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本文拟从认知角度对英汉语言中的空间概念作比较分析.其理论前提是:比喻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空间概念主要是通过隐喻表达的,即空间隐喻.空间隐喻是一种意象图示--以空间概念为始源域,构建其他非空间的目标域.人类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空间隐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隐喻认知过程中,除了人的身体体验,人的各种知识也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对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来说,隐喻有其共性和个性,因此,空间概念在不同语言中的共性和个性体现了人类认知的共性和个性特点.  相似文献   

2.
象似性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课题,是语言相对于任意性的另一个基本特征.象似性研究对了解语言和认知的关系意义重大.人类认知积极参与人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所以语言不是直接反映客观世界,而是反映人的头脑在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概念或概念结构.通过从词汇、句法的角度进行象似性研究,能够较清楚地认识认知在语言规则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转喻的关联理论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转喻是人类重要的思维方式,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和丰富语言的重要手段.本文从关联理论的角度出发,结合认知和语用因素,对转喻现象进行了全面的阐释.转喻能够促使交际双方最大可能地寻求关联,传递和理解相关信息;转喻的使用能有效地平衡认知努力和语境效果的关系达到话语的最佳关联;关联理论能够有效地解释转喻参与交际过程的工作机制.本文的研究将有助于人们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更加全面地认识转喻现象.  相似文献   

4.
零式连接作为一种隐性衔接手段,是语言在发展中对客观世界认知的结果。它反映了认知的顺序性,即人类对世界的认识遵从客观事件变化发展的顺序、人类认识事物的心理过程顺序;零式连接的使用更是体现了人类使用语言总是倾向于用最少的努力获得最大的效应。带有零式连接的语篇,其连贯是由遵循事件发生顺序的线性连贯、统领全篇的主题的整体连贯和认知语境三方面构成的。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析人类语言中隐喻现象广泛存在的物质基础,及其人类自身的生理、心理基础,论证了隐喻语言存在的必然性;隐喻是人类认知世界不可缺少的工具,隐喻的语义特征为人类进一步认识世界创造了条件。指出隐喻的本质在于人类隐喻式的思维方式,人类思维方式的隐喻性直接导致了语言的隐喻性特征,而隐喻特征则是人类观念所具有的基本特征;从而得出了隐喻性是人类认知方式及其语言的本质特征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6.
所谓话语的理解,就是对语义的理解.认知是一个哲学因素,引用哲学因素到语言学研究领域,是人类研究语言学的一大进步.所谓认知语境,就是客观世界和客观存在在大脑中的反映,是人对外部世界的认识,是人的知识.认知语境不仅有助于对话语本身的理解,更能清楚地表明交际意图.所以,离开认知语境的语义理解一定是不完善的.  相似文献   

7.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人类重要的认知方式之一,隐喻在由始源域向目标域映射的过程中产生隐喻的模糊性.本文在分析产生隐喻模糊性的原因、表现形式及识别隐喻模糊性的策略的基础上,提出隐喻的模糊性对人类文学艺术创造和认识世界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基本范畴词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石,在其基础上人们通过隐喻来认知更抽象的概念和事物;多义词是对世界的概念化达到一定阶段的结果,其义项之间是通过特定的隐喻机制联系起来的;人类共同的心理和物质基础,在知识上的反映就是文化共核词,作为人类共有的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功能,隐喻在学习者学习文化共核词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习语不是一种"死隐喻",相似性的习语在英语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中会产生正迁移.  相似文献   

9.
"语言是什么?"人类很早就关注语言:语言是存在、语言是中介,语言及其理论的发展是有逻辑的.马克思主义认为语言是一种工具、是一种行为,具有认知、表达与交往功能;语言作为人同世界关系的中介,是有其本质和特征的,通过对语言的思考和运用,可以更深广地认识世界.  相似文献   

10.
作为研究自然语言的一种方法或学派的认知语言学把对人类的灵魂认知引入到了对语言的研究当中.它为研究语言提供了新的视角.因而,可从认知的角度进一步探讨世界、认知和语言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人类通过认知了解世界,创造语言来表达世界;其中认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同时语言的发展又促进了认知的发展等等.作为认知重要手段的隐喻起着沟通认知与世界、认知与语言之间的桥梁作用.这对于人们更深入地研究语言的本质,更合理地解释语言现象,更有效地理解并正确使用语言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1.
汉英隐喻认知方式对比考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当代隐喻研究表明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修辞手法,更是人类感悟世界、认知世界的重要手段。由于各民族对客观世界有着类似的看法和感受,所以,不同民族的语言隐喻呈现出跨文化的相似性。又因为各民族语言文化、思维方式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语言隐喻在认知方式上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作者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从隐喻认知的心理基础、认知结构和认知模型等方面对汉英隐喻的认知方式进行对比考察,从而揭示汉英隐喻认知方式的同与异。  相似文献   

