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扬雄《法言》的文化守成主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扬雄︽法言︾的文化守成主义杨海文《法言》是西汉著名思想家扬雄(前53—18)晚年的一部重要著作。这部拟《论语》而作的著述,针对思想界“众言淆乱”、“杨墨塞路”的复杂情形,要求人们“多闻则守之以约,多见则守之以卓”。扬雄这一“言重则有法”、“法而易言”...  相似文献   

2.
《法言》一书当完成于汉平帝时期王莽取得“宰衡”称号不久,《孝至》后半篇中赞美王莽的文字,既不是扬雄为了谋得某种好处而有意媚莽,也不是为避祸而写的逊避之词,而是反映扬雄在当时真心拥护王莽采取的政策。  相似文献   

3.
关于《法言》、《扬雄集》的语言风格,历来有一些评价,但都是模糊和抽象的,本文从语言运用的角度来比较《法言》和《扬雄集》,发现两者的语言风格有所不同:《法言》的语言是拟古文的风格,而《扬雄集》则是文人书面语的典型代表。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与扬雄的话语策略和创作意旨密切相关。由此进一步提出:语言运用是文学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研究中应该将文本当做语料,从具体的语言运用入手研究语言风格的具体内容。  相似文献   

4.
扬雄《法言》对历史人物多有批评,扬雄本人的思想借以呈现。以孟子、屈原、伏羲的相关批评为线索,可以看到,扬雄重视孟子提出的“孔子之道”及其“辟杨墨”之功。扬雄推尊孟子,表明其澄清并彰明“孔子之道”的价值理念。扬雄重“智”,赋予“智”以保身的内涵,以“独智”作为入圣的标准,将“智”置于“五常”之首的价值序位,并以此为基础批评屈原不够明智。扬雄发展了《易传》的观点,以伏羲为礼乐文明的起始圣王,建构了礼乐文明史的新脉络。上述观念与认识,是扬雄对思想史的贡献,也是其对西汉儒学思想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中和思想构成中国传统文化和儒家哲学的核心,西汉末扬雄提出了具有创新特色的中和哲学新体系,其仿《论语》而成的《法言》提出了儒家理想的政治———中和政治;其仿《周易》而成的《太玄》一书则发展儒家中和哲学建立了阴阳中和哲学,其最高的太玄之道即是中和之道,而这一太玄化的中和之道构成天道地道人道的核心内容。扬雄的中和哲学是董仲舒中和哲学到王充中和哲学的中介,是儒家中和哲学的重要形态  相似文献   

6.
西汉辞赋家扬雄,曾被誉为中国古代六大名作家(屈原、司马相如、扬雄、李白、杜甫、韩愈)之一,其所作《太玄经》、《法言》,桓谭以胜老子(《汉书·扬雄传》),葛洪以方仲尼(《抱朴子·尚博》),可谓钦仰之至。然而,扬雄一生活动在西汉末年成、哀、平帝淫奢衰飒之际,王莽新朝初建未定之时,其社会动乱和政治复杂影响着他的学术思想。因此,他一生伟大的创作也就充满了矛盾,既赢得盛誉,也遭到当时和后世的诟病。其所遭诟病者有三:一曰《反离骚》,二曰《太玄经》,三曰《剧秦美新》。至于《反离骚》,虽有如“屈原之罪人,《离骚》之谗贼”(朱熹语)之毁,然为扬雄辨诬者甚多;《太玄经》虽不见容当世,而扬雄自有《解嘲》、《解难》之文;唯《剧秦美新》(以下简称《美新》)一文,成于扬雄晚岁,遭诋毁千年,却无一探真象者。明人张溥云:“《剧秦美新》,谀文也。”何谀之有?笔者主非“谀”之见。  相似文献   

