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叶圣陶小说中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圣陶是我国“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著名的小说家和儿童文学作家。在他半个多世纪的文学创作活动中,先后出版了短篇小说集《隔膜》、《火灾》、《线下》、《城中》、《未厌集》、《四三集》,以及长篇小说《倪焕之》。另外,还有一些小说收入散文小说集《脚步集》和《西川集》等书中。他的小说中的人物,大都是知识分子,特  相似文献   

2.
叶圣陶曾说:“如果有人问起我的职业,我就告诉他,第一是编辑,第二是教员。”“作家不是我的职业。”的确,他是用业余的时间从事写作的。但他的一生和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如果把他“五四”前写的文言小说除外,那么他是在1918年2月发表《春燕琐谭》,1919年2月发表《这也是一个人?》(即《一生》),开始了长达六、七十年的新文学创作生涯。  相似文献   

3.
近代女性文学创作中的女性自叙体叙事属于女性古典文学叙事向现代文学叙事的过渡类型,以大量的创作传记、日记、书信形式散见于近代女性期刊中,其中尤以易瑜的《髫龄梦影》、赵璧如的《赵璧如女士日记滕稿》为代表,区别于近代女权小说受男权意识形态指导的“回响”状态,具有彰显女性“自我”意识,还原女性自我生活历史的特征,这种内倾型立场与选择恰与五四女性作家群创作相贯通,成为了五四女性文学创作的先声。  相似文献   

4.
在“五四”文化革命旗帜下 ,“五四”新文学取得巨大成就 ;在农村革命和文化革命深入中 ,无产阶级文学蓬勃发展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确立了文艺创作的方向和原则 ,促进了文学事业的发展 ;文艺为人民服务、为工农兵服务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新中国文学初见成效 ;十年文化专制 ,文学创作遭受空前浩劫 ;在文艺的春天里 ,文学创作焕发生机。文学艺术的繁荣 ,必须有正确的文艺思想和政策 ;必须处理好文艺和政治的关系 ;必须尊重文学艺术的自身规律。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阐释郭沫若“五四”时期文化、文学观念、文化思想史研究、文学创作实践的一些特点,说明他在当时对于融化传统文化、文学有价值成份问题已有自觉的理性思考。这种思考与复古派、东方文化派固守传统文化封建主义旧质的保守主义态度绝然不同,而对早期《新青年》派不无偏激的建设新文化观则是一种补充。  相似文献   

6.
陈学昭,原名陈淑英、陈淑章,1906年4月生于浙江省海宁县盐观镇。她是经受过“五四”运动洗礼,中国现代文学“第一代作家”之一。一陈学昭是1924年开始走上文学创作道路的。当时,上海《时报》在元旦增刊上征文,题目是“我所希望的新妇女”。正逢青  相似文献   

7.
创造社作家成仿吾以日本作家夏目漱石《文学论》的基本理论为内在话语,质疑、批评了“五四”文学一度出现的非写实潮流。他不仅以《文学论》关于情绪为文学中心的话语质疑“五四”初期诗坛尤其是小诗热.而且借《文学论》关于智的要素难以引起人之情绪的话语质疑、批评“五四”初期文学注重思想的哲学化倾向.还用《文学论》关于文学的真实性不同干科学真实性的话语质疑、否定“五四”文坛在自然主义文学影响下开始出现的庸俗化写实倾向。  相似文献   

8.
“五四”前后的中国,到处可以看到“动”和“力”的表现,“五四”是除旧布新的时代,破坏旧世界的“动”,创造新世界的“力”,交织成狂飙突进的时代进行曲。郭沫若是当时诗歌领域里除旧布新的一名骁将,《女神》跳动着“五四”新潮的时代脉搏,破坏与创造的精神在诗篇中得到高扬。当时,郭沫若由于受惠特曼飞扬蹈励的诗风的影响,创作了像火山爆喷的《女神》。他说:“惠特曼的那种把一切的旧套摆脱干净了的诗风和五四时代的暴风突进的精神十分合拍。我是彻底地为他那雄浑的豪放的调子所动荡了。《女神》体现了五四时期打破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力”的颤动。闻一多热情地赞扬说:“若讲新诗,郭沫若君的诗才配称新  相似文献   

9.
五四“文学革命”在《新青年》杂志酝酿、萌发、壮大,并最终取得胜利,得益于其强大的传媒鼓动和社会召集作用。它具体表现在:巧妙的编辑策略引发了“文学革命”的话题;文艺栏与编读互动栏目的成功设置推进了文学创作实践;独特的运作机制与营销模式有效地扩大了“文学革命”的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10.
在“五四”前夕,茅盾为探索十月革命的“动力”与“远因”撰写了第一篇文学论文——《托尔斯泰与今日之俄罗斯》。直到晚年,茅盾仍怀念托尔斯泰这位“天才的艺术家”。茅盾与托尔斯泰——这两位属于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阶级的现实主义大师,从文艺观到文学创作方面,都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考察现代文学的起点,不应该忽视这样一个现象:即从总体说,“五四”时期文学观念的新变先于文学创作实践的新变,而且文学理论的完备性和丰富性也超出了文学实践成果所体现的程度。也就是说。在现代文学的起始阶段,存在着理论先行、创作滞后的现象。如鲁迅早在1907年就写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倡导张扬个性的文学,而他的中国现代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至1918年5月才在《新青年》第4卷第5号发表;  相似文献   

