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沦陷时期北京文学八年》一书的政治评价——与张泉同志商榷王凤海张泉同志的《沦陷时期北京文学八年》,读之颇受启发,受益匪浅。此书论述的事实长达八年,而且时局极为艰难复杂,文艺团体、报章杂志变化不定,作家中不同流派,不同风格乃至不同观点的人由于时局变化...  相似文献   

2.
北京首次召开华北沦陷区文学专题学术研讨会——“华北沦陷区文学暨专著《沦陷时期北京文学八年》学术座谈会”综述舒敏4月6日,北京市文艺学会联合文化部《新文化史料》编辑部、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在北海公园召开了“华北沦陷区文学暨专著《沦陷时期北京文学...  相似文献   

3.
中国沦陷区文学史研究的新突破──《沦陷时期北京文学八年》简评李洪岩从理论上说,历史学家的研究对象是以往发生的全部历史事实。但实际上,史家的研究范围总是有限的。例如,历史上的文学现象,就多少偏高于当代史家的视野之外。故尔,在研究抗日战争的专业史家圈子里...  相似文献   

4.
北京沦陷期文学史料两题张泉(一)北京沦陷期通俗小说家耿小的在北京沦陷时期的通俗小说作家中,耿小的可谓最多产的一位了。他从1937年至1941年,光是单行本的初版书就有19种之多:1.《六君子》,1937年7月2.《风火家人》,1939年4月3.《烟雨...  相似文献   

5.
评《北京文学的地域文化魅力》舒敏张丽著《北京文学的地域文化魅力》(简称《文化魅力》)一书,是北京社科院文学所主持的“北京地域文学丛书”中的一本。该书以其鲜明独特的文化学视角引人注目。如果说在此之前,还有一些从文化的视角来观察文学、评论文学的文章散见在...  相似文献   

6.
<正> 由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承担的北京市社科规划项目“北京地域文学研究”课题近期完成了一批由8部研究专著组成的系列科研成果,它们从不同侧面对富有北京地域文化特色的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进行了深入探讨研究,做了填补科研空白的工作,是地域文学研究方面的可喜收获。这批研究成果大部分是对北京地区一个时期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做综合性研究的。其中《新时期北京文学与北京文化》一书对文化内涵丰富’的新时期北京文学的地域文化特征做了较全面、系统的探讨,是迄今为止从地域文化角度审视新时期北京文学  相似文献   

7.
东北沦陷时期文学已越来越受到广大研究者的重视,逐步向深层发展。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伴随着民族灾难,东北文学以异常扭曲和复杂的面貌呈现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流程中。日本帝国主义法西斯文化统治下的东北新文学虽沦入沉寂世界,但并未成为一片空白。沦陷初期,在日伪统治较薄弱的哈尔滨,形成了以中国共产党党员和爱国作家为主体的进步作者群。他们受俄苏文学和“五四”以来“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的影响,创作了多篇抗日救国和暴露现实的进步作品,为沦陷区文学树立了正视现实、暴露黑暗的榜样。但整个文坛并不够景气,一些小说对现实的描写多处于表面  相似文献   

8.
文学的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的功能秦喜清译德罗瓦:文学作品在您的研究工作中占据什么位置,什么地位?富科:在《疯狂史》和《词与物》中,我只是顺带提及它们。我就像那位流浪汉:“瞧,既然看到《拉库的侄儿》了,那就不得不说上几句。”但是,在实际的分析工作中我没有分配它们什么角色。我...  相似文献   

9.
北平沦陷时期话剧运动之一隅─—关于《四一剧社》若干剧运史料穆紫一九三八年初夏,已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制造“七·七”芦沟桥事变,北平沦陷一年之际,原在熊佛西教授组建的《北平剧团》成员舒润华、马进夫妇,结合当时滞留于北平具有民族意识的剧人认为:被蒋政府不...  相似文献   

10.
由于研究者的共同努力,东北沦陷时期的文学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基本上把东北沦陷14年的文坛状况、文学思潮的起伏消长、各个阶段的文学现象,以及曲折的发展历程,做了有益的探讨,使大家对东北沦陷期文学有所了解。本文只想就东北沦陷期的女性作家及其创作做一点肤浅的探讨,希望专家和同志们给予批评指正。一、女性作家的崛起。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妇女能成为作家而垂之  相似文献   

