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中国城乡收入差距比较突出,农村中的富余劳动力就业的压力逐年增大,同时由于城乡二元体制的存在,中国农村中的富余劳动力采取了农民工流动方式向城市流动,而农村居民和广大农民的素质与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尚有较大差距,因此,即使农民可以完全自由进城打工,其在就业竞争中也必然处于劣势,仍然无法改善其与城市居民在就业上的相对地位,因此,发展我国非正规就业,是缓解在农民工就业压力的主要渠道。本文研究了当前农民工城市非正规就业的必然选择和大力发展农民工非正规就业的可行性,并从制度分析的角度,探讨了发展农民工非正规就业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2.
贺宇 《学术研究》2008,(4):71-75
当前,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已经到达一个相时饱和的阶段,城市拉力出现疲软的症状,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逐步减弱.因此,传统的"推拉模型"难以对目前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做出有力的解释.相反,我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已经过渡到政府主导的阶段,由于体制的原因引发了不少利益冲突,即政府部门问、不同政府间、城市偏向政策带来的城乡居民间、劳动者个人(集体)与政府阃的利益冲突.这些利益博弈问题,增加了政府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工作难度,阻碍着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整体进程.由此我们得出其政策性对策:通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问的产业转移,一方面可以就地转移大量农村劳动力,另一方面也可避免由各方利益博彝带来的矛盾和问题.  相似文献   

3.
随着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的蓬勃发展,数字经济在促进劳动力非正规就业方面的作用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基于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CLDS)的实证研究发现:数字经济的发展显著提升了劳动力非正规就业的概率;数字经济对劳动力非正规就业的影响存在人力资本异质性,数字经济主要提升了能够熟练使用互联网、高学历以及拥有专业技能的劳动力非正规就业的概率;数字经济对劳动力非正规就业的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数字经济主要提升了城镇居民和东部地区劳动力非正规就业的概率;数字经济主要通过提高工作自主性和工作收入并降低了工作强度进而提升劳动力非正规就业的概率。研究结论明确了数字经济的就业效应,也为通过加快数字经济发展提升劳动力就业质量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4.
我国农业人口比例大,农村劳动力剩余多.通过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使其拥有一门相应的职业技能,就可以增强第一产业的就业吸纳能力,提高农村劳动力在第二产业的就业能力,扩大农村劳动力在第三产业的范围,从而摆脱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困境.  相似文献   

5.
俞贺楠 《兰州学刊》2014,(5):170-174
近年来,在我国经济转型的带动下,产业转型升级和梯度转移也正逐步发展,我国就业人口在不同产业就业的比例呈现出一定的变化趋势,加之经济下行、劳动力素质限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凸显。比如,经济下行导致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吸纳就业能力下降,产业转型升级与社会建设不同步导致就业问题仍然突出,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影响到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就业现状,农民工就业培训资金缺位影响其就业质量并加大不公等,这些问题应当得到重视并进行重点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6.
随着正规劳动力市场吸纳就业能力的日趋有限,曾一度被视为"现代的荒蛮"、"城市的污垢"并屡遭取缔和清退的马路劳动力市场却为个人资本处于弱势的庞大的就业大军提够了一个赖以生存的非正规就业空间.对于这一长期被忽视的劳动力市场,其劳工生存状态及内部运行现状成为亟需关注的问题.侧重主体实践的动态过程,在对C市马路劳动力市场调查中,作者看到的是马路劳工对城市边缘空间的生产与超越,在这里,为了求得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演绎着种种独特的生存策略.既有所谓的"江湖逻辑"成为劳工资本接续的路径依赖,又有"群体守望"和"游击战术"成为其在外在权力介入时展开博弈的手段,空间秩序深深地嵌入在不断再生产的互动关系中,马路劳工在非规范性中不断前行,演绎着艰难的生存史.  相似文献   

