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基于全面创新管理的框架,以中小企业创新能力调查问卷为基础,对回收的问卷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并按照企业的规模、创新绩效、所处的发展阶段对样本数据进行了比较,分析了影响企业规模和绩效的能力差别,以及各发展阶段企业的能力特点.  相似文献   

2.
在全面创新管理理论基础上,以浙江省纺织业中小企业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对全面创新能力如何影响企业创新绩效进行了实证研究.统计分析表明,中小企业实施全面创新管理有助于提升企业创新绩效.但不同维度的创新能力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具有差异性.对于纺织业中小企业而言,战略能力与技术能力是当前实现全面创新管理的重点.  相似文献   

3.
以企业创新为中介变量,向制造业中小企业家发放问卷,得到315份样本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企业家的战略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对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绩效产生显著的正向相关影响;企业家的战略能力、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与企业创新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企业创新对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绩效只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4.
企业知识吸收能力与绩效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徐二明  张晗 《管理学报》2008,5(6):841-848
在资源基础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我国不同行业近200家企业的问卷调研,运用实证分析剖析企业知识吸收能力,揭示了知识转化和创新能力与绩效之间的关系,认为在探讨企业的知识吸收能力上,应该重视企业内部支持与外部支持的影响作用,并阐明在知识吸收能力中,知识转化能力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的绩效水平,而其知识创新能力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5.
以北京比亚迪模具为案例研究对象,探讨中国汽车模具企业能力演化路径,能力构筑竞争的原因、过程与特征。通过对该企业的观察研究,发现模具制造能力演化经历3个阶段:创生静态能力阶段、发展改善能力阶段、保持复制能力阶段。吸收能力的层次不同深刻影响了企业能力演化路径。组织内外部、显隐性知识2个维度的应用与探索的双元能力将影响企业吸收能力的层次。从理论上探讨了吸收能力的双元性与企业能力演化路径、能力构筑竞争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实践方面,指出中国模具制造能力停留在复制能力阶段,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的根本原因在于企业重视学习组织内外部的显性知识,不重视隐性知识的积累以及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吸收能力的非双元性制约着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自主创新能力测度理论与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依据技术创新理论,对自主创新能力的涵义进行了界定,在建立自主创新能力系统结构的基础上,重点围绕企业创新能力并结合网络创新能力和创新环境逐层展开,构建了3个层次的自主创新能力测度指标体系,提出了企业创新能力是自主创新能力的核心内容的观点,并体现在自主创新能力测度理论和评估指标体系中。  相似文献   

7.
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陈劲  郑刚 《管理学报》2004,1(1):119-124
创新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最主要来源,企业创新管理是近年来管理学中发展迅速、综合性强的新兴学科.本文概括了当前企业技术创新管理从个体创新到组合创新、全面创新的发展阶段,技术创新研究中基于战略、资源与能力的三大主要流派,并且从突破、均衡和复杂动态特征等对企业技术创新管理研究的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我国经济强国之路需要复杂技术产业的创新和发展。本文针对复杂技术的特点来解构复杂技术创新能力的维度构成,并结合后发国家特点从企业层面来探讨复杂技术创新能力演化的路径。本文对我国通信系统设备、造船和汽车产业三家企业的复杂技术创新能力成长路径进行了案例研究。本文的主要学术贡献是:(1)提出系统技术创新能力、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产业链创新能力三维模型,解构复杂技术创新能力的维度构成;(2)发现我国企业复杂技术创新能力成长可能路径有三种,一是从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到系统技术创新能力、再到产业链创新能力;二是从系统技术创新能力到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和产业链创新能力;三是从系统技术创新能力和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到产业链创新能力;(3)我国企业复杂技术创新能力成长路径的驱动因素有市场特性、技术特性和企业组织特性,这些因素的组合决定了企业复杂技术创新能力成长的起点、速度与深度。  相似文献   

