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阿Q形象的美学形态到底是什么?是悲剧,还是喜剧?恐怕不能轻易作出判定。根据鲁迅对悲剧和喜剧所下的定义,透视阿Q形象,我们分明看到阿Q身上既有可贵的东西也有可耻的东西,也即是明显存在着有价值和无价值这样两种东西。据此我们有理由说,阿Q具有悲喜剧交融的美学形态,阿Q是一个典型的悲喜剧的结合体。  相似文献   

2.
阿Q的悲剧具有喜剧性.其喜剧性因素蕴含在阿Q的爱情悲剧、革命悲剧和精神胜利法的悲剧之中.探讨阿Q悲剧的喜剧性对理解鲁迅的作品和思想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阿Q正传》是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第一个也是最有代表性的“反讽文本”。“阿Q”作为鲁迅独创的一个“小说化”的“反讽”文学符号,既是笑的对象,也是笑的主体,而且毫不犹豫地将讽喻笔触直接指向作者和读者自己;“阿Q文本”其基本的美学特征首先表现为———“清醒的疯狂”,并借以消解传统的价值与意义体系,由此为民族与文化“开出反省的道路”。  相似文献   

4.
文章认为:从鲁迅观照悲剧人生题材的艺术视角和小说的情节构成、艺术描写等艺术传达方式考察,作为艺术品的《阿Q正传》,体现出鲁迅喜剧性的审美方式.进而,文章结合鲁迅创作的理性精神——否定性地批判国民劣根性思想,与阿Q形象的喜剧性人生内涵——民族文化心理的病变内质,论证《阿Q正传》喜剧性审美方式的深层意蕴:以喜剧性审美方式,撕破了阿Q及阿Q式民族文化心理的荒诞性,送入历史的“坟墓”.鲁迅喜剧性审美方式,在艺术创作领域所完成的,是将老旧时代的思想“丑角”置于历史的“坟墓”的世纪性变革.  相似文献   

5.
黑暗的时代可能产生光彩的讽刺文学。中国现代讽刺小说到了三十年代,进入了它的繁盛期。这是现实主义不断深化,呈露出千姿百态,宛然汇成汹涌大潮的时期。这是讽刺多样化的发展时刻。继鲁迅之后,新进的不同风格的讽刺小说家们,老舍、张天翼、沙汀等纷纷登上文坛。“左联”青年作家和京派作家两大讽刺小说流派,成了闪耀在三十年代文艺上空的璀璨夺目的双子星座。在文学领域内,囿于各色政治的或艺术的偏见,可能再没有比讽刺更多地遭人嫉恨、歪曲或漠视了吧。讽刺是剑与火,它会伤人、灼人,自然不象赞美诗那般悦人耳目。讽刺又是笑的艺术,可是“我们一般地还不会笑,更不懂得‘喜剧性’是什么”,因为“理解喜剧性,这是美学教养的最高峰”。《阿Q正传》曾被某些人曲解为揭阴私、开玩笑的文字。《堂吉诃德》  相似文献   

6.
在鲁迅的小说里,《阿Q正传》是最杰出的一篇。这不仅是鲁迅在小说创作上没有给我们留下宏篇巨制,唯有这《阿Q正传》是比较长的了的缘故,主要是这篇小说的主题思想非常深刻。鲁迅塑造的阿Q形象,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阿Q的时代虽然早已过去了,但直到今天,阿Q形象的社会意义仍未消失。“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只要碰到那种拒绝批评和自我批评、而且用一些可耻笑的想法和说法来掩饰他的缺点和错误的人,不管他的想法和说法和那老阿Q是多么不同,我们仍然不能不叫他作阿Q。”本文试就‘阿Q’形象的社会意义略陈管见,以就教于同志们。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钱钟书对中外典籍的评述及其作品中抽绎出有关他创造幽默喜剧笑的论述,并从幽默的喜剧笑发生的个体性特征及其产主的根源、喜剧性笑理及创造喜剧笑的机制及技法等三方面考察了钱钟书创造的繁的喜剧奖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8.
福斯塔夫是英国文坛巨匠莎士比亚笔下(亨利四世)中的主要角色,唐成则是我国传统戏曲片(七品芝麻官)中的主人公。这两个人物都是大家所熟悉的艺术形象,在两个人物身上都有着令人喷饭的艺术效果,但这两个人物身上的喜剧性格所表现出来的美学特征却大相径庭,从而成为中外喜剧艺术中两个风格迎然的喜剧形象。喜剧是一门笑的艺术,但它不等于我们通常所说的“笑”。笑只是喜剧的一种独特形式和特殊效果。一出喜剧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它的喜剧性,而作品的喜剧性又总是集中体现在人物身上,并通过人物性格所规定的动作、冲突表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9.
喜剧的美学品质在于:喜剧与悲剧是异体同源的艺术体裁,它们的精神是人类生命的内省意识,喜剧的"笑"与悲剧的"泪"相反相成,互相融会,喜剧的笑隐含着伟大的悲剧精神。喜剧产生于社会的民主意识,这种意识是人类生命追求平等、自由和爱的精神,放弃这一点,就等于放弃了喜剧的灵魂。  相似文献   

