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在评价孔子的讨论中,有的同志认为孔子是代表旧的统治阶级即领主阶级的利益的;鲁国的大夫三桓,尤其是季孙氏,是代表新兴的统治阶级即地主阶级的利益的。孔子既然代表旧的领主阶级的利益,从而孔子的思想是保守的。在当时,鲁公要比周天子进步,三桓要比鲁公进步,阳货要比三桓进步;孔子不但不肯和阳货合作,甚至还不肯和季孙氏合作,他主张张公室,他代表保守势力和进步的势力来进行斗争,因此孔子是一个顽固分子。  相似文献   

2.
对孔子思想实质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关于孔子思想的实质问题 ,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将其确定为保守、复古 ,代表没落的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认为孔子的一切言行都是为了恢复“周礼” ,重建旧的奴隶制度。这种看法似乎成为定论 ,即使有反对意见 ,也是闪烁其词 ,不是很明确地表态。本文通过对孔子思想体系的考察 ,发现孔子的思想是进步的。因为孔子支持社会改革 ,赞成社会进步。同时 ,孔子的言论并没有发现为奴隶主阶级的集中代表周天子辩护的部分 ,他的言论只是为卿大夫阶层服务的。所以 ,本文认为孔子思想的实质是代表新兴封建地主阶级上层统治者的利益  相似文献   

3.
<正> 在中外古今历史人物中,论思想影响之大,时间之久,范围之广,程度之深,很少有人能与孔子相比拟。在对同一历史人物思想的评价上,也很少有人比得上对孔子看法的分岐大。在多年对孔子的批判中,人们发现孔子思想的部分内容打而不倒,批而不臭,甚至越批影响越大。其原因何在?是个必须弄清楚的问题。从私有制出现而产生的阶级社会,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只是一个短暂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产生的各种思想学说,有的反映了某一阶级的利益和意识,属于“阶级范畴”,有的  相似文献   

4.
近来在讨论孔子的文章中,有不少文章都涉及到孔子与季氏的关系。有的同志认为孔子的政治立场是保守的,甚至是反动的,因为他反对代表新势力(或地主阶级)的季氏;有的同志认为孔子的政治立场是进步的,因为他拥护代表新势力的季氏;也有的同志认为季氏不代表新的势力,孔子是反对季氏的,因此孔子的政治立场是进步的。这些同志对于孔子的评价,虽然分歧很大,但是着眼点却是一致的,即都是以季氏是否代表新的势力以及孔子对待季氏的态度如何?作为评价孔子政治立场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正>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研究会和曲阜师范学院联合发起举办的孔子学术讨论会于1983年4月20日至25日在曲阜举行。有23个省、市的196名代表出席了会议。大会共收到论文119篇。会议较集中地讨论了孔子的时代和阶级属性、孔子思想的评价和批判继承、以及如何把孔子研究引向深入诸问题。关于孔子的时代和阶级属性大致有四种意见:一、西周封建说认为,孔子是地主阶级的思想家。孔子主张变革,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所以他的思想为地主阶级利用,成了中国二千多年封建社  相似文献   

6.
目前关于孔子思想的讨论,似乎有如下几个问题值得重视:一为孔子思想的阶级性,二为孔子的世界观,三为孔子思想核心,四为孔子思想的历史评价。首先谈孔子思想的阶级性。这与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紧密联系着,由于对古代史分期的看法不同,因而对于孔子思想阶级性的看法也不相同。有入认为孔子思想代表奴隶主阶级利益,有人认为他的思想代表封建领  相似文献   

7.
我国学术界,对孔子的思想,尤其是对他的辩证法思想,应再作认真、全面而深入的研究.不少中国哲学史专著,论述孔子思想很少涉及或根本不提他的辩证法.在所谓"批林批孔"运动中及其以后的一段时间内,有的同志以孔子辩证法中的局限性或缺点为论据,肯定孔子不但是唯心主义,而且还是形而上学.不重视孔子思想中的辩证法,这是一种损失;抓住他辩证法中的缺点,从根本上否认他的辩证法,笼统地宣布他是形而上学,这是误解、不公正,是冤枉.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原则要求我们,评价人,不论是以往历史上的人物,还是当代的人物;不论是政治界的,还是学术界的,都应该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作出符合实际的公正评价.  相似文献   

