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华容县志》辑有田九龄七律《章华台》一首:落落荒邱一径通,当年霸业亦称雄。可怜白日来秦骑,从此红妆散楚宫。云雨漫随神女梦,楼台无复大王风。豪华有尽江山在,迟暮登临感慨中。《左传·昭公七年》载:“楚子成章华之台,愿与诸候落(杜预注:“宫室始成,祭之为落”)之。”楚子,楚灵王。章华台在华容县(一说在临利县)。大王风,见宋玉《风赋》,宋玉侍楚襄王游兰台,有风至,“王乃披襟而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对曰:‘此独大王之风耳,庶人安得而共之?’”《田氏一家言》的几首佚诗@吴柏森  相似文献   

2.
“憯悽”补例许学东宋玉《风赋:“故其风中人,状直,清凉增欷。”张铣《文选注》:”淋溧,寒貌,言风之吹人凉甚,有以至于欷。”“”、“”均“寒”义。历来注家多拘泥于字形,不从张注,以“悲痛貌”释“”。《楚辞·九辩》“霜露惨而交下兮”,朱熹《集注》:“惨,...  相似文献   

3.
<正> 《诗·大雅·思齐》首章载:“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汉·毛氏旧注:“大姒,文王之妃也。大姒十子,则众妾宜百子也。”郑笺:“徽,美也。嗣大任之美音,谓续行其善教会。”唐·孔氏疏:“大任以有德之故,为大姒所慕而嗣续行其美教之音,思贤不妬,进叙众妾,则能生百数之此男。”(见《毛诗注疏》) 近代注释家恫城吴闓生关于以上两句,只释“‘徽’,美也”,而总论中称:“先言大任之德,而大姒能嗣之。”(见《诗经会通》)  相似文献   

4.
“孙子曰: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碫投卵者,虚实是也。”(《孙子·势》) 这是《孙子·势》开头一段话。较难理解的词语是“分数”与“形名”,而有争议的則只是“形名”。关于“分(fèn)数”,曹操作注:“部曲为分,什伍为数”。(见《十一家注孙子》)李贽也作注:“分,谓偏裨卒伍之分;数,谓十百千万之数……。”(《孙子参同》)这就是说,分,指部队的编制、建制,数,指一定编制中规模的  相似文献   

5.
“营窟”一词,屡见于古代典籍。《礼记·礼运》:“冬则居营窟。”《孔子家语·问礼》同。《孟子·滕文公上》:“上者为营窟。”郑玄注《礼记》云:“寒则累土。”孔颖达疏:“冬则居营窟者,营累其土而为窟。地高则穴于地,地下则窟于地上,谓以地上累土而为窟。”王肃谓:“掘地而居谓之营窟。”赵岐注《孟子》云:“凿岸而营度之以为窟穴而处之。”焦循《正义》:“此营窟当是相连为窟穴。”朱熹《四书章  相似文献   

6.
《诗经·王风·君子于役》:“鸡于桀”。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注:“桀,《鲁诗》作。是用竹木所编,给鸡息的圈子,不用可以摺起,俗称鸡摺子。”此释不妥。桀,不是用竹木编的“鸡摺子”,而是供鸡息的用木头搭的鸡架。《尔雅·释宫》:“鸡于弋为,凿垣而为埘。”《毛传》:“鸡于为桀。”可见桀即鸡所之弋。弋、为古今字,其义为木桩。《玉篇·弋部》:“弋,橛也,所以挂物也。今作。”《尚书大传》卷二:“者有数。”郑玄注:“者,系牲者也。”《说文·木部》:“枳,也。”段玉裁注:“弋、,古今字。……谓之,可以系牛”。《南史·程文季…  相似文献   

7.
秦汉弃市非斩刑辨张建国沈家本在《历代刑法考·刑法分考》中考证“弃市”时,根据《周礼·掌戮》郑注:“杀以刀刃,若今弃市也。”认为汉之弃市乃斩首之刑。又提到《史记·高祖本纪》:“偶语者弃市”一句下的索隐:“按礼云刑人于市,与众弃之,故今律谓绞刑为弃市是也...  相似文献   

