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意义与局限:现代性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性在根本上是一种言说方式或话语方式.现代性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积极作用主要有:第一,现代性言说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来说具有本体性.第二,用现代性来言说和表述中国现代文学,实际上是把中国现代文学放在世界文化和世界文学的背景之下来研究.第三,现代性是一种新的研究范式.现代性话语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第一,现代性只是中国现代文学品性的一方面,用现代性来统摄中国现代文学,实际上把它高度"纯化"了.、第二,现代性主要是一个西方概念,用它来研究中国现代文学,是否合适,值得怀疑.第三,空洞,大而无当.  相似文献   

2.
王德威评价晚清小说的"被压抑的现代性"一说,近来备受学界关注,然而考察其"现代性"理论和观照文学的方式,发现其中存有一种理解上的文化错位,也就是说,王德威在理解中国文学的现代性时,不可避免地带有美国文化中的情感想象印记,事实上造成了对晚清文学和"五四"文学的双重误读.在这种情况下,较为有效的对话途径是,从文学语言这一角度,切入中国文学的现代性理解.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辨清晚清、"五四"与中国现代文学之间的历史关系.  相似文献   

3.
20世纪40年代抗战时期的文学越来越受到研究界的重视,然而对于抗战时期文学的一些基本概念,研究界缺乏细致地考察和明确地界定."抗战文学"及其"解放区文学"、"国统区文学"、"大后方文学"、"沦陷区文学"等这些概念内涵外延不清,表述上有些混乱.这势必将影响抗战文学研究的进一步拓宽和深入.从现代文学三十年整体来看,重庆和北京、上海一样曾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中心,从重庆之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关系来看,也_一样可以命名一个文学派剔"渝派".笔者就是在考察并指出现存的抗战文学研究诸多概念的缺陷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概念,希望基于此能展开对抗战文学更进一步的研究并增深我们对于整个现代文学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中国近世文学与"近代文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世文学在崇尚以个人为本位的尊重个性的精神及对文学自身特征的重视和探讨等方面与现代文学存在着相通之处,因而成为中国文学从中世进到现代的中介.在近世文学与现代文学之间毋需也不应楔入所谓"近代文学"(1840年至1919年间的文学)作为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学的桥梁.而且,自1840年鸦片战争至十九世纪末时段,并未出现明显的并足以成为一个新的文学历史阶段重要标志的文学新气象.  相似文献   

5.
关于中国现代文学中知识分子形象的精神追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界认为中国现代文学是具有现代性的中国文学 ,是中国文学的现代化。然而 ,在仔细阅读现代文学中有关知识分子题材的小说时 ,我们很难找到具有独立人格和健全精神的现代知识分子形象 ,也很难感受到作家对现代工业文明的热烈欢呼和现代理性精神烛照下的乐观与自信。相反 ,作品一再表现出社会转型期传统文化的厚重感、工业文明压抑下人性裂变的创痛感 ,甚至是某种程度上对工业文明的惶惑和排拒。基于此 ,对中国现代文学性质的基本判断应该是 :中国文学虽然走上了现代化道路 ,但现代性尚未完全到来 ,现代文学只是中国文学现代化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实现文学的现代性任重而道远。现代性问题是现代文学研究界需要认真思索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6.
所谓"当代文学"是指1949年以后的中国大陆文学。这一概念的生成是多种历史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80年代以来,"当代文学"的合法性不断遭受着挑战,"当代文学"的名称、归属、"当代文学史"的书写等问题都成为了学者们质疑讨论的对象。有学者指出"当代文学"应仅用来指近十年的文学,之前的文学内容划入"现代文学"范畴;有的则认为"当代文学"应当作为一个文学批评的概念,指当下、当前的文学;还有的学者认为应该用"现代中国文学史"来取代"中国现当代文学"这门学科。  相似文献   

7.
新时期以来,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可谓围绕着"正名"来展开。首先是为"文学"正名,回到文学本身成为上世纪80年代现代文学研究的主潮,但仅仅依靠纯文学理念本身显然还无法建构一个系统而又完整的现代文学史观;接着是90年代以来的为"现代"正名,从走向世界的现代文学研究到用繁复的"现代性"言说,有关"现代"的讨论越来越充分,但却离中国的历史和文学史实越来越远;新世纪以来为"中国"正名成为新的热点,"民国文学"及其相关概念的价值和意义凸显出来,且亟需不断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文学学科成立的基础,是它的现代性。现代性并非单数。世俗现代性,包含了较多的民间和传统的因素,强调文学的娱乐消费功能。当它从启蒙主义文学史观那里取得话语主导权以后,就会要求把通俗文学纳入现代文学史,从而突破现代文学的"五四"上限。这带来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解构中国现代文学作为一个独立学科存在的基础,二是造成处理通俗文学与知识精英文学关系的困难。中国现代文学是现代性的文学,其"五四"上限不宜突破。在坚持现代性标准的前提下,中国现代知识精英文学与通俗文学"两翼"舞动,共同建构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不从这样的战略性眼光看问题,急于突破学科的边界,有可能走向学科的自我解构。  相似文献   