8.
最近在对孔子的研究中,在教育上,多数同志都或多或少地给予一定的肯定;但在政治思想和阶级立场的分析上,还存在很大分歧。有的同志认为孔子是奴隶主阶级的顽固派,有的同志则认为他是新兴地主阶级的革命派。究竟应如何认识呢?我认为,对孔子思想核心的“仁”,全面地深入地进行分析,会对上述问题的解决有所帮助。所以,我愿提出自己对“仁”的一点肤浅看法,望同志们指教。一“仁”是一个道德范畴,是一种关于如何处好人和人关系的思想。孔子对“仁”是如何  相似文献   

9.
文明是人性的存在内容,古代文明是古国心灵的律动.史学界对古代中国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的研究中,遵循剩余→私有→阶级→国家=文明的模式,在这个直线上升的固定化模式中文明的实质脱离人而被转移为国家的存在;文明的起源渊于"剩余"而成为私有制的产物;文明的形成在于社会的分化而成为阶级争斗的结果.这个模式的"底线"是阶级矛盾,根本的问题是文明脱离了人.文明脱离人而将文明等同于私有制、阶级、国家,在古代文明的研究中会出现许多误断,也不能揭示古代中国文明起源的状况.文明脱离人,多元、博大的古代中国文明将成为单一的僵化的文明,充满东方人文情怀的文明将成为无人文意蕴的野蛮文明.呼吁史学家们从泛阶级论的无意识中走出来,用新的理念与情怀重新审视古代中国文明.  相似文献   

10.
史学理论研究中的阶级和阶级分析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最近一个时期,史学界和理论界都展开了有关阶级斗争问题的讨论。有的同志认为,阶级社会历史的发展动力是生产方式的改变;有的同志认为是阶级斗争。其实,这两个论断是可以统一起来的。把生产的发展同阶级关系变化的本质联系加以论证,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新贡献。从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到复辟时期的历史学家们都指出过阶级斗争是理解中世纪以来法国历史的钥匙。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人们总是从思想家和教育家的角度对孔子进行探讨研究;而有关孔子对中国史学的贡献及其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却是知之甚少,论之甚微。尽管早在清朝和近代,章学诚和章炳麟即曾极力主张,孔子在中国历史上主要以史学家而现身,但时至今天,学界同仁并未予以重视。笔者认为,无论就孔子在当时与中国史学的关系,还是就  相似文献   

12.
周旭 《南方论刊》2008,(3):54-54,45
蒋廷黻是中华民国时期公认的中国近代外交史专家,学术成就斐然,史学界迄今仍受其影响。其史学思想内容主要有对史料的重视、注重史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运用新的研究观念及注重史学的经世致用功能;史学实践主要是在南开和清华时期的教学活动等。蒋廷黻后来虽然走上从政的道路,但这些丝毫不影响他成为中国近代著名的史学家之一。  相似文献   

13.
没落的奴隶主阶级的代言人孔子,一生为维护奴隶主的利益奔走呼号。他梦寐以求的是恢复西周初年奴隶制的黄金时代,这是一方面;但另一方面他又是封建社会中的“圣人”。把他抬高、尊崇的并不是他为之服务的奴隶主,却是取代奴隶主统治的后世封建主。在他生时,穷困潦倒,不为奴隶主所重视(至多鲁哀公称他为“尼父”),到他死后的若干年却时来运转,青云直上。对于这些矛盾现象如何解释?说他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当时真正的封建地主阶级还未出现,说他是奴隶主阶级的代表,则后世地主阶级对他尊奉的道理何在?情况虽然复杂,矛盾似难解决,但只要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指导我们研究工作,也还是能够说明的。我认为,孔子是当时奴隶主阶级的改良主义思想家。其思想:一、始终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二、他要奴隶主改变一些统治方法;三、其改良主义主张,客观上符合日后地主阶级的要求。于是封建地主阶级择其所需,把孔子塑造成封建社会的“圣人”。  相似文献   

14.
一、从人物评价中的分歧说起在历史研究和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宣言:要对某某作出恰如其分的客观的评价.谁都标榜自己的评价最"客观",结果如何呢?且看几个例子.例1,对孔子,文革前,有的说他是"千古罪人",有的说他是"万世师表";文革中,众口一词,骂孔丘是"复辟派的祖师";近几年,落实政策,他又成了"中国文化的优秀代表".  相似文献   