10.
喜剧浅论     
喜剧是笑的艺术。在“四人帮”文化专制时期,这种笑的艺术倍受摧残,瀕于毁灭。那时的艺术创作真可谓哭笑不得:哭,则是“悲悲泣泣,人情感化”;笑,则是“嬉皮笑脸,丑化工农兵”。今天,喜剧这朵艺术之花又在百花园堅竞相开放,为无数欣赏者所喜爱。本文拟对喜剧的涵义,喜剧艺术的表现手法,喜剧的本质、规律,喜剧艺术的美育意义等方面作一番粗浅的探讨。一人们对喜剧的涵义,通常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狭义的喜剧指戏剧的一种类型,它与悲剧、正剧一起,被统称为戏剧艺术。广义的喜剧与悲剧(广义的)等一样,作为美的形态,属于传统的美学研究的领域,它包括社会生活中的一切喜剧性现象及其在艺术  相似文献   

11.
近代美学的悲剧、喜剧和悲喜剧范畴均不能全面概括《阿Q正传》美学形态的基本特征。本文通过概括地分析、比较《阿Q正传》与西方现代派艺术在美学上的异同,指出《阿Q正传》所表现的美,既不完全属于近代美学范畴,也不完全属于现代美学范畴,它是介于二者之间的一种中间形态。  相似文献   

12.
阿Q典型新探     
一何其芳同志在一九五六年《论阿Q》一文中说过:分析阿Q“这一个”典型的“困难和矛盾主要在这里:阿Q是一个农民,但阿Q精神却是一种消极的可耻的现象。”这个看法是有道理的。历来对阿Q典型的不同观点的讨论,正是围绕着怎样看待这一矛盾而展开的。一种观点把二者根本对立起来。认为作为农民阶级的阿Q,其精神就不应当如此消极和落后。按照这一“逻辑”,于是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阿Q不是一个农民,而从阿Q说过的“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这句话里,断言阿Q是从地主破落下来的,所以在精神上与一般农民不同。又一种认为,“阿Q这典  相似文献   

13.
<正> 喜剧作为美的基本范畴之一,它是现实肯定人类实践的一种特殊的轻快形式,即能够引起审美主体发笑的可笑性形式.因此,探讨喜剧性笑的根源,成了美学研究的热门话题,并由研究角度的不同而形成了相互联系又彼此各异的多种学说.(如:英国霍布斯的“鄙夷说”从情感出发,德国康德等人的“乖讹说”则从理智出发,英国斯宾塞的“精力过剩说”又是从生理学角度立论的.)它们从不同角度揭示出了笑的原因,但都又有一定的片面性,所以都未能普遍适用.正如英国萨利所言:“关于喜笑的各种学说个个都不能推行无碍,就因为在‘复杂原因’特别鲜明的领域中,它们偏要寻出一个唯一无二的原因来.”①喜剧性审美对象千姿百态,笑的情境有别,笑的种类多样,笑的原因自然不会一致.拙文意在变换一j  相似文献   

