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解读中西方的“鬼(Ghost)”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中西方“鬼”的文字释义,寓意挖掘,价值评判,结合中西方文学中“鬼”的形象的探讨.人鬼关系的比较,揭示东西方“鬼”文学中的宗教情结,并透过中西方“鬼”的民俗和仪式的比较,探讨中西方“鬼”的异同,从而为中西文化的交流与沟通提供一个法门和途径。  相似文献   

2.
鬼的“人化”与人的“鬼化”——藏族社会活鬼文化探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活鬼是一种神秘而普遍的文化现象,它兼有人和鬼的一些特性.在我国藏族地区,活鬼的产生主要是因为生辰八字不好,以及家庭遗传两个方面的原因.宗教界和民间社会各自形成了一套活鬼的辨识和矫治体系.从文化 发生学上分析,活鬼的形成主要经历了鬼的产生——驱鬼(人扮演鬼)——活鬼形成三个阶段.广泛存在于藏族地区的活鬼文化与其说是一种民俗现象,毋宁讲是一种文化建构,其文化隐喻在于:为现实中无法解释的事情以及社会关系的压力寻求一个“出气口”,将少数群体视作各类矛盾的“替罪羊”,排斥在主流社会之外,从而为社会矛盾提供一个常态化的舒缓、化解渠道.  相似文献   

3.
每个人都有一种口头的习惯。当碰到不好或不喜欢的事,都会在前面加个“鬼”宇。例如去了一个自己不喜欢的地方会称“什么鬼地方”,听到自己不爱听的话会说“讲什么鬼话”,当然不喜欢一个人的模样也会不客气地批评“什么鬼样子”。所以“鬼”还真和我们有密切的关系!以下的故事也一样。  相似文献   

4.
从词汇的消亡和新生、语义的发展、语法功能的演进三大方面考察了“鬼”字用法的发展情况。其中,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现代社会的社会发展中探究了文化的发展对“鬼”词汇发展的影响,从而进一步分析了“鬼”的语义系列的演变过程以及由此引起的语法方面的演进。  相似文献   

5.
古小说中的“溺鬼待替”母题主要由鬼投生而不残生、鬼报人、人鬼践约等情节元素逐步汇集而成。在母题中对于“溺鬼”人性化的描写 ,是人类对外物亲和文化心理的反映 ;鬼“适度”报人 ,“适度”之强调实为对贪欲的遏制 ;人鬼践约则流露出贫贱之交和道义信用的民间心态  相似文献   

6.
"鬼"字用法的发展及对汉语词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词汇的消亡和新生、语义的发展、语法功能的演进三大方面考察了“鬼”字用法的发展情况。其中,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现代社会的社会发展中探究了文化的发展对“鬼”词汇发展的影响,从而进一步分析了“鬼”的语义系列的演变过程以及由此引起的语法方面的演进。  相似文献   

7.
被称为“五鬼”的王钦若、丁谓、林特、陈彭年、刘承皀,是宋真宗朝政治 舞台上极为活跃并对这一时期的历史发展进程起决定性作用的人物,由于他们的所作所为对 历史产生的巨大的负面作用,使人们忽略了对“五鬼”作更深入、全面甚至是较为客观的研 究。本文从宋代文官政治体制的角度,探讨了“五鬼”在真宗朝得势的原因;并从科举制度 、宋代经济和财政管理以及对宋代文化基础性的建设三个方面,论述了“五鬼”对宋代文官 体制的建立和宋代经济和文化发展所作的贡献,进而阐述了真宗朝在有宋一代历史发展进程 中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8.
鬼文化包括鬼俗、鬼魂观念、鬼魂巫术等子系统,鬼文化对《牡丹亭》情节的形成有很大影响:冥婚风俗是人鬼恋故事原型形成的基础,鬼魂及地狱观念是“梦”、“魂游”、“冥判”等情节单元形成的基础,画像巫术、姓名巫术等通魂巫术对于“玩真”、“叫画”情节的形成也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传统的鬼故事中,我们发现,本民族传统的鬼的形象存在着魂鬼与魄鬼的分野。这一分野,表现了古代人们对自身灵与肉的认识与思考,特别是对自我精神个体的眷恋。从这个角度来看,鬼文化事实上正是人类自身文化的投影。  相似文献   

10.
近代日本人评说中国国民性从研究方法的角 度可分为研究“文章文化”式、走马观花 式、长期观察“生活文化”式三种类型,而从思想倾向上看又可区分为“左、中、右”三种 视角。他们较为集中地分析了中国人的天命思想、家族主义、守旧观念、重视形式、福禄寿 的功利生活、文弱和平、矛盾特性等特点,还对中日国民性进行了对比,尤其是以日本人的 “认真”比照中国人的马虎。日本人的中国观对鲁迅等中国启蒙思想家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戏曲中有大量的描写鬼神的作品 ,其主要内容表现人鬼相恋 ,与世抗争 ,因果报应和人神相遇 .与小说中的同类作品相比 ,同中有异。作家利用对鬼神的描写寄寓自己深刻的思想情感 ,作家写鬼写神是为了写人 ,对神鬼世界的描绘是对人间社会的体悟  相似文献   

