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少学者以中国古代诗话之“闲谈”性与“零乱”性而鄙薄之。而以《六一诗话》为代表的中国诗话为我们提供的答案却并非如此。所谓“闲谈”并不是指创作态度的随意,而主要是标举一种新的诗文品评方式;而所谓“零乱”,也不是说作者思维混乱,缺乏逻辑,而是作者“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创作境界与人生境界的表现。  相似文献   

2.
南宋人张戒的《岁寒堂诗话》,清代人有很高的评价。潘德舆把它与严羽的《沧浪诗话》、姜夔的《白石诗说》并列,誉之力宋代诗话的三足(《养一斋诗话》)。张宗泰说它“远出诸家评诗者之上”(《鲁岩所学集·跋〈岁寒堂诗话〉》)。《岁寒堂诗话》自成体系,不仅由于在内容上侧重理论探讨和评议诗人、诗作,突破了“似资闲谈”(《六一诗话》)  相似文献   

3.
钟嵘的《诗品》,是我国第一部诗学专著,也是我国诗学史上第一座丰碑。清代学者章学诚在《文史通义·诗话篇》中说:“《诗品》之于论诗,视《文心雕龙》之于论文,皆专门名家,勒为成书之初祖。《文心》体大而虑周,《诗品》思深而意远。”这评价极为恰当。从表层看,《诗品》论述诗歌的基本观点是零乱的,但如果深入地加以研究,就会发现它含着相当完整的诗论体系。这个体系概而言之就是:以“吟咏情性”为核心,以生活感受为基础。以赋比兴为手段。以“风力”、“丹采”的高度统一为准  相似文献   

4.
丁福保编《历代诗话续编》,以函海本《升庵诗话》和杨慎《诗话补遗》为主,搜集诸本,“详加考订,伪者正之,复者删之,缺者补之”(丁福保《重编升庵诗话弁言》),辑为《升庵诗话》十四卷。中华书局在《历代诗话续编》的新版中,又辑录遗漏的升庵论诗十八则附于后,使之成为目前《升庵诗话》中最为完善的辑本。《升庵诗话》卷帙宏富,涉及的方面也非常广泛,有专门对诗歌理论的阐述,有对作家作品的评论赏析,有对遗诗的搜录,有考订名物,纠正错误等等,充分体现了“升庵渊通赅博”(同上)的特点。而其中的理论阐述和对作家作品的评论赏析,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多有独到之见;“以资闲谈”(《六一诗话》)的内容极少,因此同时代人和后人对它的评价是很高的。明顾起纶所撰《国雅品》称“用修《诗话》,深于辩核”。清代文学家李调元在  相似文献   

5.
《诗品》研究的重要成果——读《钟嵘诗品评论》王之望钟嵘的《诗品》是我国第一部诗论专著,被尊为诗话之祖。它“思深而意远”,揭示了诗歌创作的一些重要规律,与其同时代的另一部“体大而虑周”、“笼罩群言”的文论巨著《文心雕龙》,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的地位和...  相似文献   

6.
严羽与诗话风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沧浪诗话》将诗话从率性而发的玩物提升为封建时代文人实现自身价值的”立言”,诗话成了作者学养的告白和诗学理想的展示,提高了诗话的学术品位;《沧浪诗话》一改宋诗话讳言是非、以资闲谈的风貌,敢于臧否时弊、直面诗坛,凸现了诗话作为一种诗评文体的批评功能;《沧浪诗话》力图改变诗论的随意性,通过以禅喻诗,建立一套完整、规范的诗学语言,这些都大大改变了诗话的旧观,深刻地影响着中国诗学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欲证明钱锺书不仅是现代学界最擅品鉴文学趣味的杰出专家,且是能从古籍读出批评史视野暨美学睿智的大理论家,范例之一,便是系统爬梳钱氏从《谈艺录》到《管锥编》,针对清代迄今300余年流传甚广甚久的《随园诗话》,围绕“探本”今释,所提炼出的一套既具国粹特色,又闪烁着现代思辨光泽的“诗品伦理学”。“诗品伦理学”含三个定律:一是“诗论尺度”须诉诸“町畦”,即在有限语境中说有效的话;二是“诗例笺释”须讲究读“全篇”,切忌“摘句”;三是袁枚在“诗论尺度”“诗例笺释”有悖“探本”或“探而未本”,病根是在袁枚“心乱”,做不到“心不待境静而静”,屡屡借诗话渔利,其借诗话渔利之手法主要有“权门保驾”“闺秀站队”“追星红利”三种。  相似文献   

