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魏翔行 《社科纵横》2007,22(8):140-141
全国各类博物馆迄今为止收藏保存的各类古代文物数以千万计,在这众多精美文物中,铜奔马是一件举世无双、技艺双绝、工艺水平极高的文物精品。被国家文物局文物鉴定专家组定为国家级文物;被国家定为全国绝世极品原件禁止对外展出的72件(套)珍贵文物之一。它以绝妙的构思和完美的艺术造型享誉世界;它那高度的科学造型和永恒的艺术魅力博得世人的喝彩;它所具有的内在生命力和一往无前的气势,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这件铜奔马就是1969年9月在甘肃省武威市雷台汉墓出土的。  相似文献   

2.
便饭不便     
朋友交往中,不知为什么彼此不约而同地形成了一种默契:纵然谈兴仍浓,到了吃饭的时候,作为客人一方总遽然起身告辞,主人呢,每每会随口说几句“吃了便饭再走”的客气话,然而在多数的场合下,主客还是握手道别。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看来乃是“便饭”不“便”之故。好客的主人尽管口称“便饭”,还是杀鸡宰鹅、烹鱼煮肉,力尽地主之谊,让客人酒醉饭饱方休。或稍降一级,家里明明有三菜一汤,留客用  相似文献   

3.
一、站出了黑格尔的“大厦”我真信这句古话:民之命全系于国之命。不信?我报给你听听。我出校门整二十年,可是从地域上说,我从长春到北京,从北京到农村,从农村落脚到杭州。幸哉?我这“北方佬”成了“天堂”中的居民——我孩提时的梦幻中都没想到过。从学科上说,我是哲学系科班生(我当时也想考研究生,可不知谁那么一高兴取缔了这一教育制度),可你晓得我毕业后都干了些啥,报得出来的就有那么  相似文献   

4.
武威汉简本《仪礼》与“十三经”本《仪礼》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威汉简本《仪礼》与“十三经”本《仪礼》比较研究王锷1959年7月,甘肃省武威磨咀子6号汉墓出土了比较完整的9篇《仪礼》竹木简,共计有469枚,27298字,经整理,分为甲、乙、丙三本。这是自晋太康二年(281年)汲郡魏冢出土竹书以后,我国历史上第二...  相似文献   

5.
<正> 1992年是不平凡的。伴随着新一轮思想解放运动的兴起,改革开放风起云涌,各类社会热点不断升温。“人才热”、“股票热”、“边贸热”、“巨奖热”、“第二职业热”……热浪翻滚,潮头迭起。这些热点对我们这个社会意味着什么?它和我们每个人有什么关系?当许多人还惊异、惶恐,甚至不知所以然的时候,敏感的新闻记者对此作出了回答。《1992——社会热点透视》一书,就是他们奉献给读者的礼物。这本书也许不能包罗万象,然而,12个热点却足以概括1992年中国社会的辉煌。正象编者在序言中所说:“历数过去的岁月,  相似文献   

6.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收入有了白色、黑色和灰色之说。●可能你也有一份“灰色收入”,是否知道源头何在? ●“灰色收入”,不仅仅是经济学家的困惑!  相似文献   

7.
偌大一个中国,究竟每年用于私耗的公款有几何?恐怕谁都没有统计过,也根本无法作出精确的统计。但是,林林总总、五花八门的公款私耗现象,国人耳闻目睹,又何曾不知?可以断言,这是一笔相当惊人的天文数字,是国家和集体资财流失的一大深不可测的“黑洞”  相似文献   

8.
人,总是会老的。“养儿防老”这句古训,使“多子多福”的意识长期沉积在人们大脑里。随着社会的变革,时代的发展。不知从何时起,“多子多福”嬗变成“多子多灾”,一颗颗苍老的心在呼唤:谁来养活我们?  相似文献   

9.
辛亥年暑假后,我由浙江省立第三中学(在湖州)换到了省立第二中学(在嘉兴)。进的是三年级。二中的算学程度比三中高得多,教师又颇顶真,我不得不“迎头赶上去”。最初的一个多月,我几乎是“全身心浸在算学里”了,——一面要自己补习没有学过的,(那是因为换学校而得来的一段脱筍的空白)一面又要接受新教的,我简直除了算学以外不知有何物,或者说,不知“人间何世”罢?  相似文献   

10.
如果有人问,近年来文艺理论界最引人注目的动态是什么?答曰:新方法论是也。——对于新方法论无论是抱有肯定态度、否定态度或者观望态度的人,大抵都不会否认这一事实。自1984年以来,文艺学新方法问题直若一股强劲的台风、脱缰的奔马,旋入了新时期的文艺理论殿堂,掀起了轩然大波,汪洋恣肆,不可阻挡。有影响的、没影响的理论刊物争先纷纷发文讨论,年老的、中青年的理论工作者(其中有众多的专家)积极撰文或表态。可谓波澜骤起,蔚为壮观。那么,新方法论出现的历史契机是什么?诸多的新方法有哪些共性特征,以及观念改革在方法论更新上的意义是什么?这是应予回答的。  相似文献   

11.
正说起雕塑,人们的头脑中会涌现出如掷铁饼者大卫、断臂维纳斯、自由女神、秦始皇兵马俑、铜奔马、艰苦岁月、五羊石像……如此众多的形象,都是古今中外的经典。在2010年2月的伦敦苏富比拍卖会上,国际雕塑大师贾科梅蒂的一件青铜雕塑《行走的人》拍出6500万英镑的天价,折合1.043亿美元,刷新了毕加索的名画《拿着烟斗的男孩》创下的1.042亿美元  相似文献   