7.
<正> 一赋就在它彬彬大盛的时期,枚皋的“自悔类倡”,已让人从中感受到几分秋的凉意。百年之后,扬雄的“悔其少作”,更让人从赋的方兴未艾中,看到了它内在的危机。表面看来,枚皋与杨雄的心理失落并不一致。枚皋参照当时备受重用的经学家和政治家而自觉类倡;扬雄参照“立德”兼“立言”的圣人而自惭形秽。但有一点相同,他们都无法摆脱角色意识的困扰。古代文人的生存价值在于“立德”、“立功”、“立言”。三者之中,最富于诱惑性和现实性的是入仕以立事功,枚皋“不得比严助等为尊官”的叹息,实缘此而发。扬雄却不同。他到了后期,突发异想,要追踪“立德”兼“立言”的圣人。他仿《论语》作《法言》,仿《老子》作《太玄》,辞赋自然被他视作童子的雕虫篆刻。显然,枚皋与扬雄从各自的角色意识出发,都不约而同地认识到:辞赋并非文人的安身立命之本。到了东汉的班固,赋的尴尬处境愈益突出。当班固在《两都赋序》中说司马相如、扬雄等人的赋“或以抒下情而通讽谕,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的时候,他是一个为赋辩护的文学家;当他在《汉书·艺文志》中说宋玉、司马相如、扬雄等人的赋“竞为侈丽宏衍之辞,没其讽谕之义”的时候,他是一个服膺于官方的文章家和史学  相似文献   

8.
司马光在集注《法言》时,于《问道篇》论道的因循与变革. 扬雄在《法言,问道篇》中,论道曰:“或问:道有因无因乎?曰:可则因,否则革,或问无为,曰:奚为哉?在昔虞夏袭尧之道,法度彰,礼乐著,垂拱而视天民之阜也,无为矣,绍桀之后,篡纣之余,法度废,礼乐亏,安坐而视天民之死,无为乎?”  相似文献   

9.
扬雄是西汉末期的重要思想家。早期写过一些赋,后来爱好天文学,写过“难盖天八事”。又研究各地区语言的差异,著《方言》一书。最主要的著作是《太玄经》和《法言》。《法言》模仿《论语》,《太玄经》模仿《周易》。《周易》难解,《太玄经》更难懂。它有《周易》的象、辞,再融进当时天文学的成果,并好用奇字。这就使《太玄经》变得极为难读。当时,扬雄的好友、当了王莽新朝国师的刘歆看到《太玄经》都感到头痛。他说:“空自苦!今学者有禄利,然尚不能明《易》,又如  相似文献   

10.
一西汉末年,四川成都出了一个多产作家扬雄。晋朝常璩在《华阳国志》卷十叙述他的写作情况时说: 以经莫大于《易》,故作《太玄》,传莫大于《论语》,故作《法言》;史莫善于《苍颉》,故作《训纂》;赋莫弘于《离骚》,故反屈原而广之;典莫正于《尔雅》,故作《方言》。这段话说明杨雄写作是喜欢摹仿前人的。他的《太玄》摹仿《周易》,《法言》摹仿《论语》,《训纂篇》摹仿《苍颉篇》,他的自传体长诗《反离骚》是摹仿《离骚》  相似文献   

11.
论汉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正> 两千多年来,人们对汉赋的评论分歧是很大的。毁之者如西汉的扬雄,视汉赋如同“童子雕虫篆刻”,因而誓曰:“壮夫不为”(《法言·吾子》)。誉之者如南朝的沈约则说:“周室既衰,风流弥著。屈平、宋玉导清源于前,贾谊、相如振芳尘于后,英辞润金石,高义簿云天,自兹以降,情志愈广。”(《宋书·谢灵运传论》)但对汉赋最推崇的莫如近代学者王国维,他视汉赋为汉代四百年文坛的总代表,并把它放在与唐诗、宋词、元曲并驾齐驱的地位。解放以后,人们对汉  相似文献   

12.
评汉代的两种辞赋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人对汉赋明显地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和态度:一种是向后看,坚持儒家立场,(被歪曲了的)《诗经》的传统,经学的写作原则,视辞赋为宣传儒家政治、伦理、道德的工具,其代表人物为扬雄、王充等等。另一种的观点与态度正与此相反,他们从生活出发,从文学艺术创作实际出发,要求辞赋从经学的桎梏申解放出来,发展完善文学艺术自身的特征,其代表人物为司马相如、汉武帝刘彻等。  相似文献   

