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而且茅盾又不同于国外某些光说不练的单纯搞学术的妇女问题理论家.他从1921年在党办的旨在培养妇运干部的上海平民女校任教起,就与妇运实践有一定关系.不久夫人孔德沚、弟媳张琴秋介入了妇运,更增加了茅盾接触妇运的机会.在第一次国共合作开始不久,茅盾于1923年9月被选进新成立的中共上海地方兼区(兼管江苏、浙江两省)执行委员会.并以五个执行委员之一的身分兼任负责对国民党实行统战的国民运动委员会委员长,妇女运动也在他的领导范围.同年9月“改组了国民运动委员会,统一管工人、农民、商人、学生、妇女各方面的运动”,由于他发表过许多妇运论著,遂又以委员长身分兼任妇运领导工作,和向警予合作共同领导妇运.从这时起,他不仅在《民国日报·妇女评论》上发表文章,而且还常为向警予主编的《妇女周报》写文章和“社评”.其《远东与近东的妇女运动》、《新性道德的唯物史观》等重要论文,就是为指导妇运而作.1924年他被邵力子拉去编《民国日报》副刊,辞去上述几个职务及所兼的妇女运动领导职务之后,虽然不象这期间与妇  相似文献   

2.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陕甘宁边区的妇女开展了妇女解放运动,这一时期作为革命圣地的重要组成部分——陇东革命根据地,它的妇女解放运动是随着陕甘宁边区的妇女解放运动的开展而开展的.它是一次带有全民性质的社会变革,是由边区政府组织发起的自上而下的群众运动,它以政治动员的形式提高了妇女的社会地位,从身体和思想上解放了根据地妇女同胞,把他们动员到抗战和生产前线上,为抗战的最终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为在妇女群众中开展宣传与组织工作,推动妇女解放运动,陈独秀、李达等人将上海女界联合会改组为中华女界联合会,并以中华女界联合会的名义出版妇女刊物——《妇女声》。《妇女声》出版后,以中华女界联合会的纲领为宗旨,号召妇女取得生存权和劳动权。它主张妇女运动,促进妇女觉醒;它关注底层妇女,培养其自立精神。《妇女声》将妇女解放与当时的革命形势相结合,动员贫苦妇女进行社会革命。  相似文献   

4.
在抗日战争中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人人皆有抗战守土之责.中国各阶层女性主动团结起来,各地妇女救亡组织也应运而生.根深蒂固的传统性别制度让女性与政治的关系即便在战时仍若即若离,中国妇女组织在战争、政党、性别等多重元素交织的夹缝中求生存.作为国统区较具代表性的妇女组织——重庆妇女慰劳会,积极发动在渝女性投身民族救亡的洪流,凝聚抗战力量,为民族解放作出重要贡献,但亦未逃离性别与传统的束缚.  相似文献   

5.
妇女动员既是争取抗战胜利的需要,又是妇女解放的需要.淮北抗日根据地的妇救会通过一系列措施来进行妇女动员,如以男性干部为开展妇女工作的中介,以上层和老年妇女为突破口,以解决妇女的实际困难为激励机制,使妇女组织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淮北抗日根据地妇女运动的开展,使妇女自身获得了解放,如身体的解放、思想文化的解放和家庭地位的提升等.新式妇女在抗战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她们广泛参与抗战、支前、优抗、生产和参政活动等.妇女动员的过程伴随着女权、传统与革命的复杂纠葛.妇女解放受到传统习俗的制约,与固有的性别秩序产生了矛盾,革命的整体利益也限制着妇女解放的程度.  相似文献   

6.
抗日战争时期,妇女指导委员会被公认为推动全国妇女工作的总机构.不过,女国民党员不断呼吁设立中央妇女部、妇女指导委员会人员期待妇女工作纳入行政机构、妇女指导委员会无力对各地妇运团体的申诉、请求以及经费短缺等困难进行援助,提示着妇女指导委员会在实际运作过程中不够健强有力.它既不是国民党内的妇女组织,也不属于国民政府的行政机构,而是一个动员全国妇女参加战时工作的民众团体.  相似文献   

7.
抗战改变了中国妇女素来缺乏动员的状况。通过采取政治动员、组织动员和妇女干部动员的方式,中国妇女最大限度地被动员组织起来,为抗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国共之间的摩擦、主观主义的工作作风和国统区政治腐败、民生凋敝也影响了对妇女进行更有效的动员。  相似文献   

8.
全面抗战爆发后,陕甘宁边区十分重视少数民族的抗战动员.党和边区政府建立了强有力的领导机构,注重推行民主政治,为抗战而生产.边区政府注重改善少数民族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更以教育推动少数民族价值文明的现代重构,大力开展民族统战,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陕甘宁边区对少数民族的抗战动员,最大程度地整合了边区各民族的抗战力量,推动各民族的现代化转型,在党的民族政策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和作用,更是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定型化的开始.陕甘宁边区少数民族的抗战动员,正是中国共产党抗战动员与抗战民主有机结合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9.
全面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在重庆专门成立了陪都纪念五四筹备委员会,以便顺利完成五四纪念的筹备和开展工作。陪都纪念五四筹备委员会通过五四纪念大会、火炬游行、游艺活动等方式,动员青年参与抗战建国。重庆各界形成一股纪念五四运动的舆论热潮,通过追忆五四,明确抗战紧迫性,强调青年的时代重任和使命等话语进行精神动员。在五四纪念日中,民众尤其是青年学生积极开展募捐、慰劳、宣传等抗战服务工作,不仅支援了前线将士的抗战,也赢得了国际友人的关注。  相似文献   