8.
螓首蛾眉 “蛾眉”一词产生很早,见于较早的古籍有《诗经》、《离骚》,以后历代诗文作家多有运用,对于它的结构和意义,注家聚讼纷纭,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种有代表性的说法: 其一,形若蚕蛾之眉。 《汉书·扬雄传》:“知众嫭之嫉妒兮,何必飏累之蛾眉。”颜师古《注》云“蛾眉  相似文献   

9.
陵(凌)欺侮辱 这组词在侵犯、欺侮对方义上,有相同之处。 《苍颉篇》:“陵,侵也。” 《字汇》:“侮,侵也。” 《吕氏春秋·不侵》:“立千乘之义,而不可凌。”高诱注:“凌,侮。” 《左传·昭公元年》:“不侮矜寡。”杜预注:“陵也。” 《康熙字典》:“欺,陵也。” 《辞源》:“辱,侮辱。” 这些词还可以连用。 《新书·解县》:“匈奴欺侮侵掠,未知息时。” 《荀子·乐论》:“故礼乐废而邪音起者,危削侮辱之本也。” 《荀子·富国》:“是辱国也。”杨倞注:“辱国,言必见陵辱也。” 《诗·大雅·丞民》:“不侮矜寡,不畏强御。”孔颖达疏:“不欺侮于鳏寡孤独之人。”  相似文献   

10.
叁舌面后音一、K——K《楚辞·九歌·国》:“操吴戈兮被犀甲。”王逸注:“或曰操吾科。吾科楯之名也。”“戈”是见母,“科”是溪母。《周礼·壸涿氏》:“则以牡橭午贯象齿而沈之。”杜子春注:“橭读为枯。”“橭”是见母,“枯”是溪母。《礼记·内则》:“起敬起孝。”注:“起犹更也。”  相似文献   

11.
<正> 先秦时期,楚人极为重视服饰之美.其服装丰富多彩,美妙绝伦;“楚冠”素为世人所重,独具特色,被称为“南冠”.《国语·鲁语下》说:“楚公子甚美”.韦昭注:“美,谓服饰之盛也”.《战国策·秦策五》姚宏释楚服为“盛服”.《左传·成公九年》记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杜预注说:“南冠、楚冠”,二者异称同指.  相似文献   

12.
先秦时期,以苗族先民为主体的楚人极为重视服饰之美,其服装丰富多彩,美妙绝伦,“楚冠”素为世人所重,独具特色,被称为“南冠”。《国语·鲁语下》说:“楚公子甚美”。韦昭注:“美,谓服饰之盛也”。《战国策·秦策五》姚宏释楚服为“盛服”。《左传·成公九年》记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杜预注说:“南冠,楚冠”。二者异称同指。同时,楚人服饰在形体制式上亦别具风格。据《战国策·秦策五》所载,在汉阳人  相似文献   

13.
那是在两汉时代出现了令人恐惧的病症,只要有人感染上,就会一个一个地死去,乃至一家一家地死绝。当时,人们观察出这其间的注连关系,就把这种可怕的病症叫做“注”。史游《忽就章》第二十三章:“寒泄气注腹胪胀。”作者自会其书“分别部居不杂厕。”此章专言疾病,则注即疰也。郑玄《周礼·天官·疡医》注写道:“祝读如注病之注。”刘熙《释名·释疾病》第二十六写道:“注病,一人死,一人复得,气相灌注也。”注之为病,在《说文·水部》无注病义,《疒部》无疰病文。《广雅·释诂》一: “疰,病也。”王念孙《广雅疏证》据《周礼》郑注及刘熙《释名》写道:“‘注’与‘疰’通。”钱大昭《广  相似文献   

14.
"菊"的文化意义初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唐代诗人贾岛《答王参》:“相期黄菊节,别约红桃径。”诗中的“黄菊节”即指重阳节,菊花在重阳节中的重要作用可见一般。菊花是我国的原产著名花卉品种,《礼记·月令》谓季秋之月“鞠有黄华”,郑玄注:“鞠本又作菊。”《尔雅·释草》:“蘜,治墙。”郭璞注:“今之秋华菊。”宋·陆佃《埤雅·释艸》曰:“菊本作蘜,从鞠。鞠,穷也。《月令》:九月,菊有黄华。华事至此而穷尽,故谓之蘜。节华之名,亦取其应节候也。”这是说九月份百花相继凋谢,菊花却正值盛时,因而菊之得名起于穷义。  相似文献   