9.
应用全面创新管理提高中小型企业创新能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全球抗争危机中创新型企业(包括中小型企业)表现出了其独赋的优势,而中小型企业在其转型和升级中也需要借助全面创新管理提升其创新能力.本文首先探讨了什么是创新型企业;继而讨论了如何走向创新型企业及其三个阶段:"二次创新--组合创新--全面创新";紧接着对全面创新管理的内涵、特征做了较详讨论.然后对本专辑的论文安排结构作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0.
本文首先根据企业调研和问卷分析的结果,对阻碍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内在原因进行了分析,发现创新过程中的战略不协调是阻碍中小企业创新的重要内因.接着,本文对创新能力内涵和影响创新能力的战略因素方面进行了文献综述.然后采用文献研究和案例研究结合的方法,对前人的理论进行了分析总结,将昆药、海尔等案例进行了分析,提出通过战略和愿景提升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的三条机制:一,清晰的在组织层面上共享的愿景通过指引创新资源配置方向来实现创新能力的提升;二,战略和组织结构的协调通过影响创新资源的配置和组织学习的方式来影响核,心能力的构建;三,战略和文化的协调通过影响组织学习的方式来影响核心能力的形成和积累.最后,本文针对中小企业创新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1.
集群企业创新来源、技术能力及创新绩效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集群为中小企业创新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促进了中小企业的技术学习.本文以浙江省产业集群中的中小企业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对创新来源、技术能力及创新绩效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分别从产品创新来源和工艺创新来源两个方面进行了实证研究,检验并支持了技术能力的中介作用,以及创新来源对创新绩效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过分依靠低成本赢得市场的竞争策略导向制约了民营企业的素质提升,为新一轮国际分工地位的确立带来极为不利的负面影响。通过对浙江民营企业的实证研究发现,产品创新、工艺流程创新、技术人才资源、创新促进政策、机构融资环境是影响民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它们应该成为培育民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13.
创新能力与创新型企业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建洪  贺昌政 《管理学报》2011,8(2):248-253
将创新能力在创新型企业形成过程中的关键作用作为研究基础,认为创新能力是创新型企业的本质及生存发展的基础,因此,在评价创新型企业时,必须将创新能力的评价置于核心地位。在专家访谈和因子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对这一假设进行了验证,发现创新能力的一些基本维度,如创新资源与投入、创新过程管理与激励控制等都能够进入创新型企业的评价体系。最后,给出一个基于创新能力形成过程的创新型企业的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4.
陈国权  李兰 《管理学报》2009,6(5):601-606
基于个人学习能力测量问卷获得的我国1 062家企业的调查数据,对企业领导者个人学习能力的现状进行统计分析,发现领导者个人学习能力对企业创新和绩效的显著影响关系,分析得出企业领导者提高个人学习能力的若干建议.最后指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学习和创新是影响动态能力的重要因素,而动态能力又是企业在越来越复杂和动态的环境中建立和保持竞争优势的基础,但国内外学术界尚未对学习、创新以及动态能力之间的相互影响路径和作用机制进行实证研究。本文以我国华南地区271家企业为对象,对组织学习、知识创新以及动态能力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知识创新对动态能力具有直接正向影响;组织学习则需要通过以知识创新作为完全中介变量,才能增强动态能力。本文的研究结果为中国企业如何运用组织学习、知识创新来增强动态能力和获得竞争优势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全面创新管理的框架,分析浙江省机械行业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情况.首先,根据全面创新管理的范式,构建主要的创新能力,分析总体的情况,然后探索企业创新能力的发展状况.最后对创新能力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作了一定分析.  相似文献   

17.
王茜 《管理学报》2011,8(1):126-132,150
从IT驱动的视角剖析了IT成为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内生力量的作用机理,并提出了IT驱动的商业模式创新路径,最后得出相关商业模式创新的启示。旨在探寻除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之外的另一企业升级之路,对我国本土企业在当前全球化和信息化环境中把握机遇、提升创新能力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创新能力是企业持续与高速发展的关键,尤其对中小企业显得更为重要.影响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的因素很多,本文从市场导向的视角出发,基于市场导向提升创新能力机制研究缺乏的现状,结合企业实际情况,探讨市场导向如何促进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研究发现,基于文化现的市场导向,提升创新能力的主要机制:核心技术攻关、构建经营模式、差异化战略以及有效利用用户创新.然后探讨了市场导向的执行需要其他要素的匹配,对影响市场导向作用的相关因素进行简要分析.结尾部分指出本研究的不足之处与将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