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4 毫秒
1.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居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积累了大量的储蓄存款、住房资产等家庭财富.本文利用2005年1447户上海居民生活调查数据,分析了家庭资产对居民消费的"财富效应".研究发现:在非耐用品消费方面,储蓄和住房资产都存在显著的财富效应,两类资产每增加1%将使非耐用品消费支出分别增长0.04%-0.05%和0.05%-0.06%,住房资产的财富效应略高于储蓄资产.在耐用品消费方面,储蓄资产没有显著的财富效应,但住房资产对推动耐用品消费具有显著而巨大的财富效应,住房资产价值每上升1%将使家庭拥有耐用品的概率增加20%左右.在当前"拉动内需促增长"的形势下,我们尤其需要注意稳定房地产市场,发挥住房资产在促进消费中的"财富效应".  相似文献   

2.
论我国农村市场的消费特点及企业营销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党的惠农政策的实行,农民的购买力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其巨大的市场潜力正在向有效市场转变。针对我国农村市场低价格偏好、高从众效应等消费特点,企业应分别在产品设计、渠道建设等方面提出相应的营销对策。  相似文献   

3.
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从住房偏好的内涵与结构出发设计问卷,对辽宁省1 199个城市家庭的住房偏好因素进行分层随机抽样调查。构建住房偏好结构方程模型,研究市民不同购房用途偏好对其住房属性偏好的影响以及住房属性偏好间的关系。研究显示:住房消费用途偏好对房屋自身情况偏好的作用最强,人文与自然环境次之;住房投资用途偏好对人文与自然环境偏好、物业偏好和地理位置偏好的作用程度不如住房消费用途偏好强烈。因此,建议通过准确定位楼盘的目标客户、重视物业和地理位置来开发满足市民住房偏好的住房。  相似文献   

4.
利用上海市静安区"80后"青年生育意愿调查资料,描述了大城市"80后"群体的生育意愿现状,并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从生育的目的、时间、数量、性别偏好四个维度分析了该群体人口社会经济特征对生育意愿的影响程度。研究发现,大城市"80后"青年群体之间在生育目的和生育时间方面并没有表现出统计学显著性差异,而在生育数量和生育性别偏好方面则存在显著性差异,受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是导致其生育意愿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辽宁省锦州市1065名80后的调查数据,运用多元Logistic回归方法对影响三线城市80后住房状况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受教育程度、工作单位性质、父母提供资助程度、家中是否有小孩、中国人特有的“房子情结”、平均月收入和购房是否有优惠政策是影响80后住房状况的主要因素.根据回归结果,提出政府应加强房地产调控力度、大力推进租赁市场的发展等;房地产开发商应充分考虑三线城市80后住房需求;80后应树立理想消费观念、调整心态、转换购房新理念等建议以提高三线城市80后的住房购买力.  相似文献   

6.
以"80后"为主的青年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也是一个庞大的消费群体。这一群体对我国当前的消费文化的形成和日常消费情况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一群体的消费特征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有两类:第一类是外部环境因素,第二类是内在因素。内在因素形成了消费者自身的普遍性特征或是个别性的消费特征。  相似文献   

7.
从制度嵌入性角度提出影响住房产权分化机制的三种约束形式:偏好约束、体制约束和市场约束。随着住房分配制度由再分配向市场化转型,住房自有产权偏好逐渐形成,体制约束不断降低,市场约束逐渐增强。本文提出住房产权分化的市场转型假设,认为中国城市住房产权分化机制将越来越体现城市居民市场能力的差异,而非再分配能力的差异。通过2009年在广州城区收集的广州市民生活与住房变迁资料对该假设进行了检验。  相似文献   

8.
    
文章利用2011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采用分组回归和逐步检验法对家庭房地产财富与家庭消费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实证结果表明:家庭房地产财富的增加会显著促进家庭消费,且对耐用品消费的影响程度要大于对非耐用品消费.房地产财富对家庭消费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具体表现为:财富效应在低收入家庭中最为显著,年轻户主家庭的房地产财富效应高于年老户主家庭,且东部地区家庭的财富效应高于西部.此外,本文深入研究了房地产财富影响家庭消费的机制,研究结果发现,房地产财富会通过影响家庭的风险态度来影响家庭消费;房地产财富越高的家庭,风险规避程度越低,家庭消费也越多.为此,文章认为,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并增加对年轻及低收入家庭的住房优惠将有利于促进房地产财富效应的发挥.  相似文献   

9.
增加国内消费是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关键所在。要摆脱国内消费增幅连年下降的现状,提高潜在购买力的实现程度,促使消费需求转化为现实的消费行为,应该贯彻多管齐下的对策:既要努力提高消费者的有效购买力和增强他们的消费意愿;又要积极引导生产者采取有效措施,发挥驾驭市场的主动性,实现供给创造需求的功能;还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营造安全与健康的消费环境,让大众的消费活动在一个正常的轨道上进行。  相似文献   