7.
随着经济触底反弹,我国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生产秩序基本恢复正常,就业市场比较稳定,寄生性小企业倒闭多,机器排挤工人的问题较之前更突显.在市场需求约束明显增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压力加大的背景下,中小企业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正面临着新的考验.但需求对就业的影响是先决性的,技术对就业的影响具有选择性,在市场需求约束下,企业选择不同的技术提升路径可产生不同的就业效应.后危机时期,细分技术激励政策,选择合适的技术提升路径;重视农村劳动力本地化就业;提高中小企业吸纳劳动力"体面就业"的能力均是切实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8.
充分就业是宏观经济发展所追求的四大主要目标之一.我国作为一个农业人口大国,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分析研究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和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现状,可以发现:我国人口流动的实践与托达罗模型的背景极为相似,即农村劳动力大量剩余并涌入城市,与城市失业现象并存.因此,在现阶段,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就业的潜力,扩大农村劳动力在农业和农村内部就业,是解决目前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9.
非正规就业的关键问题和政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正规就业作为劳动力市场的一种重要形式,从国际经验、历史发展、劳动力市场建设等方面来看,都有其客观必然性,对于解决当前及未来较长时期的就业问题具有积极意义.但是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发育和完善,非正规就业存在劳动关系不规范、技能培训缺乏,社会保障缺失、管理和服务滞后等一些列问题,制约了非正规就业的发展.解决非正规就业面临的关键问题,必须立足于"十二五"时期经济和就业形势.建立社会保护政策,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程度,完善管理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0.
"十一五"期间,浙江劳动力资源丰富,就业压力不仅具有短期的影响,而且很可能成为长期的制约因素.就业压力一是源于总量上存在的供过于求的现状;二是源于新增劳动力的供给,适龄劳动人口供给的增长;三是源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其从农业向非农产业、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规模和速度,呈进一步增长的态势;四是源于劳动力供求的结构性矛盾,高素质劳动力不足,低素质劳动力过剩;五是源于经济结构调整所带来的就业存量的动荡,以及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引起的"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因资本替代劳动而使制造业提供就业机会的能力趋于下降.本文用数量模型作为工具量化分析预测了"十一五"期间浙江就业发展趋势和需求,并提出了就业发展和解决就业压力的对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1.
程民生 《文史哲》2003,(6):81-86
我国古代北方地区长期以来是赋役并重,唐宋以来尤以劳役特别沉重为特色,而南方地区劳役相对较轻。这是历史形成的社会地域分工。北方役重的原因,主要是政治中心所在,各种社会活动和工程众多,又是防边备战的军事重心,国防、战争需要大量兵员民夫,加以黄河河患频繁,常年劳役着数以万计的沿岸人民。北方人民为社会历史发展提供了主要的社会劳动生产力,劳役地租转换的经济、财政价值同样十分重要,并体现了与政府之间的严重的人身依附关系。沉重的劳役严重影响了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成为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关键就是要使数量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以及不断增加的农村后备劳动力能够有序转移流动,顺利实现充分就业。在当前我国经济增速放缓、世界经济复苏乏力所导致的就业压力增大、城市就业出现用工结构性短缺、农村发展后继乏人的新形势下,各级政府需要从发展农村经济、加强对农村劳动力培训、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有效承接产业转移等方面,寻找切实可行的解决农村劳动力顺利实现转移就业问题的途径和办法。  相似文献   

13.
无工作劳动力在无工作期间的生活保障既包括来自家庭外部的社会保险及政府救济等,也包括来自家庭内部的储蓄及资产收入等.由于信息不对称及道德风险的存在,外部保障可能引发"福利依赖"效应而降低无工作劳动力的就业意愿,也可能通过补贴工作搜寻成本而提高其就业意愿;而内部保障则会对无工作劳动力产生直接的就业压力,进而提高其就业意愿,...  相似文献   

14.
蒋连华 《社会科学》2006,46(9):100-104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自发性转移和我国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政策引导下的人口流迁,城市房屋租赁买卖市场房源的分布格局和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就业方向以及这一群体在城市的社会归属需求,是形成城市流动少数民族聚落的客观前提、外在条件和内在机制,而亲缘、地缘和族缘为构建社会归属提供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只要我国的城乡差别、地区差距和民族差异存在,城市流动少数民族聚落也将长期存在。  相似文献   

15.
以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来考察人口流动问题,就是坚持用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来观察现实,是研究我国农民工回流问题的重要理论工具。人口学、经济学分别从人口迁移、劳动力配置的视角出发来研究人口流动问题,却都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农民工回流的诸多影响因素中户籍制度障碍、政府的政策效应、城镇和农村经济形势的变化、工资待遇和工作环境等是农民工回流的外部社会原因,年龄、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性别、健康状况、技能和家庭事件等是农民工回流的个体原因,农民工回流即是这两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在社会个体化的时代背景下,回流是农民工自主性的一种体现。虽然城乡户籍制度的二元区隔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农民工的回流,但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阶段以及农民工对现实的考量才是回流产生的根本原因。主动回流与被动回流给农村社区带来的影响是不同的,如何将这种农民工回流的能量转化为推动乡村发展的动力与智力,需要制度扶持和政策引导。  相似文献   

16.
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理论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但城乡二元结构一直是制约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瓶颈。鉴于此,中央提出了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时代命题。在此,对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战略提出的背景与过程、与"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相关的几个概念及其关系、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主要内容等问题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7.
一个社会所能容纳的就业总量 ,除了受全社会的产出水平决定外 ,还受其它一些因素的影响。其中 ,人口的流动、特别是从农村向城市的人口流动会对一个国家的就业人数产生很大的影响。分析西方的人口流动模型 ,是为了探讨运用这些理论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就业政策。  相似文献   

18.
城市化进程中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社会学解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学家认为 ,城市化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聚集的过程。按照西方发展经济学家的观点 ,城市化就是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过程。他们在研究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问题时得出一种解释 ,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主要是解决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问题。在这一方案下 ,现代化与城市化是同一过程。然而 ,当今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是一个不同文化、不同社会制度的急进化过程。因此 ,在城市化进程中 ,农业劳动力转移不仅仅是一个经济现象 ,有必要针对“理性选择”等问题对其进行社会学意义上的解释。  相似文献   

19.
农民工作为当今社会特殊的弱势群体,他们的社会保障机制还很不健全,这不仅表现在他们的社会保障程度低,而且还表现在实施效果不佳。为了更好地发挥农民工的作用,需要建立和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机制。首先,要为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扫清障碍,进行系列改革;其次,要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制。  相似文献   

20.
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重大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指在农村这一特定区域范围内所施行的社会保障和福利事业。长期以来 ,由于历史的原因 ,占我国人口 70 %的农村居民大多游离于社会保障之外 ,农村社会保障始终处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边缘。在农村建立社会保障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