办法就很有一套。最新的研究报告表明,日本的能源利用效率基本上是发达国家平均数的两倍。多了解一些日本人的节约经验,或许可以对我们的生活也有一些启发。多数的日本人都认为,自己的节约习惯来自教育。来自横滨的公务员山内先生和在东京读研究生的宫本大辅先生,都出身于富裕家庭。他们说,从不剩饭的习惯是从小养成的。小时候,每当他们吃不完自己盘子里的饭时,父母便会呵斥说,剩…  相似文献   

16.
千手观音林玲在2003年有自己的家了。“1994年开始恋爱,到现在11年了”。她的丈夫张晖“打字说”。林玲有一次与朋友们去滑冰馆,她现在的丈夫张晖偷偷地看着林在滑冰。他说林玲长得很漂亮,很可爱,很开朗了。他被林玲迷住了,然后每天就不停地发短信给林玲,与她聊天。林玲在北京排练的那一段时间,他也天天发短信关心林的生活,请她不要太劳累,要多休息。张晖在为电信公司贡献了一大笔通讯费后,感动了林玲。  相似文献   

17.
三浦辰美先生是位地地道道的日本人,两年前到中国常热,经营着一家以培植菊花销回日本的公司。在他那间整洁典雅的办公室,有一套用于自己喝茶和招待客人的茶具,茶壶茶杯上个个印有“缘”字。我们采访谈话就以“缘”字开始。 三浦先生说他相信缘分。现在他栽种的菊花虽然种苗是日本带来的,但追根寻源,这菊花两百多年前是从中国传到日本的,在日本经过改良,便称为日  相似文献   

18.
郁达夫与日本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郁达夫于1913年秋,陪同他那位被派到日本考察司法制度的长兄来到日本。第二年夏天,他进了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念书。同年级的有郭沫若等人。据郁达夫于1927年写的《五六年来创作生活的回顾》一文,在“一高预科”求学时期,他开始接触了西洋文学。次年,他进了名古屋第八高等学校理科;又次年,改读文科,在“八高”四年左右,读了俄国、德国、英国、法国、日本小说达千部。时奠定的。1921年,他发表了小说《沉论》,可以认为,这部小说正是描写了高中时代的作者化身。当时,在埋头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的同时,为了填补无聊的生  相似文献   

19.
刷碗洗盘子,是很多人都不愿做的事情。有人甚至于在想,如果有一种耐用的盘子,用后不用洗,吃完饭后可以放到一边,下次吃饭时能接着用,那该多方便啊!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真是想你所想了,他们真的研制出了一种制造碗盘的机器。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说:“诗难,不易写,经历者如鱼饮水,冷暖自知,不足为外人道也”。在毛泽东的字典里,没有“难”字。“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他在年青时代就开始作诗。他的第一首诗:五言古体诗是在1915年为悼念同学易昌陶而写的。如果说,这是他攀登诗峰的起步,那么到了1923年,他写《贺新郎》时,已达到了高峰。当代诗词评论家都把这首词称为千无古人的“绝唱”,足可见诗词造诣之深了。理论源于实践,认识开始于经验。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作讲话以前,据现在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