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哈贝马斯所提出的独立于公共权力领域与私人领域之外的中间场域--"公共领域"能否在中国互联网迅速普及的趋势下逐步建立起来?由互联网催生的网民群体是不是"公众群体"?他们是否具备"公众精神"?网络舆论是否公平、公正?尽管标榜自由、民主、平等的互联网与传统媒体已不可同日而语,但网民群体依然无法与政治、经济强权势力相抗衡,难以形成独立人格、理性辩论的公众群体.因此,目前中国的网络舆论依然处于少数精英领导、多数民众趋同的状态,"公共领域"的建构还将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项政策工具,网络实名制在推行过程中引发了各方议论。这些议论背后,实质上是涉及多方的政治诉求,也隐藏着建构我国公共领域的风险。以网络实名制为切入点,梳理中国近年来实名制政策的变迁历程;以政府、公众和网络运营商三方为分析视角,探讨各自背后的利益诉求与风险。作为哈贝马斯语境下典型的“公共领域”,实名制无法将虚拟网络的公共性和批判性有效发挥,反而对其成长产生负面影响。基于对我国网络公共领域构建中的责任和困境的论证,总结网络实名制推进过程中的三种错误,即绝对自由主义,实名与匿名对立和推进过程中的一步到位;提出建构虚拟公共领域的两条路径和三个关键。  相似文献   

3.
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分野是现代生活的一个基本状态,健康发展的公共领域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它对我国的现代化进程、政治文明建设、公民文化形成意义重大。公共领域的研究已经成为学术界的一个重要热点,本文通过展现我国公共领域研究的一些基本成果,揭示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勾勒关于我国公共领域问题研究的图景。  相似文献   

4.
以大众传媒为载体的公共领域往往使公共讨论流于形式,而网络媒体作为公共领域的新机制,特别是Web2.0媒体为公共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更为理想的论辩环境。有关热点事件的微博讨论展示出网络讨论的公共性、开放性、批判性和理性色彩,这表明我国网络公共领域已初具形态。相对传统的传媒公共领域而言,这一公共领域在地域空间和议题范围上都有所扩展。尽管如此,这一公共领域仍然是局部性的,它对于我国政治民主化的推动作用仍然有限。  相似文献   

5.
公共领域作为一种对历史现象的抽象和概括,有其基本的学理内涵和价值模型。网络媒介自由、平等、互动、公开、共享的信息传播属性为公共领域的网络化实现提供了理想的平台。但目前的网络媒介由于受到政治力量和商业资本的入侵以及公众理性的缺失等限制,呈现出一种“非完全式公共领域”的现实形态。理想的公共领域建构需要政府的制度性保障、网络公共媒介的建立以及公众理性和批判精神的回归。  相似文献   

6.
2009年两会前夕,温家宝总理走进新华网直接问政于民.早在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就总书记通过人民网与网友在线交流,指出互联网是"事情、做决策,了解民情、汇聚民智的一个重要渠道,非常关注网友们提出的一些建议、意见".在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最高领导人此举无疑是开启了中国党内民主到人民民主的新时代.本文旨在通过对哈贝马斯经典理论"公共领域"与中国当前民主进程中网络所起作用的重新阐释,在网络社会既已崛起的语境中探讨网络该以何种方式构建和延伸.  相似文献   

7.
刘继荣 《学术论坛》2013,36(6):57-61
公共领域是公众基于维护公共利益动机而展开理性对话的公共舆论空间,理性批判和公共利益追求是其基本原则。西方债务危机引发的群众示威、游行、罢工和社会骚乱严重干扰了国家解决债务危机既定方案和应对措施的实施,扰乱了社会公共秩序,使得政府在削减财政支出与获取民意支持方面进退两难,暴露了其公共领域现实存在中的不足。当代中国公共领域的建构必须根据中国特殊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现实国情,在社会与国家良性互动的基础上,重视公共领域的理性化引导,凸显其公共性"本色",形成一个"强国家"与"强社会"的公民社会模式。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网络公共领域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迥异于西方国家的两面性特征,即一方面为广大网民提供了自由言说的平台,通过公共舆论监督政府等公共权力机关的运作;另一方面又在客观上为网络暴力等侵权行为及不实或过激言论的滋长提供了温床和土壤。以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为参照,我们可以勘定造成中国网络公共领域之两面性的根源:它的积极向面源于公众、高效沟通媒介与公共舆论的基本形成;而消极向面则源于理性反思、深度交流和批判性建言的相对缺乏。要处理好这种两面性,建构国家、社会和个人间良性互动的网络公共领域,应做到:进一步完善作为网络公共领域培育基础的经济政治生态环境;切实加强政府对公共舆论的引导和管理;不断提高公众素质,树立积极理性的政治参与意识和民主意识;建立健全政府和网民的长效沟通机制,彰显网络公共领域批判功能的建设性维度。  相似文献   

9.
网络技术与公共领域的衍生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京  陈旭玲 《江汉论坛》2003,1(11):46-48
网络的出现,使“公共领域”从广场扩展到了聊天室。相应地,我们每个人都将生活在两个世界之中———一个是物质世界,一个是数字化数据所构成的虚拟世界。在这两个迥异的生存空间,人们之间的行为交往也从交互主体性变成了交互活动性。网络活动的交互性、开放性、全球性、自由性和虚拟性等特征,一方面直接导致公共领域内面对面的交流机会缩小,公共领域的性质也在发生变化;另一方面,网络之被接纳到公共领域,拓展了公共领域研究的新视域。  相似文献   