12.
一鲁迅在“五四”启蒙运动中间,集中地批评了“国民性”中的不少“坏根性”(《两地书·八》),这种批评是他终其一生都在进行的。他在30年代回亿(《阿Q正传》的创作时,依旧十分肯定写作动机“是想暴露国民的弱点的”(《伪自由书·再谈保留》)。他于逝世前不久,“还在希望有人翻出斯密斯的《支那人气质》来。看了这些,而自省,分析,明  相似文献   

13.
伟大的“五四”运动到今天已经六十年了。“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运动,它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条件。陈独秀在“五四”运动和建党时期有过重大影响和功绩,以后又给中国革命带来巨大损失。过去对他已有不同的评价和看法,这本来也是正常的现象。可是,在林彪、“四人帮”大搞封建专制和现代迷信的年代,却成了一个“禁区”。一九七○年出版的《党内两条路线斗争史》(以下简称《斗争史》),以伪造历史,挥舞大棒的卑劣手法,把胡乔木同志的《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中,关于在“五四”和建党时期的陈独秀的评价,诋毁攻击成为陈独秀“树碑立传”。到底对“五四”与建党时期的陈独秀应该怎样评价?这不只是对他一个人的问题,而是关系到如何正确总结我党初期历史经验和坚持历史唯物丰义原则的重大问题。下面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傅斯年和他主持的《新潮》杂志成为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倡导者,和《新青年》杂志相应和,成绩斐然。  相似文献   

15.
学界普遍认为中国“成长小说”(Bildungsroman)诞生于“五四”时期,“五四”之前具有成长小说雏形的作品几乎全部为译作。实际上,清末南武野蛮的《红楼梦》续作《新石头记》是一部完全萌芽于中国的原创成长小说。与吴趼人同名小说中欲速不达的“伪成长”不同,南武野蛮详细描画主人公贾宝玉循序渐进的成长轨迹,关注个体与国家的相衍相生,在同时代文学创作中具有超前的现代性。南武野蛮《新石头记》中鲜明的成长因素离不开主人公贾宝玉这一人物形象的特殊性,更与其时代背景下的清末新政和留学浪潮密切相关。以南武野蛮《新石头记》为代表的清末成长小说虽然具有一定的时代局限,但依然可以被视为近代中国试图冲破阻碍、谋求发展的家国隐喻。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五四文学革命,为我国现代文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凡是关心现代中国文学的人,谁都知道《新青年》是提倡‘文学改良’,后来更进一步而号召‘文学革命’的发难者。”①鲁迅投身于先驱们倡导的这场文学革命,是“抱着十年前的‘启蒙主义’,认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②。于是从一九一八年五月起,发表了“《狂人日记》, 《孔乙己》,《药》等”,“算是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③。这清楚地说明,他是在“为人生”文学观指导下开始了新文学创作,而其创作又是“为人生”文学观的艺术体现;可以说,鲁迅是从理论主张同创作实践的结合上,探索并解决了新文学如何“为人生”服务这一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17.
在西方现代文艺发展史上,尤金·奥尼尔是美国最闪耀的戏剧家和文学家.他痴迷于中国古典哲学中的老庄思想,道家学说的“自然”、“阴阳”以及“宿命”等思想,深远地影响着他日常生活和文学创作,体现在《马克百万》、《长日入夜行》、《喷泉》等作品中.通过赏析和研究,可以看到道家思想在其作品中无处不在,其作品自始至终均体现出道学的艺术价值.此种文学创作也体现出东西方艺术、文化、思想等领域的交融,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文学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8.
<正> 吴组缃是一位清醒的严肃的现实主义作家。他早在中学时代,就开始用短篇小说试笔,曾发表过《不幸的小草》(1923年)和《鸢飞鱼跃》(1925年》两个短篇。三十年代初,他叩开了文学创作之门,连续发表了《离家的前夜》(1931年),《两只小麻雀》(1931年)、《栀子花》(1932年)、《菉竹山房》(1932年)、《卍字金银花》(1933年》、《天下太平》(1934年)、《樊家铺》(1934年)、《一千八百担》(1934年)、《女人》(1935年)、《某日》(1936年)等十多个短篇小说,这些抗战前的作品,全属于他的早期作品。吴组缃抗战前的小说创作,继承了“五四”新文学的革命传统,并且有了新的发  相似文献   

19.
诞生于文学革命的“五四”新文学 ,以其全新的价值观念、表现形态和审美品格 ,显示出鲜明的现代特质。在这一文学历史的巨大变革中 ,周作人以其对新文学理论的倡导、对外国文学的译价、以及他在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等方面的实绩 ,参与了新文学基本特质和大致走向的规范与制订 ,为“五四”新文学的现代化 ,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王统照先生逝世后葬于济南金牛公园内的金牛山公墓。山东省文化局在墓前立有墓碑,其墓志铭为: 王统照先生,山东诸城人。生于一八九七年古历正月初八日,卒于一九五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享年六十岁。先生生平,酷爱文学。在文学创作上,并获得很大成就。其代表作有小说《一叶》、《黄昏》、《山雨》,诗歌《童心》和散文《片雪集》等。先生是“五四”以来中国文坛上的著名人士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