9.
进入新世纪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有必要重新认识近年来关于"现代性"的这场讨论.一方面,讨论促成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自新时期以来的第一次学术意义的分化和调整,另一方面,它又始终无法克服那种与丰富的文学史事实彼此隔膜的状态.这都是因为我们过分倚重于西方的思想发展潮流,同时又以过分的理性概念追踪的方式漠视了作家个人主体性的存在.今天,我们有必要重新讨论"文学之内"与"文学之外"的真实含义,并在此基础上追问"我们究竟有着怎样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10.
现代性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几个基本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现代性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关系是近年学术界关注并引起争论的重要问题。本文对现代性的基本价值内含、现代性与现代化的联系与区别、社会现代性与美学现代性的产生及其联系与区别、现代中国对西方现代性的歧异性理解引进与实践、如何理解看待文学现代性等问题,分别作了阐述。其中着重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问题,联系理论与实际作出了较独特的阐释,认为不仅应该从文学文本的内容与形式、而且应该从文学文本之外的文学生产方式和体制、从中国现代化进程形成的社会文化语境来理解和评价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并对何谓文本内的现代性和文本外的现代性,作了具体的诠释  相似文献   

11.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化最为伟大的开创者,是"现代中国的圣人".作为圣人,鲁迅的价值首先体现在历史层面上,即开启了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化的新方向,建构了中国现代文化的基本精神.其次体现在现实意义层面上,即鲁迅的人格、精神和思想仍然是我们今天最为珍贵的财富,是我们思想的不竭源泉和动力.鲁迅精神在本质上具有开放性.在巨大的创造性上,在建构中国现代文化和文学体制上,在无尽的言说上,鲁迅具有不可超越性.  相似文献   

12.
再论"现代性"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国内现代文学界对于是否运用“现代性”作为研究的新的理论视点,颇有一些论争。质疑者、责难者有之;倡导者、赞同者亦有之。理论的价值意义在于其实践的功能,从突破意识形态概念性的框定,从消解二元对立的习惯性思维模式,从调整旧有的价值判断的标准这三个侧向进行论析,可以看出,“现代性”这一理论视点的建立将有助于推进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深化。  相似文献   

13.
考察整个中国传统文学史,即可发现其文学发展上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古时候很长期间,以诗为中心成就盛大的发展,而到某一时期,其发展停滞,显示失去自己文学传统的现象,传统的丧失,自然带来创造和发展能力的丧失.据此如果将中国文学史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应称前时期为"古代",后时期为"近代"."古代"转变为"近代"的时期为北宋末年(1126)前后,这时不但在文学,整个中国文化都开始变化.这变化从安史之乱开始发动,发动这变化的是当时中国周边异族的影响与压力.又南宋的新儒学也有反文学反文化的倾向,结果支持这种中国文化的转变.  相似文献   

14.
以现代性为衡量的主要尺度--也谈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开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现代文学的主要标志是,它具有了不同于以往一切文学的现代性.现代、现代化、现代性三个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中国社会的现代性与西方启蒙现代性在追求自由民主、社会进步、科学和真理、个性主义、理性主义、人道主义等方面基本一致;西方现代性在发展过程中有内在矛盾,中国现代性亦然,青年鲁迅对此有清醒反思;由现代性角度切入,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开端可以定在19、20世纪之交或20世纪之初.  相似文献   

15.
阿拉伯世界自近代以来的文学中出现的一些文学作品与现代伊斯兰主义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一些历史小说、传记文学作品、古兰经故事、伊斯兰教故事和劝喻文学作品注重于表现伊斯兰的价值观和道德伦理,或对伊斯兰主义者有所启示,或为伊斯兰主义思想提供通俗而有效的阐释.  相似文献   

16.
"文化研究"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新视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研究"在当代中国成为主要的话语资源之一,与文学地位的日益边缘化、西方主题的中国语境化、文学批评的自我封闭以及知识分子批判精神的回归有关。"文化研究"之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至少有三个方面的意义,它突破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学科意识,为研究者提供了更多的主动权;它开拓了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惯性视域,强化了文学研究的开放性和伸展性;它淡化了现当代文学研究中的经典观念,把非经典、非精英文化提到了相当的高度。当然,"文化研究"也还存在着如何转化、如何批判和如何深入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清民之际,随着中国摄取西方文明的进一步推展,知识界汲纳西方文明的重心开始逐步由技术移植转向制度文化的学习与改造,见诸议论的内容涵括政治、思想、文学、艺术、教育等诸方面。在此背景下生成的"文学革命"概念,展现了术语复杂的思想文化内涵。对于这一概念生成经历的考察,有助于从一个侧面深入理解中国文学和思想文化的近代转型。  相似文献   

18.
现代女性革命小说丰厚的文化价值应该重新予以认识:虽然现代女性革命小说有其局限性,但是,该类小说的创作在促成中国现代文学新的女性传统和创作模式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形成了现代女性的角色意识、现代女性的心态、现代女性的审美取向、现代女性的话语,对推动“五四”女性文学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具有划时代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现代文学研究转型的表现是 :研究视野的拓展 ;批评标准的多元化 ;研究方法的丰富多样。高校《现代文学史》教学滞后的状况亟待改变。《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应采用与现代文学研究转型相契合的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