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谣言也找到了最好的发展平台,从互联网信息传播角度看,网络谣言很难杜绝作为一种畸形舆论,谣言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当谣言借用网络这一工具,比起口头传谣,危害更严重。这种是非不明、善恶不辨的恶意行为,不仅严重干扰了人们的网上活动,败坏了网络的信誉,也严重威胁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
社会转型的特定时期,需要特别关注网络谣言对政治文化的影响。社会结构性矛盾是网络谣言产生的罪魁祸首,虚实交换的互联网是网络谣言传播的巨大温床,流瀑效应的全民参与是网络谣言爆发的行动主体。互联网技术将谣言的影响面和影响力扩大到无以复加的程度。网络谣言混乱了政治思想、恶化了政治心理、破碎了政治价值观、攻击了政治意识形态,对转型期的政治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威胁。防范网络谣言对政治文化的威胁,首先,应加强社会治理能力,缓解民众的紧张焦虑心理;其次,应加强网络违法惩治能力,遏制网络谣言的产生;再次,应加强网络监控能力,威慑网络谣言的传播;最后,应加强网络惩治能力,营造合理适度的网络舆论空间。  相似文献   

3.
一、社会系统关系中的网络谣言 网络谣言是指以互联网为媒介在网络社会行动者间私下流传的、未经官方证实的事件.谣言以文字、图片、影音等多元方式被网民接受与传递,不仅提高了谣言的“可信”程度,也使自媒体与大众媒体进行着权力博弈.当虚拟公共空间与现实话语空间的信息博弈对社会系统的核心价值与运行功能提出严峻挑战,要求危机管理者在巨大时间压力与心理压力下,尽快做出正确的决策时,网络谣言事件即升级为网络谣言危机.  相似文献   

4.
黄小茹 《决策与信息》2011,(11):106-106
互联网改变了中国的政治,然而网络谣言也给政府的治理带来了新的挑战。网络谣言的传播特性以及指向都有章可循,四而政府应当从多个角度进行防控,主要可以通过建构谣言预警机制、政府自律以及加强网络知识教育来实现。  相似文献   

5.
正网络谣言的危害越来越大,必须下大力量治理。网络正在成为我国公民反应社情民意的重要媒介,但我们在享受网络给我们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形形色色的社会问题。网络舆论也逐渐呈现出无序、失范的趋势,网络谣言就是典型之一。但是,网络传播的快速、没有国界、隐名等特性,其危害更是与日俱增。因此,要下大力量治理,使之尽快规范化。网络谣言产生的原因1.网络谣言产生的客观原因很多人将万维网的"word wide web"解释成无性别、无身份、无年龄的"三无",不难看出,虚拟性和匿名性是  相似文献   

6.
陶鹏 《领导科学》2012,(20):59-60
随着我国互联网普及率的逐年增高,网络文化的受众群体日渐庞大,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参政意识和维权意识不断增强,这就构建起了一个新的公共领域。然而,网络文化也带来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尤其是近年来网络谣言愈演愈烈,使社会的整体公信力受到重创,也成为困扰网络文化健康发展的一大难题。网络谣言是指通过网络媒介传播的没有事实依据的信息。网络谣言与传统的谣言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但作为网络文化的负面产品,它有着自身独特的表现形式,具有潜伏性、破坏性、扩散性、变异性等特点,类似于计算机病毒的部分特征,可以将其称为网络环境中的"文化病毒"。  相似文献   

7.
胡诗妍 《领导科学》2012,(23):29-31
近一时期,各种骇人听闻、影响广泛的网络谣言一度愈演愈烈,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也引发了人们的深度思考:网络谣言为何层出不穷?社会管理部门该如何科学决策、高效治理这种社会乱象?从综合治理的角度来看,只有深入剖析网络谣言的产生、传播、受众、社会危害机理,才能更好地有针对性地进行科学决策,达到预防预控、综合治理的目的. 一、网络谣言及其社会危害解析 1.网络谣言及其现状 所谓网络谣言,是指通过网络媒介——电子邮件、在线聊天工具、社交网站、博客、微博等广泛传播的没有事实依据的话语,主要涉及突发事件、公共领域、组织机构、名人隐私等内容.由于网络传播迅捷、影响广泛,网络谣言从形成到高潮的生命周期大大缩短,往往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可以声势浩大地跨越地区、国界,加之网络的虚拟性和匿名性,致使近年来的网络谣言除具有谣言的一般特性,即臆造性、易传播性、非正式渠道传播性、攻击性、信息变异性、社会危害性以外,还呈现出广泛性、隐蔽性、知识性、炒作性、宣泄性等新特点.目前,网络谣言已经成为互联网信息领域必须正视的公害.  相似文献   

8.
以社交网络、微博等为代表的新媒体发展势头迅猛,为大学生求职开辟了一个全新的领域,与此伴随着网络谣言传播事件多发,网络谣言影响着大学生求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就业指导过程中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传播自律与社会监督并重,才能破除网络谣言对大学生利用新媒体求职的危害,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有说服力。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手机短信、即时通信工具和微博等新媒体的崛起,网络谣言传播呈激增之势。放眼世界,网络谣言危害已成为具有共性的社会问题。美国网络曾热传奥巴马并非美国公民无资格竞选总统;韩国著名女主播宋智善因不堪网络谣言而轻生自杀;墨西哥2005年网上谣传沿海城市帕亚尔塔港将发生大地震引发民众惊恐和大逃离。可见,泛滥的网络谣言传播,对上至国家社会安定  相似文献   