13.
扬雄(公元前53年——公元18年)是我国西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他最重要的哲学著作《太玄》,构造了一个庞杂的哲学体系,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他的哲学思想。研究扬雄及其《太玄》,对于我们研究汉代哲学思想的发展,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然而,近代以来我国学术界,研究这部著作者较少,且对于扬雄哲学观点的性质,亦众说纷纭,迄无定论。本文不拟对扬雄的哲学思想作全面阐述,仅就《太玄》所提出的宇宙形成论或自然观作一粗浅的剖析,以就教于学术界的同志们。扬雄《太玄》哲学的最高范畴称为“玄”。“玄”在《太玄》中,象《周易》的  相似文献   

14.
让——保尔·萨特尔(1905—1980年)是当代法国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他自称其哲学是存在主义的人道主义,是“关心着人”的哲学。自认为其哲学把人作为研究中心,提出了一套存在主义“人学”理论,用存在主义观点分析了人的价值、人的自由、人的责任等伦理问题。萨特尔的《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一书,就系统而集中地阐述了他这方面的观点,本文主要对该书中几个基本观点作简略的评论。  相似文献   

15.
《剧秦美新》是西汉文学家扬雄在王莽代汉后创作的一篇作品,该文过去一直被批评者当作扬雄趋炎附势的“罪证”。从历史角度考察,王莽代汉有着复杂的历史内涵,扬雄创作这篇文章的历史背景和思想根源还有新的解释。详细考证会发现《剧秦美新》在认识和研究西汉历史上的价值,从“知人论世”的观点出发,应该给其以符合历史的评价。  相似文献   

16.
扬雄《法言·君子篇》有下列的一段话:或问:“孟子知言之要,知德之奥。”曰:“苟非知之,亦允蹈之。”或曰:“子小诸子,孟子亦诸子乎?”曰:“诸子者、以其异于孔子者也。孟子异乎不异?”或曰:“孙卿(即荀卿)非数家之书,侻也。至于子思、孟轲,诡哉!”曰:“吾于孙卿与,见同门而异户也,惟圣人为不异。牛玄,骍白,睟而角,其升诸亩乎。是以君子全德。”可见扬雄对孟、荀的看法是:孟、荀同宗孔子,立说各自不同,但孟之于孔,没有不同,而荀在《非十二子》中,批判了子思和孟子,这是他不纯的地方,也是他异于孔子的地方。扬雄是最推崇孔子的,往往以孔子的学说作为折中各说的标准。孟子既同于孔子,是他自认为是孔孟的继承人而不同于荀子了。不过就人性论说,他却受了荀子性恶说的影响,而不同于孟子的性善说。  相似文献   

17.
对立统一规律也就是认识的规律。这是列宁在《谈谈辩证法问题》一文中阐发的一个同形而上学相对立的原则性观点。可是,这一观点至今仍不能为一些人所理解。他们认为,列宁关于“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这句话的前半句,即“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或说“一分为二”,是客观  相似文献   

18.
扬雄采取模拟的方式著述,晚年从五经之首的<易>转向当时尚称为"传"的<论语>,其弃"经"从"传"的原因有两点:一是西汉末年<论语>经学地位的提升,一是扬雄希冀"尊孔辨经"以言立法.<法言>便是扬雄转向<论语>研究的产物,这种转向具体表现为:经典选择的不同、解释方式的不同和解释资源的变迁.  相似文献   

19.
阴阳流变     
阴阳流变阴阳,是中国古代的一对哲学范畴。《易传》“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观点,实际上是《周易》及《易传》讲变化之道的重要范畴。“阴阳”观点在先秦以及先秦以降向两个方向流变“秦汉时代一些进步的思想家和自然科学家,总是力图撇开其神秘形式,吸取其中朴素的唯物主...  相似文献   

20.
崔大华 《中州学刊》2002,(2):145-149
如何调整、定位人与自然的关系 ,是当代伦理思潮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回应、处置人与自然的关系 ,儒学的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表现是理学中的程颢“与物同体”、程颐“万物无一失所”和张载“民胞物与”三种观点。朱熹一方面对程颢、程颐二人观点之间的差别作出了明确的区分和取舍 ,另一方面对张载的观点给予了进一步的、准确的诠释。在朱熹这个诠释中确定的人与自然之伦理关系的三项内涵 ,也正是现代一种新的伦理思潮———生态伦理学的基本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