12.
生态合理性是体现新的时代精神的方法论,它为人们科学地认识世界、自然,认识人类自身的价值、人类与世界及自然的关系等提供了新的思维和研究方式,在更加广阔的视野中拓展了人类认识的能力。生态合理性继承和发扬人类已往文明的长处,超越现实文明社会的局限,用生态学的理念解构现代文明社会片面的价值观念,它按照社会生态的整体观念来构建新的经济、社会和人全面协调发展的模式。  相似文献   

13.
新传媒正在从时空观念、经济组织形式和社会结构等方面全方位地形成一个新世界,这个新世界是一个以互联网为社会深层结构的开放世界,它的地平线已经显现。作为新世界的网络世界,有其自身的逻辑,但离不开人类的积极参与。新世界在方法论上,更倾向于归纳逻辑、认知逻辑和论辩理论。新世界的出现使人们对资本主义何时灭亡、人的主体地位等问题产生更多的开放性思考。  相似文献   

14.
语言指称的动态性是人类的认知与动态的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结果,反映出人类语言的认知性特征。隐喻指称现象是语言动态性的突出代表,在语篇中可以使语言表达简洁、流畅和连贯。隐喻指称的认知语用研究为人类理解语言符号意指过程提供了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人类的认知规律是人们由近及远,由简单到复杂,由已知到未知认知事物的过程。隐喻是人类认知世界的方式,人体动作的隐喻化是人类形成和表达新概念的基本方式之一。基于这种认识,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通过对英语中有关人体动作的一些基本动词如run,walk,sit,stand,touch等进行分析,探讨了人体动作词隐喻化的认知特点。  相似文献   

16.
空间关系及其语言表达的认知语言学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空间参照框架理论和图形-背景关系理论探讨空间关系及其语言表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空间关系是人对客观事物在空间中的方位、存现或运动状态的能动认知的结果.在空间关系所涉及的三要素中,目的物和参照物是基本的,是人观察和认识的基础,而人则是赋予事物以空间关系的关键.空间关系并不是存在于客观世界的自然之物,而是人类的能动识解使然.人们在识解事物之间的空间关系时,总是以一事物为参照来确定另一事物的空间方位.不同的识解方式和参照点形成了三类空间参照框架:相对参照框架,内在参照框架和绝对参照框架.人们在运用语言表达空间关系时,总是把目的物看做图形,把参照物看做背景,并以后者为参照来确定前者的空间位置.看做图形的目的物具有未知性和凸显性,看做背景的参照物具有已知性和确定性.  相似文献   

17.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人们接触和使用专业术语的机会逐渐增加,对科技领域知识的了解程度不断加深,对专业术语的认知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这为术语的非术语化创造了条件。术语的非术语化是常见的语言现象,其产生的动因与内在机制符合体认语言学关于语言体认性的相关论述,可有效验证体认语言学所倡导的人本性、体验性、象似性等原则。俄汉术语的非术语化现象同异并存,表明不同民族体认世界的方式都建立于人本基础上,相同的互动体验产生相同的语义联想,而差异的存在则是多方因素作用下认知加工趋向偏离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从修辞学角度研究的"隐喻"和从认知角度研究的"隐喻"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根据当今有关隐喻研究的最新理论,隐喻不能单纯作为语言内部的一种修辞手段,而应把它和人类的认知过程相联系.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人类以隐喻式思维认知世界.  相似文献   

19.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是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的作品。这首词着意描写黄沙岭的夜景——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词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抒写夏夜的山村风光。由此可见作者辛弃疾将自身亲身体验夜行黄沙道中的所见所听所闻的所感通过诗的语言表达出来。诗歌是人类强烈情感导致的一种特殊认知活动的表达方式,而语言正是人类认知的结果,诗歌是人们特殊概念化过程的结果和表达,诗歌是人类认知世界(精神)体验的一种表达方式。由此看来,诗歌也是基于认知体验的过程;同时提出:认知诗学这一全新解读方法也可对本土作品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