12.
儒家思想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对中国民众人生哲学的影响深入骨髓.儒家推崇“内圣外王”之道,把效仿水、尊神事鬼作为提高内心修养、实现安邦治国的理想的途径之一.在其影响下,民众既崇尚水之“德”与“智”,又带着功利之心敬畏“鬼神”.同时,将之与自身实践融合起来,在鬼之存在与否,怕水与怕鬼之间,远与近之间,又作了诸多权衡,形成了一种符合自身需求的生存哲学与智慧.俗语“远怕水,近怕鬼”正是这种生存哲学与智慧的体现.  相似文献   

13.
"妖"与"魔"是两种不同的观念,前者为中国所固有,后者是随汉译佛经入华的外来观念。但是,《西游记》却按统一的中国世俗女性美观念将女妖、女魔和西梁女王一样想象、塑造为中国式的小脚美女。其中尤对女魔罗刹女寄寓同情,描写她遭受中国式家庭妇女可能遭受的三大根本不幸,赞她在"经藏中万古流名"。由此可证,《西游记》其实是以统一的世俗性叙事观点,借女妖、女魔之名编撰自以为有意味的世俗女子故事,同时也可证作者的佛学常识极为匮乏。  相似文献   

14.
论"鬼"文化与中国现代作家的文学想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现代作家通过对与“鬼”相关的民俗文化的展现,从“鬼”俗民情的直接抒写到国民劣根性的隐喻批判再到“人变鬼”“鬼变人”的两极想像,不同文学时期的现代作家们显示了“鬼”文学写作特殊而鲜活的形态。他们从一种“别样”的文学视角,更深入地揭发和披露了民众的世俗欲望、精神痛苦。  相似文献   

15.
针对唐代的一部志怪、传奇小说集《酉阳杂俎》中的鬼文化进行分析,从对鬼的记载和描述出发,对鬼及其相关的事物、鬼与人、鬼与神的关系等进行一些细微的探讨,从而管窥鬼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从中可以看到鬼文化的社会、文献、思想、文化价值不可小觑,鬼文化以其最底层、最原始的思想源流身份,在历史舞台上占有独特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描写人与异类之间的婚恋,在宋代志怪传奇中颇为常见。作为一种特异的婚恋现象,这些异类姻缘故事较为强烈地折射出两宋时期人们的世俗婚恋样态和理想,以及女性悲剧、文士游狎等寻常人生世相,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文化蕴涵。  相似文献   

17.
古代小说作品中多有关于“灶下灵异”的记载。一方面,这些叙述受到了自古以来灶神(鬼)崇拜与禁忌观念的深刻影响,折射出文化观念的演变轨迹;另一方面,汉魏以来有关故事内容不断被扩展与丰富,出现了灶鬼作祟、灶器夜谈、灶下通灵等各具特色的题材类型。通过对小说文本的分析,可见出“灶下灵异”叙述在流传中情节模式与美学风格方面的细致变化。  相似文献   

18.
根据故事情节发生的特点,唐代人鬼相恋故事大致可分为类冥婚型故事、禁忌型人鬼相恋故事、亡女复活型相恋故事、路遇型相恋故事四类。类冥婚型故事依附于冥婚习俗,多发生在人间男性和女鬼之间;禁忌型人鬼相恋故事的经典模式是“禁忌~惩罚”,故事中男子或是气色有异或是暴亡,不具备重情之特色;亡女复活故事表现的足追求爱的力量强大以至于死而复生,给人以很强的震撼力;路遇式人鬼桕恋故事重在对男女两情相悦的描摹和歌颂,是义人幻想爱情的白日梦的载体。庸代人鬼相恋故事不但丰富了古典小说的题材,其人物形象刻画和故事的发生模式,对后世同类小说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神怪小说中鬼魂与山岳的关联主要表现在鬼魂以山陵丘壑为活动场所、新死之鬼魂归依于山、山神或居山之神治鬼等三个方面,而这些现象的产生明显是受到了传统的葬山习俗、灵魂归山观念以及山神或居山之神治鬼信仰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郁达夫对日本文化和日本国民性的认识从早期对日本文化的喜爱和弱国子民的悲哀诉说到20世纪30年代对日本文化和国民性的理性评价,包含着爱与憎的感情纠结。他以日本为镜子参照本民族文化和国民性,进而对之进行批判,这正是明治大正时期留学日本的一代中国人认识日本的缩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