11.
坊间冷摊,淘得长春国民图书社1945年版小说集《樱》。这是东北沦陷时期出版的最后一部文学作品。作者朱媞。  相似文献   

12.
《史记》是司马迁创造的文化奇迹,是第一部纪传体中国古代通史,由于《史记》的问世和影响,史学才冲破传统经学体统,以独立的学科自立于中国古代学术之林。司马迁对前代文化经典的接受塑造了《史记》的文化品格,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所开创的叙事体例、语言表达范式、行文风格对后世叙事文学发挥了不可低估的示范性作用,作为文学经典进入世界文化的神圣殿堂。《〈史记〉文学经典的建构之路》一书系统深入地考察了自《史记》问世两千年来“以文学的名义”被接受、认知的文学经典建构之路,沿着这一研究路径,追溯、探索《史记》文学经典化的学术思想史,进而期待《史记》文学研究尤其是《史记》对叙事文学影响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法照与敦煌文学施萍婷大约是1988年,我因为要写《敦煌净土变研究》,读了一下日本冢本善隆博士的《中国净土教史研究》,对他引用的一段"写经题记"发生了兴趣。这段所谓的"写经题记"出自许国霖先生的《敦煌石室写经题记》中的北图藏秋字97号。由于冢本先生只说...  相似文献   

14.
都市文学:都市文化语境中的文学变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钱文亮 《求是学刊》2007,34(3):99-101
在对大自然漫长的适应、改造过程中,城市是人类脱离原始蒙昧状态、进入文明历史的最重要空间标志;而文学与城市的兴起几乎如影随形,文学伴随着文明进程的每一步,及时反映、表现着人类不断更新和丰富的经验、感受与情感,城市的发展反过来又会促进文学的变革。在世界各地区早期的文学中,都有关于城市的描述与想象。在中国,无论是先秦时期《尚书》对夏商周三代都城迁移和兴建情况的如实记载,《诗经·大雅》对周天子兴建丰、镐两城和东都洛邑过程的直接记述,还是汉代《两都赋》、《二京赋》、《三都赋》等以城市为题材的京都赋佳作的层见叠出,都…  相似文献   

15.
《关于沦陷区文学评价中的几个问题》(陈辽,《文艺报》2000.1.11,简称《问题》),仅据《中国沦陷区文学大系》的总序,便推导出该领域中的四个政治问题,并要“激浊扬清,立正去邪,把近十年来已被某些人颠倒了的沦陷区文学是非重新颠倒过来”。...  相似文献   

16.
《敦煌文学概论》终于完稿,将要出版了。主编颜廷亮同志送来书稿,要我为其写序。我答应了,因为,一则这部书是自有敦煌文学研究以来全面、系统、深入的论述敦煌文学的第一部专著,二则我同这部书的编写确有较多的关系。 1986年春天,我接到认识刚刚四年的颜廷亮同志的一封信。信中说他们决定编写《敦煌文学概论》,要我当他们的顾问。当时,我虽然觉得这是一件大工程,前人从未搞过,顾问未必能当好,却还是慨然应允了。因为,我觉得,编写这样一部书,既很有必要,又确有可能。那时候,敦煌文学研究作为敦煌学研究中开始最早的分支学  相似文献   

17.
《社科纵横》2016,(10):128-133
抗战沦陷时期,天津报纸文艺副刊登载了大量文学作品,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伪的高压钳制下,以《庸报》为代表的文艺副刊的文学批评、诗文作品以及长篇通俗小说等,既沿着五四以来的新文学道路继续前行,同时也呈现出一定的异变态势。就整体而言,天津沦陷时期的文艺副刊,在文学上依然是传承大于异变。日本的侵华,并未阻断中华文脉强有力的历史延续。  相似文献   

18.
明治维新后,日本在文学方面第一感兴趣的是英国文学,第二是俄国文学,其后是德国文学。1884年歌德的《列那狐》由翻译家井上勤翻译过来,书名曰《德国怪狐的审判》,童话作家严谷小波通晓德语,向日本介绍过德国童话。森鸥外留德归来,开始大量评介德国文学。霍夫曼、莱辛、克莱斯特等作家的作品被鸥外译进国门。森鸥外与“新声社”同仁出版的译诗集《于母影》收入的歌德诗歌,刺激了日本年轻诗人们的内心生活。1893年1月,《文学界》创刊,聚集了一些崇拜鸥外的青年作家,他们都受到歌德的影响。尤其是《少年维特之烦恼》对日本青年作家的影响巨大,…  相似文献   

19.
文学史观是文学史的核心内容,它决定文学史著述的著史态度和体系建构,决定对文学史目标的任务的阐述,决定对文学史发展原因、规律的探寻。本文以20世纪上半叶出现的《中国文学史》著述作为考察对象,根据中国文学史学科发展的实际,将建国前五十年的发展历程划分为四个时期,并依次对各个时期中中国文学史观的发展变迁进行描述,力图清晰地勾勒出这一流变过程的运行轨迹,探讨文学史家们在中国文学史观方面的优长和不足,着眼于21世纪文学史观的发展与建构,力求做出客观的总结和公正的评判  相似文献   

20.
艰苦探索的结晶──评介于雷著《日本文学翻译例话》山东大学日本研究中心金中我案头放着一本书。每当我在翻译中遇到疑难、百思不得其解时,便反复翻阅它,从中得到启发,汲取力量。它便是我的良师益友──著名翻译家、作家、诗人于雷先生所著的《日本文学翻译例话》。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