14.
如何理解《阿 Q 正传》当中阿 Q 的典型,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正如有些同志所说,阿 Q 是一个农民,但阿 Q 精神却是一种消极可耻的现象,这是理解阿 Q 的困难和矛盾.在这个困难和矛盾的问题面前,具有不同的世界观的人作出了种种不同的解释。有的人说,阿 Q是阶级的典型;有的人说是民族的典型、  相似文献   

15.
要讨论幽默艺术,首先得弄清楚什么是幽默。我们应把它与更高层次的美学概念“喜”区别开来,又与同一层次的其他美学概念“讽刺”、滑稽”等区别开来。幽默是喜剧中的一个范畴,是喜剧性的表现形式之一。它与讽刺、滑稽不同。在笑的领域里,对肯定性事物的缺陷付之同情的嘲笑为幽默,对否定性事物的无情的讥笑为讥刺,单纯而不含道德评价的逗笑为滑稽。老舍也说:“滑稽可以只是开玩笑,而幽默有更高的企图,凡是只为逗人哈哈一笑,没有更深的意义的,都可以算作滑稽,而幽默则须有思想性与艺术性。”[1].幽默是老舍语言的一贯风格,较…  相似文献   

16.
方海涛 《宿州学院学报》2005,20(6):47-48,74
知性与想象力的自由游戏是康德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康德正是立足于此区分了一般生理的笑和审美的笑,将“笑”上升到审美的高度,指出笑是一种由紧张的期待突然转化为虚无而来的激情,是主体对“幻相”的品味,亦是主体对于知性追求的失落而带动的肉体的松弛,并且指出了笑对人的存在的意义,因此康德的喜剧理论是严肃的、深刻的。这与他在晚期著作中抬高崇高排斥喜剧思想也是一脉相承的,其理论对当下喜剧创作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关于阿Q典型的问题,几十年以来已经有许多人写了文章,最近又有同志用系统的方法去分析,所取得的进展是无庸置疑的。但对阿Q典型的看法,至今仍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存在着几种不同的意见。对鲁迅研究有贡献的李桑牧同志,在五十年代是把阿Q当作农民看待,对阿Q的革命也是肯定的,曾说阿Q“对于革命充满着多么丰富的奇思遐想”,“显示被压迫农民的革命坚定性和彻底性”。“他企图把地主阶级的私有财产变成农民阶级的革命  相似文献   

18.
鲁迅认为:喜剧是把人生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鲁迅小说本着这种喜剧的原则进行小说创作,他的《阿Q正传》、《孔乙己》、《高老夫子》、《肥皂》、《离婚》等小说,都充满喜剧感。他用喜剧形式撕破中国旧传统给予人们的愚昧、麻木、无聊的种种人生态度,心理习惯,在笑声嘲弄旧世界,以唤醒人们的自我意识、人道情怀和科学观念。  相似文献   

19.
如果仅仅把阿Q看作是对中华民族劣根性的解剖,把《阿Q正传》的主题看作是对辛亥革命失败原因的揭示,那么,这只不过是从文化角度和社会角度来看待这部作品,在这种评价过程中,难免会或多或少地染上政治色彩。若从哲学角度和美学角度看,《阿Q正传》实际上是一部娱乐性极强的作品。小说是应《晨报副刊》之邀而创作的,最初发表在该报《星期附刊》的“开心话”版上,可见这部作品的创作初衷是供人们茶余饭后消遣之用。但由于作者思想的深刻性,使得这部小说又不是一部纯娱乐性的作品。在作品那充满幽默和讽刺的轻松笔调下,透露出浓重的现代意识,展现出现代人自身的“存在(being)”问题,揭示出世界的荒诞性。  相似文献   

20.
阿Q是鲁迅的著名小说《阿Q正传》里的一个主要人物。这篇小说以我国近代社会生活为背景,深刻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的社会现实和革命风貌。作品里的阿Q是一个落后雇农的典型形象。后来阿Q也曾有过反抗和革命的要求,可是由于投机钻进革命队伍中的假洋鬼子不准他革命,并联合赵太爷、举人老爷、把总等以莫须有的罪名把他逮捕、游街,终于阿Q又糊里糊涂被他们杀掉了。对于阿Q的“革命”,历来存有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