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今文《周书》的指示代词包括近指代词、远指代词、无定指代词和旁指代词四类。从称代范围、格位选择、句法功能和发展变化情况等方面对这些指示代词进行了全面考察,分析了今文《周书》人称代词的语用功能和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2.
大量出现在篇章或对话中的指代,是自然语言中常见的语言现象,它使得篇章的表述不显累赘,简洁明了,本文就《大学英语》教材对英语篇章中的人称代词指代作了深层解读,并对打破传统的语言教学模式,使语言教学从句子层面上升到语篇层面上,从而使学生具有统揽全篇的能力,从宏观到微观、从表层结构到深层结构对文章进行分析和理解,并从字里行间领会作者含而不露的深层意思,加深对篇章的理解,提高自身的语言理解和驾驭能力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3.
在青海汉语方言中,有些代词的指代能力极强,没有明确的分工,词义极为复杂,语法功能灵活,形成了特殊的“万能代词”现象。文章对西宁地区的“那个”、循化及同仁地区的“什么”、门源地区的“啥子”三个代词从词义和语法方面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如此”的程度副词用法源于指示代词的语法化,当指代义消失时,发展为程度副词,其演变路径为:跨层结构“如此0”>动宾短语“如此1”>指示代词“如此2”>程度副词“如此3”。“如此3”萌芽于先秦,发展于唐宋,成熟于明清。在副词化的过程中,“如此”在语义上经历了指代义弱化、感叹义强化的功能扩展,在功能上逐渐由客观指代发展至感叹程度。通过对“如此”语义演变的考察,发现汉语中存在“指代>感叹情态”的语义演变序列,指代范畴和感叹情态范畴存在语义衍生规律,这种演变还具有跨语言的共性。  相似文献   

5.
一般的代词,如人称代同、指示代词等,指代的对象都比较明确、具体,它们往往指代句子中前面已出现的某一或某些人或事物;而代词one却常用来代指句子前面部分已出现的某一或某些事物的同类,但并非该事物本身。这种表示类指的代词所指代的对象虽在程度上不及人称代同、指示代词那么明确,但却比不定代词在指代对象时明确得多,不定代词所指对象往往含糊不清。现分类叙述如下:一、它用来指代前文所出现的某一单数可数名词,表示泛指,指同类事物中的任意一个,含有同类事物中具不同特点的不同个体之间相互区分的关系。这时,one前或后常用…  相似文献   

6.
关于古汉语中偏指之“相”的词性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般认为表偏指的“相”是副词,具有称代作用。本文认为表偏指的“相”应为代词。因为判断一个词的词性应该根据语法形式与语法意义相结合的原则,表偏指的“相”的语法意义是起指代作用,可以指代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根据语言学中的递差理论,表偏指之“相”在很大程度上完成了由副词向代词的过渡,因此,把表偏指之“相”看作代词,比看作副词更为合适。  相似文献   

7.
深层回指中第三人称代词指代的确定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认知心理过程,其指代的确认是读者运用认知结构中有关的语言知识、世界知识和语境知识进行认知推理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阶段的阅读要求有:“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会和推敲重要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指代”阅读理解是“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的一个方面,它是阅读理解能力的一个着眼点。所谓“指代”,包括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三类。在阅读过程中,如何确定文中的“指代”对象,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现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相关段落或句群例析如下。  相似文献   

9.
随着汉语语法化研究的发展,汉语特殊疑问句、特别是疑问代词的"非疑问用法"再度成为热点。汉语和英语"wh-不定词"形态差异显著,但却包含着最大功能等值性和跨语言共性。从"认知性"、"现实性"及"情态性"三维度对汉英语"wh-不定词"进行广义语气分析,使Haspelmath关于世界语言"不定代词"的功能蕴含等级解释力得到更为充分扩展,也有助于汉语"虚指"等描述性概念上升到认知和功能语言学理论层面。  相似文献   

10.
指代歧义是指句子一个成分可以分别指代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的人或事,从而造成一个句子可以作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解释。依据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从深层结构到表层结构的转换过程是产生指代歧义的所在,原因是深层结构是大脑要表达的思想,不会产生歧义。对歧义的讨论是根据语言结构本身及句子中的词组成分的阿尔法移动这一转换生成角度来探求结构歧义由深层结构到表层结构的产生机制,在完全摆脱语境的条件下探求指代歧义产生的根本原因。这是因为只有语句结构本身提供了产生歧义的可能性,这种指代的结构才会在一定的语境条件下产生歧义。管辖约束理论指出在分析指代歧义时显示出一种指代管辖约束关系,其次,在结构歧义分析中,乔姆斯基的约束理论应用于指代歧义的分析,并在控制理论中的地方域的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句内外域和句外外域两个概念,这对于代词在域内或域外找到其两个或两个以上所指提供了证据。从语言本身局限性上讲是指代歧义的产生是由于深层结构被转换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表层结构。  相似文献   