8.
肖砚凌 《天府新论》2012,(2):151-155
分析唐五代诗话目录可知,诗话作品的选录标准实为“唐五代诗论”.唐五代诗话不应等同于唐五代诗论,而应作为唐五代诗论的一种,与诗品、诗格、诗句图、论诗诗、诗序等其他诗论形式共同构建唐五代诗论.唐五代诗话作品选取标准应为“狭义诗话”,作品只应包含与北宋初期诗话内容、体例皆相近的唐人“本事类”作品及宋后创作的四部以诗话为名的作品:尤袤的《全唐诗话》,孙涛的《全唐诗话续编》,沈炳巽的《续唐诗话》,王士禛、郑方坤的《五代诗话》.  相似文献   

9.
曹旭教授用了八年多的时间,用新的方法,从注、撰、译、编等多方面的角度,对“百代诗话之祖”,中国第一部诗歌评论著作《诗品》,进行了“立体式”的研究,出版了《诗品集注》和《诗品研究》①两部著作,本文就其研究特点略作评说。一、“面向世界”和“集大成”《诗品》作为“诗话之伐山”(明毛晋语)、中国“诗话之源”(章学诚语),自问世以来,研究者代不乏其人。但真正的研究,应该是从清咸丰十年(1860)开雕的张锡瑜《钟记室诗平》三卷开始的。自1860年至本世纪末的一百多年间,中外学人写出的有关《诗品》的研究著作约…  相似文献   

10.
一、“别材、别趣”说的开创性在众多的宋人诗话中,严羽的《沧浪诗话》(以下简称《诗话》不失为一部有特色的著作,具有开创性。它的开创性表现在要探讨诗与文“别”的内容。“别”指的就是诗歌的特性。《诗话》说:“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别材”之“材”是什么?《诗话》没有正面解释,但可以从它所反对的诗风来作推论。《诗话》说:  相似文献   

11.
<正> 姜夔的《白石道人诗说》(以下简称《诗说》),是一部颇多真知灼见、很富学术价值的诗论著作,在现存宋代的八十余种诗话中,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历代诗论家对这部《诗说》是极为重视的,潘德舆在《养一斋诗话》中,把它与《沧浪诗话》、《岁寒堂诗话》并誉为“鼎立”的“金绳宝筏”;鲍廷博又在《麓堂诗话》的跋语中,把它推许为与《沧浪诗话》、《麓堂诗话》“鼎峙骚坛”的“风雅指南”。此外,姜夔还写有两篇《白石道人诗集自序》,讲述自己从江西诗派脱化而出的经过和诗歌创作的甘苦,黄升《中兴以来绝妙词选》和沈辰垣《历代诗余》中,亦辑有姜夔评论他人词作的意见,都是对其《诗说》的充实  相似文献   

12.
《全宋诗》吹求吴宗海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的《全宋诗》,是古籍整理的重大成果之一。但也有一些疏误之处。一、未取最早出处。卷一二二杨亿断句之“峭帆横渡官桥柳,叠鼓惊飞海岸鸥”,欧阳修《六一诗话》最早载之,而《全宋诗》取后之魏泰《临汉隐居诗话》,并从之将...  相似文献   

13.
<正> 中国古代文论中,有许多含义独特的文学范畴。“滋味”,以其丰富的内涵而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如今,当我们融现实视界与历史视界为一体时,就更能看清它的文学合理性。“滋味”第一次正式被突出为文学的标准,实为钟嵘的功绩。“滋味”是他诗歌理论以及实践的最高理想和准则,他说:“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在批评玄言诗时他也说: “理过其辞,淡乎寡味”(《诗品序》)。值得一提的是,“味”在钟嵘的《诗品》中,触及了文学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作为在“指事造形,穷情写物”(《诗品序》)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文学意蕴,即“滋味”,或称“意味”。这一点在中国古代文论的长河中影响很大,后来的“意境”说,就滥觞于此。而另一方面则是从文学审美鉴赏的品味、体验意义上来讲的,如“使味之者无极”(《诗品序》),它属于鉴赏论的范畴。钟嵘在《诗品》中重点是谈的前一个方面,所以本文也只是对前者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14.
<正> 历代人们对建安文学的评价是很高的,“建安风骨”已成为多少年来诗人创作要求达到的标的。钟嵘《诗品序》提出“建安风力”问题;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高度推崇了“建安风骨”;陈子昂《修竹篇诗序》叹惜“建安风骨”没有继续下来。 所谓“建安风骨”是什么呢?我认为它指的是建安文人用现实主义的笔触来写“意”(“意”指情思)这一点。历代文人主张吟诵诗歌必须以“意”为主。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下:“诗贵写意。”王夫之《斋诗话》:“烟云水石,花鸟苔林,金铺锦帐,寓意则灵。”袁枚《续诗品》:“意是主人辞如奴隶。”施闰章《蠖斋诗话》:  相似文献   