15.
一、孔子办学的目的 教育离不开政治目的,二千多年前的孔子,他的办学的目的,究竟为奴隶主复辟服务,还是为新兴的封建制度服务。这个问题值得再讨论。在“文革”前,范文澜主编的1964年再版《中国通史》,肯定“孔子确是封建社会集大成的圣人,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伟大代表人物。”他对孔子的评价是相当高的。1965年出版的郭沫若著《中国史稿》中说:“孔子所说的‘仁’,是顺应着奴隶解放的潮流的,反映了当时社会变革对人的重视。但他却并不反对‘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君子劳心,小人劳力’的阶级社会秩序。他是以封建秩序来反对奴隶制度而已。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孔子的思想便被封建统治者改造利用来作为统治人民的有力工具。”上面引用的两段话,说明在‘文革’前,中国近代对古代历史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学术界围绕孔子思想的评价问题展开激烈争论。从争论中可以看出,各种观点的根本分岐主要来自对於孔子的政治立场认识不相一致。因此,正确认识孔子的政治立场,是正确评价孔子思想的关键。怎样正确认识孔子的政治立场呢?根据孔子一生的主要实践活动,可以断定他是一个奴隶主阶级的思想家。不过,孔子的政治立场却并非他本人所谓“吾道一以贯之”(《论语·里仁》以下凡引《论语》,只注篇名)那样的一贯、彻底,而是包含着深刻的、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既有背逆潮流的保守性,又有顺应潮流的进步性——即孔子政治立场的二重性。可以说,这种二重性象一根主线贯穿孔子一生的全部政治实践活  相似文献   

17.
全面评价历史人物原则试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如何评价历史人物这个问题,古往今来,论者颇多,观点也不一,而且不同的阶级所依据的评价标准也都不一样。封建史家评价的标准基本上是对“圣君贤相”的褒扬和对“昏君奸佞”的贬斥。资产阶级史学家依据的也只是对所谓的英雄人物的赞美。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则认为,评价历史人物的正确标准应是看他是否推动或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为人类社会在由低级到高级的必然发展趋势中,首先表现为物质生产活动,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社会的发展过程也就是生产关系不断地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过程。所以,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前进最活跃的因素,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列宁全集>第13卷第223页)。历史上的人物,其言行或思想只要顺应这一必然趋势,推动社会的发展,就该肯定;反之,逆历史潮流,阻碍社会的发展,就该否定。关于这一正确评价标准,在我国当代史学界是早已得到一致认同了的。不过,历史上的人物各种各样、千差万别,情况复杂,对他们每一个人进行具体的评价,单用一个正确标准去套是不够准确的,因为历史人物并不象“1+1=2”的数学运算那么简单。因此,要想做到既全面、又实事求是地评价历史人物,还必须坚持一些最基本的评价原则。  相似文献   

18.
论孔子思想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有巨大影响的人物,至少从春秋末到“五四”,两千多年里,中国社会所有各阶级、阶层几乎毫无例外地都称他为“圣人”,足以说明这一点。孔子思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应根据哪些材料来说明;它是唯心的、还是唯物的;是进步的、还是保守的或反动的;孔子的思想理论是哪一社会的上层建筑;为什么它在当时和后世都有极大的影响等等一系列问题。如果能给以正确地、全面  相似文献   

19.
唐代义仓地稅是史学界尚待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到目前为止,在这个問題上还有很大的分歧,許多史学家例如鞠清远、胡如雷等認为义仓就是地稅,有的史学家如岑仲勉等則認为地稅是另外的一种稅收,不是义仓稅。此外,义仓地稅的发展及其具体情况如何,因为研究的人很少,許多問題还不明确。本文的目的就是在史学界諸位前輩研究的基础上,針对以上問題提出个人看法,并进而联系到兩稅法的內容,为唐代租稅的討論提供一些粗淺意见。  相似文献   

20.
关于我国民族关系史的几点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我国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建国以来国内史学界曾发表不少论著,其中有的论著对关心民族关系史的人们很有启发。在消除林彪、“四人帮”极左路线的今天,相信有关我国民族关系史的好论著会不断问世。对于民族关系史的处理是否得当,也必然要联系到今天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问题。如何对待我国民族关系史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翦伯赞同志在他的《对处理若干历史问题的初步意见》一文中做了概括的论述,我个人基本同意他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