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身思想内容的神化是儒学从百家学说之一上升为独领群首的国家意识形态的根本途径。汉武帝前期,公羊派大师董仲舒杂取道、法、阴阳五行各家,在儒学的框架中揉入了神学的概念。西汉后期形成的谶纬之学,则把儒家经典看作天言圣意,把孔子视为圣人素王,进一步推动了汉代儒学的神化。东汉时,官方经学文献《白虎通义》以儒家政治神学一线贯穿,对儒学的神化达到顶点,儒家学说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合理性的建构最终完成。  相似文献   

2.
董仲舒是汉代著名的儒家学者,长期被历史学家称为“醇儒”,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一直受到儒家学者之推崇。但细检董仲舒之思想,虽有对孔孟儒学之继承,但更有对齐文化中各种思想之吸收,董仲舒的思想绝非对孔孟儒学的简单继承,而是将鲁文化之儒学与齐文化之公羊学、阴阳家思想融合为一的结果,也可以说,董仲舒完成了对儒学的齐学化工作。  相似文献   

3.
董仲舒潜心研究儒家学说,兼收先秦诸子之精华,以孔子儒学为旗帜,用《春秋公羊》学的名义,构建了适应汉王朝大一统政权需要的儒学宗法制封建神学思想体系。该体系以道家宇宙论为逻辑形式,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主要内容,是一种天人宇宙论图式。董仲舒的思想观点,迎合了西汉封建统治者的需要,所以很快被封建统治者接受。经他改造后的儒家文化成  相似文献   

4.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一书中有大量关于义利观的论述,其在继承先秦儒家义利观的基础上,进一步结合当时的实际,创造出一套自己的理论体系和哲学范畴。在此基础上,董仲舒利用儒家义利观基本观点来塑造诸如“义利天赋观”“义贵于利观”及“兼利天下人观”等特色价值观。董仲舒对义利观的解读既是他治国理念的外在体现,又是他对经济生活的哲学观察。因此,把董仲舒的义利观与新儒商商业理念结合起来进行考察,对研究董仲舒儒学思想体系在商业领域的表现和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论陆贾的儒学观梁宗华陆贾是西汉初期一位重要的思想家。对其思想归属,或有异议。《汉书·艺文志》列其著作《新语》入儒家类,《四库全书总目题要》称“汉儒自董仲舒外,未有如是之醇正也”;近世则有视陆贾为道家者,以其倡言无为,祟俭尚静,实属新道家,或以为陆贾思...  相似文献   

6.
吴虞对荀子的评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虞对荀子的评说邓星盈吴虞对儒家的基本态度是从根本上予以否定,从孔子、孟子到董仲舒等儒家代表人物都受到他的攻毁。但他对战国末年的儒学大师苟子却是个例外。本来吴虞对苟子亦持基本的否定,但后来经过他对《荀子》的重新审视,又以为荀子的见识度超越儒家与诸子,...  相似文献   

7.
董仲舒的《天人三策》是班固的伪作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古今学术界都用《天人三策》来研究董仲舒,这是个重大的学术误区,《天人三策》是班固的伪作,它不出自司马迁,整个西汉人均未提及《天人三策》.《天人三策》独出于班固,但不能自圆其说1.《天人三策》的第一策是复试卷,第二策才是公共考卷,但第二策非儒学策问,乃百家策问;2.《天人三策》非一时之作;3.董仲舒在景帝时即为有一定名气的“公羊”博士,没有理由再参加武帝初期的儒学博士考试,他任江都相与对策无必然联系;4.《天人三策》前两策不是董仲舒的作品,第三策乃武帝晚年与他的书信往来,且晚于《春秋繁露》与《公羊董仲舒治狱》;5.班固伪造《天人三策》的目的是想把董仲舒装扮成汉代的“儒者宗”.今后我们研究董仲舒不能以《天人三策》为根据,武帝尊儒与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无关,董仲舒在思想性质上非儒家,属韩非的“义政”学说.  相似文献   

8.
董仲舒哲学是秦汉之际时代精神演变的必然产物。而其思想理论来源,则在于先桊的原始儒学。董仲舒是改造原始儒学并获得成功的第一人。他对原始儒学的改造和发展是多方面的。一、天人观:董仲舒继承、改造原始儒学的起点董仲舒的天人观与原始儒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孔子的天命观有着直接的理论渊源关系。孔子重人事疑鬼神,在天命观上表现出一种首尾两端的矛盾态度。一方面,孔子赞成天命,坚持对天命的信仰。这在《论语》里可以说俯拾皆是。另一方面,孔子因对天道鬼神产生的一定怀疑而主张敬而远之,在门徒面前总是力免谈论天道性命。孔子这种矛盾态度,使董仲舒在碰到理论困难的同时也得到了充分的想象、改造的余地。  相似文献   

9.
一、东汉中晚期的社会危机董仲舒新儒学自西汉中期创立以后,经过漫长的凝固与僵化过程.到东汉中叶白虎观会议上,沦落为近乎宗教神学化的思想体系.《白虎通义》对新儒学虽有些发展,但从根本上说,它是沿着董仲舒固有的思想模式前进,使得新儒学更加精致化,日趋凝固与保守.而它将大量的谶纬援入自己的思想体系,则使新儒学在形式与内容上都呈现令人无法忍受的荒诞怪异特征.由于封建统治者的"钦定"支持,《白虎通义》成为具有法典意义新儒学的总结性文字,对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10.
略论董仲舒的儒家属性──兼与孙景坛同志商榷吴九成董仲舒是一位儒家,这在历史上早有定论,本来可以不谈。但最近孙景坛同志发表了一篇《董仲舒非儒家论》(见《江海学刊》1995年第4期),引起了较大的反响和不少读者的疑问,所以有必要再作一些讨论。关于董仲舒的...  相似文献   

