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孙中山国家统一思想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霁 《甘肃社会科学》2002,1(2):103-105
孙中山的国家统一思想是他的精神遗产中的瑰宝。孙中山认为 ,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中华民族振兴的必要前提 ;国家统一最好采用和平方式 ;国家统一应是全面的统一 ,民族统一是基础 ;中国统一后的国家结构形式不能照搬美国的联邦制模式 ;国家统一的主要障碍是军阀和帝国主义 ;国家统一的潮流是阻挡不住的。研究孙中山的国家统一思想 ,继承和发扬孙中山的爱国革命精神 ,对于推进和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仍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孙中山地方自治思想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孙中山的地方自治思想是其创立的“三民主义”政治学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已有些论著有所述及,但不论是对这一思想的发展脉络和内容结构的阐发,或是对这一思想的意义评价,都还有许多未尽意处.现拟就此继续探讨,意在为孙中山思想研究的溪流贡献涓滴.  相似文献   

3.
文章首先探讨了孙中山民族思想构建与发展的三个阶段,并分析了每一阶段的特点及产生的原因和背景;其次探讨了关于孙中山民族思想中的一些发展与理论创新问题,认为,孙中山对"民族"的概念、"中华民族"一词的内涵与外延、"大同世界"的和谐思想都有一定的发展和创新;最后,考察和剖析了孙中山民族思想的历史作用及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4.
李文靖  邵雍 《北方论丛》2021,(6):132-139
孙中山是20世纪中国的伟人,其实业思想的产生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有关.甲午战争的失败,亡国亡种的危机,促使孙中山思考国家与民族的前途命运,喊出"振兴中华"的时代强音,提出发展实业的设想.《实业计划》是孙中山实业思想的集中体现,包含了面向世界全面开放的思想、敢闯新路的精神、从国情出发的务实态度、关心民众疾苦的为民情怀,对中国现代化经济建设有着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从某种程度上讲,"中国梦"重要思想是孙中山"振兴中华"理想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二次革命以后,孙中山对中国的政治发展进行了系统地思考.孙中山认为中国如欲政治现代化,必须首先实现国家统一,确保政治稳定,然后有序推进民主.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必须首先建立强大政党.在强大政党的领导下,逐步推进民主.孙中山的政治发展思想,不仅对中国的政治现代化产生了重大影响,也为第三世界国家的政治发展提供了一种理论选择.  相似文献   

6.
孙中山与中国近代国家观念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由专制到共和的历史大变动中,孙中山是创立中华民国的元勋。孙中山对国家学说的思考,展示了高度的政治智慧和理论上的开放性与创新精神;他提出的建设民族国家、国民国家和社会国家的宏伟构想,超越了前人和同辈,把中国近代国家观念与国家制度的发展,推进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孙中山的国家学说并非尽善尽美,但先行者的思想成果和实践经验,是一笔珍贵的历史遗产。  相似文献   

7.
论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的国家结构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联邦制的首倡者,但他对联邦主义并未一以贯之。在南京临时政府组建之前,他经历了由联邦制到单一制再到联邦制的思想变化。在南京临时政府组建过程中,孙中山改变立场,转而主张建立单一制国家结构。孙中山思想转变的原因是复杂的,这反映他对国情认识的深化,也反映出国家结构问题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8.
近代岭南文化与孙中山经济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一、孙中山经济思想建构的文化背景孙中山曾经说过:“兄弟底三民主义,是集合中外底学说,应世界底潮流所得的”.由此可见,孙中山的思想包括经济思想是博采中外、融汇古今的开放型思想体系,博大庞杂、融通创新成为其经济思想的显著特点.本文试图从近代岭南文化特征的角度,考察孙中山经济思想建构的文化基础,探讨孙中山经济思想的渊源与特点.孙中山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急剧变化、动荡不安的时代,亦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冲突与融汇的时代,因此,孙中山在建构他的经济思想时,不得不打下时代的烙印;孙中山的母体文化圈、他所受的教育与熏陶以及他赖以依存的文化环境,都是在近代岭南文化背景下完成的,因此,孙中山在构筑其经济思想时,便或多或少地刻下了岭南文化的痕迹.  相似文献   