10.
抗战时期,在中国共产党晋西北行署建立之前,晋绥边区的广大妇女不仅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外在压迫,而且还饱受“男尊女卑”“三从四德”等封建思想的内在束缚,毫无社会地位可言,生活处境极为艰难。1940年2月,晋西北行署正式成立。在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妇救会的广泛动员下,晋绥妇女走出家门、参与社会、学习文化,为争取家庭和社会地位而勇敢斗争,她们逐渐打破封建束缚,积极投身晋绥边区的生产运动和政权建设,成为边区抗战的一股强大力量,为边区的抗战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1.
四川省建川博物馆收藏有三千余封抗日战争时期侵华日军与日本国内亲友往来的家书。本文对其中部分家书进行了研究,发现其字里行间透露出了当时的一些历史真相:(1)侵华日军发动的军事侵略战争及对抗日根据地的扫荡;(2)侵华日军的军队编制;(3)日本国内的战争总动员。    相似文献   

12.
抗战时期,在余汉谋所率的部队中,国民党、共产党、第三党成员及无党派人士曾经有过一段共事合作,并一度形成了多党和非党成员合作抗日的局面。这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大气候下党派关系获得部分调整的一种反映,在全国抗战史上尚较为罕见。虽然当中发生了曲折,但从全民族抗战的眼光看,那一段历史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3.
湖南少数民族对抗日战争的重大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伟大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中,湖南少数民族同胞与各民族一道,英勇抗击了日本法西斯的侵略。湖南少数民族红军将士北上抗日,喋血华北;在后方,湖南少数民族仁人志士奔走呼号,抗日救亡,各民族、地方武装也纷纷揭竿而起,树起了反蒋抗日的旗帜;湖南少数民族许多爱国将士也投入抗日的洪流之中,驰骋疆场,浴血奋战。湖南少数民族人民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4.
抗日战争期间,四川人民为抗日救亡的最终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川军出川抗战更是其突出的表现之一。自“九·一八”事变后全国掀起了抗日的高潮,刘湘率领四川军人服从抗战大局,按照国民政府的统一指挥出川抗战,对抗战的最终胜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东北军骑兵第二师组建后,共产党员刘澜波以师长黄显声秘书身份为掩护,对骑二师进行了争取和改造工作。他在队伍中创建了骑二师工委,与孙志远、白坚等共产党人一起开展对骑二师的统战工作,并初具成效。在其影响下,不仅师长黄显声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广大的爱国官兵也一致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骑二师成为一支"红"到底的抗战队伍。刘澜波所起的历史作用是不可磨灭的。  相似文献   

16.
抗战时期,湖南人民积极开展募捐活动,慷慨解囊。募捐的主要形式有献机运动、征募寒衣、义卖、献金、出钱劳军等,并表现出形式多样、范围广泛、组织有方、数额巨大等特点。湖南的募捐,鼓舞了抗日将士的士气,有力地支持了全国的抗战。  相似文献   

17.
抗战初期,壮族陆军官兵在正面战场英勇作战,付出很大牺牲,壮族飞行员给日军很大打击,壮族青年学生参加学生军,动员民众配合军队作战,为正面战场抗战做出一定贡献。  相似文献   

18.
皖南事变是抗战时期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关头爆发的震惊中外的突发事件.这个严重的突发事件处理当否,将直接关系分裂内战或团结抗战的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事关重大.中国共产党站在战略高度,审时度势,坚定地维护民族利益和团结抗日大局,及时提出一系列正确的方针和对策,最终化解了可能爆发大规模内战的危机,打退了国民党第二次反共高潮.中国共产党在皖南事变前后所表现出来的应对突发危机事件的卓越能力,表明党在政治上更加成熟.  相似文献   

19.
抗战时期,新文化的两个中心北京和上海沦陷了,以巴蜀为中心的大西南集中了全中国的文化与文学的精华,时代风云际会催生了四川期刊,抗战作为时代的主流,抗战诗歌以鲜明的时代性、激情饱满的文字、昂扬的斗志和对时代的深切感受,肩负启蒙和救亡的责任,开启了新文学崭新的篇章。  相似文献   

20.
抗战时期的晋察冀诗歌运动是抗战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由战地社和铁流社等新诗团体、在军队和记者群中活跃的诗人群体以及燕赵诗社等旧体诗团体开展起来的。这些团体通过街头诗等运动形式一起促成了晋察冀文艺的发展,并推出了一些杰出的诗人和作品。本文力图在翔实的史料的基础上,运用文史结合的方法对抗战时期的晋察冀诗歌运动做一下整体概述,再现当时的诗歌运动盛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