10.
网络谣言是由信息失真产生的不良信息,本文从微博社交网络谣言事件传播演化一般过程出发,研究谣言信息与辟谣信息的竞争传播过程,基于SIR模型进行改进,从系统动力学视角构建谣言信息和辟谣信息的竞争传播模型,并使用Anylogic软件实现模型仿真。实验表明,网民素养较高时,谣言信息的传播规模显著萎缩。节点接触环境中辟谣信息的接触权重较大时,能有效抑制谣言的传播。进而总结了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提出了提高网民素质、对网络节点的接触环境进行调控等网络空间不良信息治理建议。  相似文献   

11.
谣言,会产生极坏的社会影响力,严重的可能会导致攻关危机的爆发。在众多学科中,所关注的一个共性的课题,就是怎样才能有效的治理和防范网络谣言。本文以危机角度为切入点,重点探讨的是网络谣言的传播方式和结构,指出了如何治理网络谣言攻关治理的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正目前我国还没有关于网络谣言治理的统一法规,对网络谣言的立法规制分散在法律、法规和相关的政策当中,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一般立法,即《宪法》《民法通则》《侵权责任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普通法对公民自由权利的相关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适用于网络谣言治理;二是相关的特殊政策立法,主要以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为主,是针对新兴网络问题而专门制定的法规。一、我国网络谣言立法规制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法出多门,立法级别低  相似文献   

13.
金雳 《经理人》2008,(1):66-66
在企业内部,并不是所有的议论和交流都会以正常的途径出现在会议室中,是企业内部沟通出现了问题,还是员工的素质上有缺陷? 一般来说,私下议论包括谣言、舆论、劝言等三类,显然,任何企业CEO是绝对不会放弃对于谣言的强制力;舆论虽没有谣言那样消极,但是也是管理上的隐患;劝言则是对于企业战略、决策有意见,这种意见可以是正确的,也可能成为误导,因此对于私下议论——CEO需要重视,并加以区别和引导。  相似文献   

14.
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在社会信息传递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甚至成为一部分人获得信息的首选途径。但是由于网络存在着自身的缺陷,以及由于一些其他原因,使得网络谣言出现,而网络谣言区别于传统谣言有着自身的特点,使其能够对于社会秩序造成更大的破坏,面对目前治理不力的局面,我们需要找到更多方法来遏制网络谣言的传播。  相似文献   

15.
随着复杂网络在社会经济管理领域应用研究的发展,信息扩散或谣言传播及相应的传播控制也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定义了边赋权网络中的控制行为--弱化免疫,即通过降低免疫节点所关联的边的权值,同时保持免疫后网络节点间的连接畅通,可使整个网络保持一定效率下的正常运行的免疫策略;其次,建立基于病毒传播SI模型上的弱化免疫模型,给出加权网络中弱化免疫下的谣言密度演化规律. 最后研究加权网络中基于弱化免疫下的目标免疫策略,并分析弱化免疫网络同步性能, 对加权网络中谣言传播和免疫策略等相关参数进行数值模拟,表明理论模型的可行性以及免疫策略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6.
从"华南虎事件"、"瓮安事件"、"胡斌替身事件"到2011年的"抢盐风潮"乃至"7·23动车追尾事故",中间无不充斥着各式版本、不同目的的各种谣言。事实上,流言、谣言可被称为世界上最古老的信息传播方式之一,尤其是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谣言更借助网络新媒体获得了更高的传播速度和更大的传播半径。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这不仅是一个容易滋生谣言、传播谣言的时代,更是一个容易陷  相似文献   

17.
网络谣言,即通过微博、BBS、博客、电子邮件、手机等基于web3.0的网络平台,传播未经证实或无充分根据的信息活动及其内容,即“无根之言”。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谣言”这一概念更频繁地出现在各类群体性事件中,并且在群体事件中发挥着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对网络谣言的传播机制等进行研究,将有助于相关网络媒体完善信息传播规范,对职能部门工作的开展提供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8.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网络上各类与疫情相关的谣言呈几何级数增长,一些涉疫谣言新变体在数字技术的包装下,成为谣言治理工作的新难题与风险点,亟待相关主管部门逐步优化应对机制和治理策略。谣言发展的阶段大体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潜伏蔓延期、发展高峰期、长尾回落期。涉疫谣言新变体的表现形式为:捏造聊天记录传播疫情谣言、“小号+大号”接力传播疫情谣言、利用造假视频传播疫情谣言、借助“科学”外衣传播疫情谣言。运用数字技术治理涉疫谣言,须建立涉疫谣言数字预警体系,建设涉疫谣言数字监管体系,打造主流舆论数字传播体系,使谣言失去滋生的土壤和生存空间。  相似文献   

19.
宋石男 《领导文萃》2011,(Z1):92-95
谣言的历史太古老了。秦始皇在位期间始终为"亡秦者胡也"一类的谣言困扰,他缔造的帝国在其儿子手中葬送,导火线同样是一句谣言:"陈胜兴、吴广王"。古罗马的皇帝也被谣言折磨得很痛苦,以致不得不任命公共谣言监察,每天到人群中去,  相似文献   

20.
改革     
《领导文萃》2013,(22):131-131
中国首次为打击网谣定法律标准 根据内地关于控制网络谣言的首个司法解释,在网络上进行诽谤的帖子被转载超过500次或者被浏览超过5000次。其发布者可被判入狱三年。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发布文件.规定网络散布谣言和假信息构成犯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