9.
孙中山的忠德思想是其道德教育思想的主要方面,是对中国传统忠德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孙中山所认为的"忠"不是传统社会对国君一个人的忠,而是忠于国家、人民与事业。国民具备优良的道德才能创造良好国家。结合孙中山对忠德内涵的阐发,在当代时代,公民应该忠于国家,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怀;忠于事业,培养浓厚的敬业精神;忠诚待人,努力实现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0.
建立单一民族的国家是孙中山民族建国思想中始终不变的理念。但是,孙中山民族建国思想中的"民族"内涵经历了从汉族到中华民族的发展。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前,孙中山立足夺取国家政权的立场,宣传"排满"革命,以在本部十八行省建立汉族国家为目标;1912年后,站在维护国家统一的立场,孙中山先是主张以汉族为中心,同化国内各少数民族;后又提出在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实现民族融合,创建一个新的统一民族——"中华民族"。  相似文献   

11.
邵宇 《北方论丛》2010,(1):91-94
孙中山以党治国思想是在长期革命实践经验基础上,借鉴苏俄政党与国家关系模式而形成的。孙中山以党治国思想的内在逻辑是:以党建国是以党治国的前提;党在国上是以党治国的体制特征;主义治党是以党治国的思想保证;以党统军是以党治国的必要手段;领袖至上是以党治国领导保证;政党政治是以党治国的归宿。孙中山以党治国思想回应近代中国国家建设的双重困境,有力地推动了近代中国革命与国家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12.
<正> 张磊同志撰写的《孙中山思想研究》是一本独具特色,颇有创见的学术专著.该书由中华书局于一九八一年出版,全书十八万六千字.它简明扼要地叙述了伟大的革命先驱者孙中山为救国救民而奋斗的一生;着重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及其理论基础——哲学思想,作了比较深入、系统的论述.这些论述力求做到既不苛求,也不溢美,实事求是.全书分导言、民族主义思想、民权主义思想、民生主义思想、三民主义的理论——哲学基础等五章,还附录了孙中山主要活动年表.  相似文献   

13.
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民生主义中有一个重要的理论框架即是:鉴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已产生贫富分化等弊病,为避免社会革命发生,中国的革命必须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于一役;中国的社会革命可用和平手段实现.对孙中山这一思想,历来评述者认为是一种主观的社会主义,是超越社会发展阶段的空想,甚至是反动的.  相似文献   

14.
<正> 长期以来,学术界认为孙中山“节制资本”思想的产生是基于下述原因:十九世纪末以来,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达,阶级矛盾日益尖锐激化,贫富悬殊越来越大,从而带来了种种“文明的恶果”,造成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孙中山为了解决这些摆在面前的社会难题,便产生了“节制资本”的思想。这种观点无疑是正确的,但不够全面,因为它仅仅强调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对孙中山“节制资本”思想的影响,而忽视了孙中山这一思想产生的思想渊源,同时也没说清孙中山这一思想的形成过程,从而难以把握孙中山思想的发展脉络。我们知道,任何一种思想的产生,不仅受到当时社会背景的影响,而且有其一定的思想渊  相似文献   

15.
孙中山伦理思想特点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伦理思想是孙中山思想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近代伦理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孙中山的伦理思想有其鲜明的思想特点,即主张改造国家与改造心理同时并进;熔古今于一炉,汇中西于一体;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实践性。  相似文献   