11.
试论董仲舒“不与民争利”的伦理经济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源于《春秋》大一统的社会理想 董仲舒的学说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必从“天意”和《春秋》那里找依据。作为汉代儒家公羊学派董仲舒一生以治《春秋》为主业。他说“春秋,大义之所本也”(《正贯》。以下所引《春秋繁露》只注篇名),认为“不学春秋”,则无以见前后旁侧之危,则不知国之大柄”(《俞序》)。 从理论上讲,董仲舒的社会理想正是通过阐述《春秋》“大义”而得出来的,这个社会理  相似文献   

12.
现代新儒家的理想、困境与迷失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现代新儒家的理想是寻求儒学的现代化。但他们在推行儒学现代化运动的过程中,始终处于困境,难以消解现代民众在情感上排斥儒学。为了摆脱这一困境,他们理应积极寻求切实可行的途径以培养现代民众对儒学的特殊情感。可从20世纪后半叶现代新儒家复兴儒学的价值取向(不是力求儒家精神的世俗化,而是力求儒家精神的超世俗化)来看,他们并不认为培养现代民众认同儒学的特殊情感对儒学的长足发展有什么特殊的意义。而他们之所以不重视培养现代民众认同儒学的特殊情感,是因为他们在认识上陷入了三个迷失,即认为:1、 现代民众冷漠儒学,恰好证明儒学在现代社会里具有顽强的生命力;2、 现代民众因其生存困境而必然认同儒学;3、 只要知识分子认同了儒学,通过他们的影响,现代普通民众终究会认同儒学。  相似文献   

13.
本世纪初,章太炎作《原儒》探讨儒的起源。30年代,胡适发表《说儒》。而后,郭沫若作《驳〈说儒〉》,与胡辩论,冯友兰则写了《原儒墨》,就儒、儒学的起源展开讨论,然此一讨论未能深入下去。近年来,海内外学者对儒学的研究进一步深化,而儒与儒学之起源仍是一个疑案,鉴于当前对儒学再思考的需要,弄清儒学之起源,已是一个无可回避的重要课题。本文认为,在中国上古时代,巫史原为一体,其后,“史”从“巫”中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史官文化体系。孔子正是在继承与扬弃巫史文化的基础上创立了先秦的儒、儒学和儒家学派的。  相似文献   

14.
唐俐 《船山学刊》2007,(4):57-59
董仲舒新儒学承继了道家籍天道以论治道、人道的理论框架和思维方式.通过对源自道家的阴阳五行、天人感应观念的系统阐释和发挥,董仲舒为三纲、五常等儒家的仁义制度觅得了"天道"的宇宙论根据.这不仅弥补了早期儒学体系在理论上的不足,也使儒学适应了大一统王朝的需要,并转化为国家的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5.
唐君毅、牟宗三的道德伦理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新儒家是二十世纪以来坚持儒学传统的中国知识分子为了回应西方文化的挑战和马克思主义的冲击而产生的一个思想流派。主要代表人物有梁漱溟、熊十力、张君励、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等,他们不仅从感情上认同传统儒学,而且对它经过了深入的思考,在理性上对儒学进行了批判的审查,重新确认了儒学的价值。更重要的是,他们还以此为基础来吸纳西学,使儒学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6.
从董仲舒至《白虎通义》所构建的正统儒学,是东汉史学的指导思想,天命史观突出,强调以“忠君”为中心的伦理纲常和灾异谴告说,则是其具体的表现。这方面,以班固《汉书》、荀悦《汉纪》最为典型。  相似文献   

17.
儒家学派在上下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汉唐儒学、宋明新儒学和现代新儒学几个发展阶段,许多理论观点和阐释形式亦几经嬗变,但儒家学派的根本精神却始终存续其中。本文仅以《语》、《孟》、《荀》、《易传》、《礼记》等原始儒家思想资料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适当联系儒家后学的思想,对儒家人生哲学中的几个基本问题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18.
<正> 董仲舒是西汉时期的著名儒学大师,在儒学发展史上,他的理论占有重要的位置。他的著述,除了《汉书》本传所载的“天人三策”外,现在留传的只有《春秋繁露》十七卷八十二篇(中有阙篇)和《董胶西集》二卷。他的新儒学思想基本集中在《春秋繁露》一书与“天人三策”中。“天人三策”的内容比较可靠,而对《春秋繁露》一书,历史上曾有一些争论,我认为要论证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与意义,首先要对《春秋繁露》一书作些简要的考辨,证明它固真是董氏思想的集粹,然后方可讨论其他问题。  相似文献   

19.
董仲舒是秦以后"为群儒首"的第一位大儒,他继承先秦儒家的思想,开创了秦以后"独尊儒术"和汉唐经学的新格局,而且对宋代的"新儒学"即道学或理学也有重要影响.董仲舒在中国儒学与文化史上占有堪与孔子和朱熹比肩的重要地位.本文从八个方面对此予以论证,并且指出,崇尚道德与和谐、仁者爱人、以民为本是儒学一以贯之的最根本的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20.
从荀子、董仲舒看儒家的人与自然关系学说郭金平惠吉星天人关系是儒学哲学的核心和基础,其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天人哲学讨论的重要问题之一。但从现存资料看,孔孟较少直接谈论人与自然的关系,本文主要考察荀子和董仲舒的有关思想,并由此来把握儒家人与自然关系学说的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