12.
说“客”     
“客”字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一直是比较贵雅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早在二千多年前,孔子就十分好客。至于“好汉不得罪上门客”,则一向被视为坦荡仁厚的君子之风。其实,万事都不能绝对化,即便是“客”,一旦过了“度”,也会让人讨厌、反感。1984年7月17日《人民日报》一版登载了专业户张文康的苦恼:来访太多受不了!很能反映一些现实。最近,在一些先进单位,参观者一批接一批,说不上摩肩接踵,却也是车水马龙,熙熙攘攘。那里的同志真犯了愁:不知何日才能“客尽人散”?对此,专业户张文康宣布了两条措施:“对凡来‘取经’者收取技术服务费;而对  相似文献   

13.
时下,无论是在繁华都市还是在较为偏僻的县城驻地,打着各种各样招牌的“发廊”(包括美容、按摩中心.下文同),如雨后春笋般地冒了出来.星罗棋布地充斥着城市的大街小巷。在南方某城市一条不定二百米的商业街上.仅“发廊”就有五、八十家,“迷你”、“开心“、“夜梦思”、“司尔乐”、“小香港”、“都满意”等门前充满挑逗诱惑性的招牌不时吸入人们的眼帘。然而,不知你是否注意观察到,这些“发廊”的名称更换非常频繁。同一间“发廊”,今天下午还是“梦巴黎”,到第二天早晨便改为“安琪尔”,一夜之间就更换了主人。于皇,有人…  相似文献   

14.
一个壮年车夫,竟被一对有钱夫妇逼着给一条死狗下跪,磕头,这让人心酸的事激怒了众多善良的人。一天的下午,一对中年夫妇带着一条宠物狗在一家音响店里买彩票,那条狗跑到店外的马路上去了,正好一个蹬三轮的经过,避让不及把狗给碾着了,那狗跑了没几米就口吐白沫倒下了。女主人从店里跑出来摸着狗哭,其丈夫拽住三轮车夫不知怎么的三轮车夫就给死狗下跪磕头。住在附近的居民,看到了都很吃惊,就上前问那狗的主人“这狗值多少钱?”中年男子说:“600元买的,怎么着也得赔  相似文献   

15.
李鼎文先生,1919年5月出生于甘肃武威一个书香世家。祖父李铭汉为清道光年间副贡生,以研究经学和史学著名。父亲李于锴为清光绪年间进士、翰林,曾在北京参加过“公车上书”运动。李鼎文先生于1933年考入武威师范,1942年考入西北师范学院国文科,受黎锦熙、李嘉言、叶鼎彝诸位师长的教导。  相似文献   

16.
魏翔行 《社科纵横》2006,(10):135-136
13世纪中期,在西部重镇凉州(今甘肃武威),举行了一次历史性的会谈,即“凉州会谈”。会谈解决了吐蕃与当时蒙古汗国的和平统一问题。后来随着南宋的灭亡,形成了大统一的元朝中央政权。也正是由于这次会谈,使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的版图。这是一次继承民族传统友谊,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推进中国民族团结统一的伟大历史壮举。现存甘肃武威的凉州白塔寺遗址就是形成这一历史壮举的见证地,被国务院正式公布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今天我们了解和认识这段历史,对继承和弘扬民族历史文化、维护民族团结,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高常侍集》中有《奉和储光羲》这样一首诗,诗中有“山(艹晏)浴兰沚,水若居云屏”句。这“山(艹晏)”不知指什么,这“(艹晏)”字也不知读何音。查历来字典、词典、韵书均未见。《储光羲集》中有一首《同诸公秋霁曲江俯见南山》诗,诗题与高适《奉和储光羲》不同,全诗从头到尾句子却基本相同,其中稍有不同的仅“山(艹晏)”作“山戛”,“兰沚”作“兰阯”等。这“山戛”也不知指什么。“戛”字字典里虽然有收,但仅立古代兵器,即戟;礼、法;击等义项,此处与  相似文献   

18.
今日流行DIY     
薛红 《社会》2001,(9):19-21
DIY是英文“自己动手做” (Doityour self)的缩写形式 ,也不知从何时起 ,DIY这一“泊来品”在国内逐渐成了一个与流行时尚紧密联系的概念 ,并且迅速地蔓延开来。  相似文献   

19.
秦始皇三十一年(公元前二一六年)颁布了一条确立封建经济制度的重要法令──“使黔首自实田”。但是,非常可惜,这一法令不见于司马迁《秦始皇本纪》的正文,只是裴 《史记集解》引徐广说“使黔首自实田也”,想必是《史记》脱落,徐广给补上的。徐广是晋、宋间的人,为《史记》作了不少有益的注解、考证,他补的这一条具有极其重大的史料价值。 “使黔首自实田”是什么意思?一种说法是:“让百姓自报占田数目,按亩纳税。”这可能出自马端临所说“是年始令黔首自实田以定赋”(见《文献通考·田赋考一》)。这种解释对不对呢?有没有语言上的和历史事…  相似文献   

20.
不知起于何时,也不知始于何人,一个被称之为“放宽政策”的提法成了极其时髦的东西风行于社会;经过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介的传播,几乎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然而,这种提法是否科学呢?笔者认为是值得研究的。为了便于问题的讨论,有必要先弄清政策本身的科学含义。据《辞海》和《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政策是政党或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为实现一定的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