16.
《红十字会救伤第一法》是孙中山一生中惟一的一部译著.本文从孙中山翻译此书的动机、译著的性质与内容、译著在中国红十字运动史上的地位、对孙中山人生追求及思想行为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考察,认为孙中山翻译《红十字会救伤第一法》是机缘,也是巧合,偶然之中又有一定的必然性;译著是救护培训的教材,翻译本书,第一次将红十字救护知识系统引进中国;作为“华文的第一部关于红十字会的书籍”,孙中山译著在中国翻译史上的地位是值得肯定的,同时对中国红十字运动也产生深远影响;翻译《红十字会救伤第一法》,可以说是孙中山对红十字博爱文化认知、认同不断深化的过程,同时也是孙中山博爱思想不断丰富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中国国际化发展"是贯穿孙中山一生的理想与信念。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际,孙中山即用英文撰写《实业计划》,正式提出这一主张。《实业计划》的英文书名为"Th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of China",译作"中国国际化发展"或"国际共同发展中国",可能更为合适。这部著作与其说是一部严谨、细密、科学并具有高度可行性的全国工业、交通规划,不如说是孙中山对于未来中国国际化发展的宏观设想。《实业计划》是近代以来最早、最完整、最系统提出运用西方先进国家的资金、技术和人力帮助中国进行大规模现代化建设,实现互利共赢的国际发展中国的战略。然而,这一理想在孙中山的有生之年并未能够实现,这是因为他在晚年面临着极其错综诡谲的国际国内形势。孙中山希望向英美寻求资金支持,以和平、渐进、开放的方式建设一个现代国家,却屡遭挫折。面对困境,他外争主权、内争政权,选择向苏联寻求军事援助,力争完成国家统一。孙中山逝世后,"国际共同发展中国"的思想长期未得到充分重视,国人对《实业计划》的解读亦常常忽略其国际化发展的理念。随着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的启动,这一思想的价值被重新发掘,并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精神资源与思想动力。  相似文献   

18.
"民生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中最具特色的部分,是孙中山自始至终都看得最为重要的思想".由于平均地权涉及了民主革命中至关重要的土地问题,因此三十五年来,孙中山平均地权思想的研究普遍受到重视,并且产生了许多不同的意见.现将建国以来有关孙中山平均地权思想研究中的一些主要观点,综述如下.一、平均地权思想的产生及来源过去根据孙中山《建国方略》中的回忆,多以为孙中山平均地权的思想产生在1869-1897年间.认为当时孙中山正在伦敦游历,亲眼目睹了西方资本主义不平等的社会状况,接触到西方的社会主义运  相似文献   

19.
<正>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化的伟大开拓者.他作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伟大旗手,为新诞生的共和国,为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描绘了一幅以发展铁路为中心、在大机器生产的基础上进行近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给中国人民留下了一份宝贵的遗产.认真地研究和探讨孙中山的实业建国思想,是当前史学工作者一项责无旁贷的任务.  相似文献   

20.
<正> 关于孙中山的早期政治思想,孙中山本人的说法,一些当时人的回忆和现存的文献史料三者之间,颇多不尽一致之处.为了作出尽可能合理的解释,史学界近年来仍在孜孜探索有关问题.本文拟从孙中山早期政治思想发展基本脉络的角度,对其中两个问题谈点浅识.第一个问题:孙中山1885年能否“始决倾覆清廷、创建民国之志”?按照孙中山自述,他于1885年便“始决倾覆清廷、创建民国之志”.如果这是指此时他象后来例如1905年组建中国同盟会时那样具有了明确的民族民主革命信念,或1895年筹划广州起义时那样确定了具体的反清革命目标,显然是不确切的.对此,论者多已叙及.但是,若将上引自述解释为由于战争败绩的严重刺激,作为个人的思想情绪和心理感受,孙中山对清廷产生了十分强烈的不满,以致决心日后要将其推翻,并由此希望中国能变为欧美一样的新型国家,则应该说是可信的.从孙中山前此生活经历中,我们可以找到他的反清革命志向逐渐积累,并通过重大事变的触发而毅然确立的至少两方面的根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