11.
从跨语言来看,假设句的主句使用标记并不具有普遍性,并且一般来源于代词,但"如果说"句的主句标记除源于代词的指代性标记之外,还有承接性和转折性的。通过对大规模真实语料的考察可以发现,"如果说"句的主句标记出现频率极高,其中指代性标记"那么"的出现频率超过60%,远远高于汉语其他假设句中指代性标记的出现频率,这同"如果说"句的表义偏向和"那么"的强推理性有关。  相似文献   

12.
现代汉语中的称代代词与指示代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汉语指代词“这”可分为指示代词“这”与称代代词“这” ,它们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 ,表现在语法功能、称代对象、称代的语言位置等几方面。称代代词“这”还在语值上富于特点 ,表现在使句子结构合理、用语经济、语言形式灵活多变等方面。  相似文献   

13.
AS与AS分句     
传统语法认为 as作关系代词 ,引导限定性和非限定性关系分句 ,as指代的先行项为名词 ,代词 ,形容词 ,介词短语 ,不定式或是一个从句。其实 as可以用作关系代词 ,引导一个限定性的关系分句 ,先行项为名词或代词 ,含有关系分句的句子为简单句。当 as指代前一分句的介词短语时 ,as为关联副词 ,引导一个状语性分句 ,与前一分句构成主从关系。当 as指代前一分句中的形容词短语 ,不定式短语或前一分句时 ,是关联代词 ,起照应和连接作用 ,as分句与前一分句为并列关系 ,两分句构成并列句。  相似文献   

14.
试谈“自己”跟“我”的区别杨咏梅“自己”与“我”都是汉语中的人称代词,但两者在用法上并不完全相同。“我”这个人称代词有确定的人称和指代对象,每一个说话的人都可以称“我”,因此“我”是第一人称的单数形式,指代每一个说话的人。“我”这个人称代词能单独充当...  相似文献   

15.
从语言符号的不完备性和语义指代的不确定性两个方面阐述了语言的不完备性,进而从语言与交际的关系出发,指出语言的不完备性对交际的影响,以及如何克服由此带来的交际障碍。  相似文献   

16.
《世说新语》中的“阿堵”为远指代词,相当今天的“那个”、“那里”,它的源头是“何处”;作为远指代词,魏晋演变作“阿堵”,唐宋元时作“阿底”、“兀底”,今方言中作“兀搭”;作为疑问代词的一支,古书或作“何处”或作“阿堵”,今方言中作“阿搭”、“阿坨”等。“阿”是“何”的同音通假,意义发展或作疑问代词,或作远指代词,不是传统所说的语气词。“兀”作为“阿”的音变,是远指代词,也非语气词。  相似文献   

17.
从历史和现状看,无指代词的研究是古汉语代词研究中最薄弱的一部份。就“莫”、“无”而言,没有发现古人给我们留下他们认为是代词的记录。莫、无的无指代词用法,直到《马氏文通》才开始被提出来。它称之为“约指代  相似文献   

18.
关于“相”和“见”字的词性归类问题,语言学界历来就有争议。鉴于这两个词不仅涉及到古汉语教学和对古代典籍的整理研究,也还涉及到活跃在现代口语中一些语言现象,因此,对“相”和“见”字的词性归类问题,也还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对于这个问题,王力先生在他的《汉语史稿》中是这样说的①:《马氏文通》把“相”字归入代词,刘复以为应该归入副词。我们认为后一说是比较正确的。但是,我们还得承认它是带有指代性的副调。乍看起来,“相”字的词性归类问题似乎是得到了解决。但是,细细推敲之后就会发现,这种解决乃是在“代词说”和…  相似文献   

19.
古汉语介词“之”的形成杨雅丽“之”在古汉语中是常用字。“之”可以表示动词、代词、结构助词,也可以表示介词。“之”记写动词,含“前往”、“到”之义。“之”记写代词,可以指代人、事物、处所,多用作宾语或定语。“之”记写结构助词,可用于偏正结构的名词性短语...  相似文献   

20.
酒店英语文本中的人际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系统功能语法中的人际功能和评价理论,对HotelMatters中所有的11篇对话进行了分类剖析,揭示了职业性语篇实现人际意义的语言手段,并从模糊限制语、情态词、人称代词和程式性信息四个方面分析了酒店英语文本中语言和语篇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