15.
当编辑、治学问,总要碰上校勘问题。那么怎样才能搞好校勘呢?著名历史学家陈垣先生曾说,“综举校勘之法有四:曰对校,以祖本相对校也;曰本校,以本书前后互校也;曰他校,以他书校本书也;曰理校,不凭本而凭理也。”这四种方法,究竟以对校为最可靠,本校、他校次之,理校又次之。理校和对校相比,要自逊不如的很了。宋曾季貍《艇斋诗话》上说,杜诗“鹅费羲之墨,貂馀季子裘。”今草堂石本作“鹅贵羲之墨”。“贵”比“费”虽无义理。然草堂入石本,不应有误也。欧阳修《六一诗话》记载,陈从易偶得杜集旧本,文多脱误,至《送蔡都尉》诗云:  相似文献   

16.
“情悟”是指审美主体的情感对审美活动具有决定性重要意义,情感的意向性对领悟、体验、审美、判断活动有直接影响。晚唐著名诗论家司空图在他的《诗品》中提出了“清悟”的命题,这可以说是他诗论的核心,也是他的主要审美方式。司空图诗论美学的基础来自禅宗的顿悟哲学。历来关于《诗品》的争议聚讼,其焦点也在一个“悟”字。由于《诗品》乃以诗论诗之作,对“情悟”之说语焉不详,更由于司空图采用了“比物取象,目击道存”的方式,致使人们难见其庐山真面目而多将其忽略。因此,对司空图的“隋悟”理论作一些探索,就是十分必要的了。  相似文献   

17.
钟嵘《诗品》对汉至齐梁时代的一百多名诗人加以评论,并将他们分为上、中、下三品,这一大胆的创举,是针对当时“王公缙绅之士”论诗“随其嗜欲”、“准的无依”的不良风气,企图纠正文学批评界谈长讳短、优劣不辨的状况的产物。郭绍虞先生说“《诗品》和以前批评风气不同的地方就在显优劣,有品第”(《中国文学批评史》第60页)并给予肯定的评价:“所以能提高赏鉴的标准,同时也开创了新的历史的批评之方法。” (同上,第61页) 对于这一文学批评专著,后人讥其品评不当者甚多。清代王士祯著《诗话》,极论其品第之间,多所违失:  相似文献   

18.
欧阳修《六一诗话》说:“唐之晚年,诗人无复李杜豪放之格。”这个诗评不符合历史事实。可是,直到现在,它在我国文学史某些研究领域还有一定的影响。我们认为:唐末杰出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写的两首菊花诗,可说是晚唐诗坛的一声春雷,不但前人咪菊诗难于企及,就其“豪放之格”也是前人所少与伦比的。  相似文献   

19.
《诗品》的文体学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诗品》中丰富的文体概念范畴术语,"文体"范畴的内涵阐释是文体学的基本问题,《诗品》中"文体"一语的集中反复出现尤能见出其文体学价值。二是《诗品》中的辨体理念,包括辨体批评目的、方法和标准等,这与《文心雕龙》有很多相似之处。三是《诗品》的辨体批评思想对后世文论著作尤其是诗学著作诸如《沧浪诗话》和《诗源辨体》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正> 我国散文传统源远流长,但作为针对骈文偏弊而兴起的古文运动,则开始于李唐而完成于北宋。北宋古文运动的盟主是被称为宋代韩愈的欧阳修。但最后完成古文运动,并以宏富精湛的创作,显示了这一运动的最高实绩者,则是欧公门生苏轼。欧阳修不愧是热心奖掖后进而又极有眼力的文坛宗师。他初见苏文即预言此人,“他日文章必独步下。”(《诚斋诗话》)后来同儿子欧阳棐论文,谈到苏轼,又说:“三十年后,世上更不道著我也。”(《曲洧旧闻》)青出于蓝,后来居上,这曾为一切通人所深信的历史发展辩证法,果然体现于欧门弟子东坡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