10.
住房市场化的进程推动了住房向居住和投资双重属性的转变,住房资产不平等成为中国特大城市中社会不平等的一个重要方面.利用特大城市居民生活状况调查数据,从累积优势和金融化效应两个层面分析住房资产不平等的形成原因,结果发现,具有代际和代内累积优势的城市居民可以在住房市场以及住房财富累积上获得较大的优势,而获得过金融信贷和拥有本地住房的城市居民的住房资产优势更为突出.文章提出,住房资产不平等是个人能力、家庭禀赋与金融化效应不平等的传递结果,同时在"住房金融化"的环境下,住房资产成为社会财富增值的分配机制,加剧了特大城市家庭财富分化以及社会不平等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住房是农民工进入城市、融入城市的安身立命之所,而建设保障性住房(简称“保障房”)是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关键举措之一.在此背景下,结合最新的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系统考察了保障房对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居留意愿的影响.研究表明:第一,居住在保障房的新生代农民工比例仍然偏低,意味着针对农民工的保障房建设依然任重道远.第二,相比于租房,保障房对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居留意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在加入其他解释变量后,结论保持一致.考虑到模型中潜在的选择性偏误,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法构建反事实框架加以纠正,并通过逆向概率加权法、逆向概率加权回归调整法、调整变量衡量方式等进行稳健性检验,结论依然成立.第三,保障房对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居留意愿的影响存在代际差异,相比于90后农民工,保障房对80后农民工的影响更明显.由此,提出要发挥保障房在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的作用,应当突出保障房建设的多样性与差异化、优先考虑就业居住超五年和80后农民工等方面实施更有利于新生代农民工的住房制度改革举措.  相似文献   

12.
成都市经济适用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发现成都市经济适用房经过八年的发展虽取得了不小的绩效,解决了十万多人的住房问题,但仍存在诸如审批疏漏、位置偏远、价格偏高等问题。本文通过运用房地产相关知识及成本加成法等数学方法对成都市经济适用房现状加以了分析,并从政策、发展模式等多方面提出了建议,使成都市经济适用房需通过改善开发和供给模式,严格审批制度等途径,来实现成都市经济适用房制度的完善与发展,最终能真正有助于解决中低收入者的住房问题。  相似文献   

13.
住房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具有消费和投资的双重属性。一方面,住房给居住者提供最基本的生活要素,满足消费效用;另一方面,住房又可以作为投资品,基于投资者风险偏好,带来短期的出租收入和长期的资产增值收益。这种消费和投资的二重性,在长期内为衍生关系,在短期内却有着内在矛盾。现有住房所有权制度将住房的二重性捆绑在一起,现存住房金融制度通过信贷杠杆更加重了这一矛盾。而这种特性和制度安排对房地产经济的波动起伏具有放大器的作用。为了隔离住房房地产泡沫,可以借助住房金融创新的设计思路,通过住房增值参与证券(HAPN)这种住房金融创新工具进行模拟分析和论证。结果表明,运用住房增值参与证券可以建立住房消费与炒房投机之间的防火墙,隔断房地产泡沫风险,促进住房市场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新型城镇化发展离不开保障房建设,保障房建设成败的关键在融资。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保障房建设融资经验对当前中国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分析、比较英、美、德、日、新加坡及中国香港六个国家和地区保障房建设及融资经验,归纳、总结出各自的特点,就投资、融资、政策、法律层面提出对新时期中国保障房建设融资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为解决城镇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我国政府推行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包括经济适用住房政策、廉租住房政策、棚户区改造政策和公共租赁住房政策等,实施的成效是明显的。但是,这些政策在实施中也存在保障对象界定模糊、配套政策不完善、动态调整机制未形成和政策执行走样等问题。应从完善金融和税收相关配套政策,健全申请、审批和退出制度,成立专门的住房保障管理机构和加大政策实施监督力度等方面,完善我国城镇低收入群体住房保障政策并确保政策全面实施到位。  相似文献   

16.
保障性住房的规划设计和建设管理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与文化历史的映射.通过比较分析国内外保障性住房规划与建设的现状及我国保障性住房规划与建设相对滞后的原因,阐释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出在借鉴国外优秀住房保障体系经验的基础上,以政府为主导,塑造地方特色为辅,制定出适合本国国情的保障性住房规划与建设机制.  相似文献   

17.
文章基于入户调查统计资料,对广州市户籍居民居住现状和需求趋势进行了分析研究。其中对现有住宅性质、面积等分析有助于住宅发展商对广州市户籍居民现有住宅状况进行了解;而对消费者对住宅需求的趋势分析,包括拟购住宅的动机、时间、区位、价格等,有助于房地产公司进行住宅投资区位选择,制定STP战略和营销组合策略,以满足顾客对住宅的各种消费需求。这些数据及分析也将有助于政府制定房地产政策,包括制定较合理的土地拍卖价格等。  相似文献   

18.
住房保障作为国家向中低收入者提供帮助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涉及复杂的权利归属和保障方式问题。作为住房保障制度之一,我国的经济适用房制度由于目标和定位模糊,现有规定亦囿于旧有理论难以突破,使得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得不到保障。因此,应当从理论上厘清经济适用房的权利归属和保障方式,明确其公私法上之属性,设计符合经济适用房的特殊规则,走公私法规则相结合的社会保障路径。通过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结合我国住房保障的实际,完善相关立法,构建多元、多层次、动态的住房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上海具有代表性的保障房建设基地的实地调研,分析目前上海市保障房的选址特征、居住区人口构成及其对区域人口发展影响。分析发现,上海市保障房选址主要集中在近郊区,对人口产生了较强的导入作用,有效缓解了中心城区人口压力,但也造成了人口在近郊区过度集聚,且住房郊区化快于产业郊区化,对区域内人口合理分布、公共资源配置和人口管理等方面带来不良影响。据此提出,应通过优化保障房的选址及合理的规划建设,完善服务体系等,实现人口与区域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