10.
网络公共领域的新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公共领域不仅满足作为公共领域的一般要求,而且在主体、场域和对话机制三方面都具有"新"的特征。网络社群是新主体,网络空间是新场域,网络对话是新的民主机制。  相似文献   

11.
徐婷  王健 《理论界》2009,(6):37-39
公共领域作为一个介于私人领域与国家之间的公共交往场所,为公众自由发表言论、参与公共事务提供了一个民主化的平台.有效发挥公共领域的民主政治功能,关键是要抛弃自我中心的意识哲学范式,重新建立交往理性.19世纪以来,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模式已经逐渐瓦解,而20世纪后期出现的网络空间构成了一个全新的公共领域,是公共领域的又一次转型.在网络公共领域中构建主体性,使网络交往行为更加合理化,是现代社会值得人们关注的一个新课题.  相似文献   

12.
抽象的内在本质和价值只有通过外在结构和机制的表达,才能够得到清晰的呈现。在解读公共领域结构性要素及其运行机制的基础上,肯定了网络公共领域的兴起,并从生态学的视角对网络公共领域进行了解析。分析了网络公共领域中个体网民的行为失范、网络种群的极化倾向、网络群落的民意稀释以及网络环境与社会环境的不和谐因素等生态失衡现象,并从公共理性的培育、网络空间的把关、信息鸿沟的弥合、法律制度的供给及网络公共领域的现实回归等方面提出了网络公共领域生态治理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公共领域历经了混沌萌芽、昙花一现、挤压殆尽和喜忧交织的发展历程;呈现明晰化与再封建化并存、生活化与世俗化并存、私密化与公共化并存的现实表征。立足我国现实国情,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驱动国家与社会的亲和性分离;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实现党对国家与社会的正确领导;强化公共领域发展的政府主导功能,促进其现代生长;扩大社会组织的广泛参与,激活社会组织对其的建构力量等,是公共领域发展的中国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4.
法律移植是建设法治国家和社会的必要路径,既要考虑到法治的普适性也要考虑到中国的传统和地方性。传统中国强调国家对社会的高度统摄,但是这种理想化的治理模式在事实上面临着诸多困境。而相对中立的士绅阶层的生长对于国家的有效治理至关重要,一方面化解了高高在上的法律的冰冷,使之得以被民间接受,另一方面则将法律的实施效果反馈到上层,最终达到法治。正是由于这种惯性,现代中国的法治国理想依然取决于公共领域的发育和成熟。  相似文献   

15.
互联网的发展让人们看到公共性的曙光,但也潜藏着网络公共领域结构瓦解的线索:网络公共性与私人化的融合、网络政治参与成为娱乐消费的伴生物、网络公众从关注社会到回归个人、网络虚拟资本的运作与现实资本的移植等,这些特征都预示着网络公共领域面临结构转型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杜仕菊  曹娜 《晋阳学刊》2013,(2):120-124
伴随网络技术的发展、网民数量的激增及网络舆论空间的生成,中国网络公共领域开始兴起并逐步成长。目前,我国网络公共领域尚处于不成熟的发展阶段,与现实政治过程有较强的互动性。本文通过对其进行具体的理论考察,揭示这种新型民主实践的可能性与运行机制,并研究其发展的限制因素,说明其不仅对我国公民社会的有序、健康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为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寻求到了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公共领域理论是学术界分析公共舆论现象的常用工具。网络反腐中的公众意愿、诉求等,实质是公共舆论,因而网络反腐是公共领域的一种形式,并且是公权力合法性基础的重要源泉。从公共领域角度看,近些年来网络反腐取得了显著成效,有效制约和监督了公权力。但当前网络反腐还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加以规范。规范网络反腐参与者言行、重建网络反腐公共舆论领域、完善"上传"和"下达"机制以及推进预防与惩治腐败体制改革等,是推动网络反腐规范发展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8.
网络革命与中国公共领域的发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Internet的网络化模式打破了以往受制于社会阶级和地理区域的人际交往模式,而创造出了全新的人际交往空间和人际关系模式,对现实的公共领域具有解构作用,构建新的虚拟公共领域。中国公共领域在现实架构上并不发育成熟,通过Inter网际互动的新的沟通模式,摆脱传统的社会文化模式,摆脱传统的社会文化束缚和现实社会自治团体不够成熟,以及社会公共活动空间短缺等特点,促进了建立在公共领域之上的市民社会在一个新的基础上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时代背景下,网络公共表达已成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动力。web 3.0不断催生和集成新的技术,其发展趋向是通过更加人性化、便捷化的智能交互技术使互联网变得更加去中心化,最大程度地激活和保护个人用户的创造性价值。这对于优化网络公共表达提供了新机遇,也对规范网络公共表达提出了新挑战。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传播环境下,网络公共表达从传统媒体时代的“以媒介为中心”转向了“以人为中心”。在看到网络公共表达权利高度彰显的同时,也要体察其背后隐匿不见的反制性力量。从理想形态来看,网络公共表达应体现三大面向:形塑多元主体自主发声的“共—显空间”;构建公共责任导向的响应性沟通机制;凝聚最大公约数的底面价值共识。  相似文献   

20.
当前我国公共领域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敬海新 《学术论坛》2006,(12):60-63
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分野是现代生活的一个基本状态,健康发展的公共领域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它对我国的现代化进程、政治文明建设、公民文化形成意义重大。公共领域的研究已经成为学术界的一个重要热点,文章通过展现我国公共领域研究的一些基本成果,揭示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勾勒关于我国公共领域问题研究的图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