15.
“趋”字的本义是“疾走,跑。”汉·刘熙《释名·释姿容》:“趋,疾行也。”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二上·走部》:“趋,走也。从走,刍声。”《公羊传·桓公二年》:“殇公知孔父死,已必死,趋而救之,皆死焉。”注:“趋,走也。”“走”即今语之“跑”。《诗经·小雅·绵蛮》:“岂敢惮行,畏不能趋。”郑玄笺:“岂敢难徒行乎?畏不能及时疾至也。未熹注:“趋,疾行也。”由此可知,“趋”的本义只在描写人的步态及步履速度,并且没有褒贬色彩,中性。可是,“趋”还有  相似文献   

16.
《初见秦》荆王君臣亡走,东服于陈。按:刘师培谓“服”与“保”通,是也。“保”,依附。言荆王君臣逃走,向东依附于陈。《说文·人部》“保”字从孚得声,与“附”声近义通。《管子·小匡》:“人与人相保,家与家相爱(当为“受”)”,《鹖冠子·王鈇》则作“家与家相受,人与人相付”,此保、付(通“附”)二字相通之证。《左传·僖公二年》:“今虢为不道,保于逆旅。”杜预注:“虢稍遣人分依客舍,以聚众抄晋边邑。”《管子·四称》:“保贵宠矜”(当为“矜宠”)尹知章注:“惧宠而矜夸者,则保依而贵重。”《庄子·列御寇》:“人将保汝矣。”司马彪注:“保,附也。”凡此皆可知“保”为依附义。张文虎谓“服”当依《战国策》作“伏”释为“窜伏”,殊不知“保”、“伏”(通“服”)于此同义,而不当以“窜伏”训之。《十过》:“[重耳]又令人告厘负  相似文献   

17.
<正>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说:“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中国古代很多著名的典籍都对“文”字做过解释。《易·乾卦·文言疏》:“文谓文饰”;《易·系辞》:“物相杂故谓文”;《周礼·天官·典丝》:“供其丝扩组文之物”;《礼记·乐记》:“五色成文而不乱”;《释名》:“文者,会集众彩以成锦绣,合集众字以成词义,如文绣然也”:《玉篇》:“文章也”。上引各书,都是从同一角度来解释“文”字的,都不是“文字”本身的“文”。但  相似文献   

18.
以yǐ一、用。以,篆文作,从甲骨文金文变来。《说文》:“,用也。从反已。”王筠说:“已,已也。已,止也。用则不止也。字义与已反,故字形亦与已反。”(见《说文句读》卷二十八)《小屯甲编三五四》:“以众,王弗悔。”(“众”指奴隶,“以众”,用奴隶作祭品。)《经法·道原》:“(道)人皆以之,莫知其名;人皆用之,莫见其刑(形)。”《楚辞·九章·涉江》:“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论衡·程材》:“洗洿(污)泥者以水,燔(烧)腥生者  相似文献   

19.
《礼记·檀弓》:“公叔禺人迂负 杖入保者息”郑玄注质疑 《礼记·檀弓下》有云:“战于郎公叔禺人遇负杖入保者息曰使之虽病也任之虽重也君子不能为谋也士弗能死也不可我则既言矣。”(按:为下文分析方便起见,暂不加标点符号。)汉郑玄于“息”后读断并作注:“见走辟齐师将入保,罢倦,加其杖颈上,两手掖之休息者。” 后人读《礼》注《礼》多以郑氏此注为准。譬如王力先生主编《古代汉语》第二册  相似文献   

20.
一、“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这是秦穆公因蹇叔哭师,出语不祥而诅咒他的话.“中寿”是古籍中常见的划分老人年寿等级的习惯用语.如《庄子·盗跖》、《淮南子·原道》、《吕氏春秋·安死》、《抱朴子·至理》等都有“中寿”的说法.“中寿”具体所指,说法不一,姑不论.至于“拱”字,几乎所有的本子(包括中学语文课本)都注为“合抱”,有的更注为“两臂合抱”.这些注,其实都不准确.古代比拟树木的粗细往往用“拱把”.“把”是只手一匝,也就是一手合围,“把”与“握”义同.“拱”是两手合围.如《后汉书·崔骃传》:“伐寻抱不为之稀,艺拱把不为之数.”《聊斋志异·聂小倩》:“又顾殿东隅,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