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际交往时空是人与人之间交往活动所经历的时间和所占有的空间.随着人类语言、文字、印刷术与造纸术、无线电技术及信息网络技术等交往媒介的革命,人际交往时空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在信息化条件下,信息技术的诞生和发展、社会信息需求量激增为人际交往时空变革创造了条件,使人际交往展现出不断拓展的交往时空、多样化的交往方式及人际交往范围无限扩大的图景.同时,人际交往时空变革加速全球一体化的进程,有利于人的全面的发展.但是,其负面影响也显而易见:易导致个体的孤僻个性、形成反社会的亚群体、激发潜在的社会冲突.正视人际交往时空变革产生的正负面效应,有利于我们更加科学、合理、有效地利用人际交往时空资源.  相似文献   

2.
女性与人性的对话——谈严歌苓小说的女性叙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惠丽 《唐都学刊》2008,24(4):103-106
严歌苓是目前北美华文文坛最具实力、也是最具影响力的新移民文学作家.她的作品在历史与记忆的沉淀中审视人性的变迁,从女性与母性的角度揭示人性的魅力,从情感和欲望的两难层面彰显出人性的力量.她创作中的主角几乎都是处于极致环境中的弱女子,她们以强大而真实的生命力阐释严歌苓对女性的解读.在她的叙事中,"女性"的问题已经不是唯一的焦点,她将"女性"作为与"民族"、"文化"、"历史"等互有联系的部分被审视和书写.严歌苓试图找到一种能得到沟通的真正的爱,这是一种对更高更普范人性的探求,也许这只是一种乌托邦的理想,却体现了一个知识分子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还原了文学是"人学"的本质.  相似文献   

3.
王竹换 《社会工作》2008,(13):44-46
人际交往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当代大学生身心健康状况。因文化震撼带来的交往困难,当代大学生中部分同学易陷入人际交往的困惑,尤其是新生。小组工作在提高案主处理人际关系和人际交往技能,改变认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等方面,有很好的效果。因此笔者组织一个新生成长小组——Flying小组,试图用小组工作的方法干预并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人际交往氛围。  相似文献   

4.
浅析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心理困惑及消解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爱花 《唐都学刊》2008,24(4):126-128
进入大学之后,大学生们面临着新的环境、新的群体,重新整合各种关系,处理好与交往对象的关系便成为他们新的生活内容.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其今后事业发展与人生幸福的基石.但是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却出现了多种心理困惑,由此而增加了心理负担,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通过大量的调查和研究,揭示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的心理困惑以及形成原因和消解对策.对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和提高交往能力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中华传统文化是多源发生、多维发展,包含着众多思想成分相摩相荡的一种复合型文化。在这由多元文化所架构组成的博大精深的文化系统之中,儒道两家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不过,两家之间由于存在着不同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而一直以来相互攻击、相互刺激。儒家以善恶界说人性,道家则倡扬人性自然;儒家大力倡导德治为本,道家则极力鼓吹道法自然。然而在攻讦与对立的同时,由于两家都面临着源自于内部的理论困惑和来自于外部的挑战,使得两派的互补与融通便也成为了一种必须。可以说,正是儒道之间的矛盾冲突和并立融通,才推动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平稳、进步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乌托邦小说描绘出一幅幅美好社会的蓝图以表达"救世"的愿望,而反乌托邦小说描写的是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带来的黑暗梦魇.运用解构主义批评理论,对乌托邦和反乌托邦文学的代表作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和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两部作品进行对比研究,可以找出两部小说中三对二元对立概念:科学与宗教、科学发展与人类个性发展以及人性与非人性.通过对这三对二元对立概念的研究指出,赫胥黎的反乌托邦小说在功能上消解了这三对二元对立概念,其目的一是提醒人类重视科技与宗教的对立并意识到二者应该相互依存、相互渗透,二是提醒人类不要盲目追求科技进步,要注重人的个性发展,三是表达了对社会发展中人性缺失以及人类情感异化的隐忧.  相似文献   

7.
教育过程中人际交往结构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从理论上探讨了教育过程中人际交往结构:教师关系、师生关系和学生关系。分析了教育人际关系的三个基本特点──动态性、开放性、综合性;三种心理成份──认知成份、情感成份、行为成分。提出良好的教育人际关系的建立,是通过人际间的相互沟通来实现,是以提高和发展人的科学文化素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丰富的精神境界为根本特征和基本内容。理想的教育人际关系是形成、巩固和发挥集体教育功能的基本途径,且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教育过程中的人际交往结构的类型、性质、特点,直接影响着教育功能的发挥和性质特点的改变。  相似文献   

8.
人际信任是人际交往中人们对交往对象的一种预期及信念。由于人际交往的不确定性,人际信任关系的构成和发生机制决定了信任关系的风险性和脆弱性。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奥赛罗的悲剧是一个人际信任方面的极好案例,对它的解析有助于我们了解人类自我的局限性和人性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9.
工作与情感:情感劳动与情感管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工作与情感的紧密联结是现代社会分工的结果,也是市场由生产转向消费的结果.工作与情感的关系表现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工作外部的情感关系,即情感劳动;另一个就是工作内部的情感关系,即情感管理.前者满足的是顾客的情感需要.后者满足的是员工的情感需要.二者具有同等的价值和相关性,可以形成一种良性循环:提高了员工的情感满足程度和满足质量,他们在为顾客提供的情感劳动也会是保质保量的;顾客的情感满足感又会促使工作绩效增加,使员工形成工作的愉悦情感体验.通过情感劳动和情感管理以实现企业目标,促成了情感在公共领域的运用而不是一种个人的内在感受.一个企业如果能够很好地对外开展情感劳动,对内搞好情感管理,则将在市场上立足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10.
朱倩  卢璐 《日本研究》2011,(1):106-110
“人性恶”是世界文化母题之一,戈尔丁的寓言式经典巨著《蝇王》与芥川龙之介的短篇精品《罗生门》都不约而同揭露了“人性恶”。两位作家由于位于东西方,他们的个人经历,写作背景各不相同,对人性恶的理解也并不相同,但两人都是通过描写人性恶从不同方面来关注人性,关注现实,这是两位作家的写作目的与心声。本文侧重通过解析《蝇王》与《罗生门》的“人性恶”主题进而认识作品对人性,对人的生存状态,对社会环境的反思,从而认识它们的价值和深刻内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