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1 毫秒
1.
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发展理论表明,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极化效应"的作用远大于"扩散效应".因此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目前我国区域发展差距将趋向扩大而不是缩小.只有在政府采取恰当和有利的政策手段之后,才能使区域差距趋于缩小.因而现阶段,要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政府的作用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定量和定性结合的方法,分析了近10年来宁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时间、空间和速度变化特征,划分了区域经济发展类型。通过综合分析可知,宁夏北部川区和南部山区的经济发展差异明显,且呈不断扩大趋势。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宁夏区域经济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宁夏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那小红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2(3):96-98
区域经济理论是一种新兴的经济理论,它通过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推动整个经济的腾飞,缩小地区间的发展差异,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文章以区域经济理论为指导,对青海经济的发展问题作了阐释,并提出了具体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通过分析安徽省统计年鉴,归纳出安徽省区域经济差异的特征;认为资源禀赋、地理空间位置、初期经济差异是其主要成因。据此,提出安徽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策略:一是坚持适度倾斜的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二是加强政府对经济发展的引导作用;三是差异化发展,实现区域的比较优势。 相似文献
5.
李峰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2(5)
政府干预型区域协调模式,是指中央政府通过宏观经济政策和调控手段,阻止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扩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区域作为一个复杂经济系统, 要保持其协调发展,已经不可能依靠某一两种机制或手段来维持其良性循环,必要的政府干预,可以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现社会经济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6.
基于共生理论的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共生理论分析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共生关系,构建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的互惠共生模型和发展协调的互惠共生模型,通过对模型均衡条件的稳定点进行解析,可以得出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共生发展的一些结论:1.物流产业和区域经济彼此促进的作用是明显的;2.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之间最大的不协调就是发展不同步,以致供需不对称;3.在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问题上,竞争与合作具有终端层面上的促进作用;4.在发展不协调的互惠共生模型中,合作的作用大于竞争的作用。由此提出了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开始出现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而与此同时,在东部地区又出现了严重的“民工荒”现象,这表明我国区域间的生产要素流动呈现出新的趋势,劳动力要素成本的比较优势在区域间发生动态转化.本文从劳动力流动和产业区际转移的角度着重分析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历程,在新一轮产业转移和我国区域格局发生变化的趋势下,解决“民工荒”问题就要协调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一是东部地区应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升级;二是中西部地区应发挥资源优势,改善投资环境;三是合理引导产业区际转移,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从经济实力、产业结构、固定资产投资三方面分析河北省区域经济差异现状,依据其地理区位优势和港口资源优势,从地区共同发展、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效应、增强港口发展对腹地经济的带动效应、优化产业结构等方面提出促进河北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新疆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改革开放以来新疆城市化的发展进程,从城市化与人均GDP、城市化与工业化、城市化与第三产业等3个方面对新疆城市化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状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新疆城市化与以人均GDP为标准衡量的经济发展水平基本保持一致;与工业化之间相关性不明显,而与非农产业就业结构之间存在着显著正相关;与第三产业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6):81-87
旅游产业与当地经济发展的相互促进制约作用可构成协调发展的系统。以江西省为样本,选取20个反映旅游产业与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对2014年江西11个设区市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间协调有序发展状况进行定量分析。研究可知:江西各设区市旅游产业和区域经济处于初级协调经济滞后型,其中南昌、九江、上饶协调性较好。国内旅游人次、A级景区数量、财政收入等指标是影响江西初级协调滞后的主要原因,为此应该巩固国内旅游市场、打造精品旅游景区、加大地区财政投入、做好公共服务体系尤其是智慧旅游系统建设,以促进江西旅游强省建设。 相似文献
11.
从斯密-杨格定理谈区域一体化和区域协调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红雨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6(2):33-37
分工与市场间的互为决定和依赖关系及其循环互动效应,是认识把握区域一体化问题的理论基石.区域一体化的本质特征是地区分工和专业化程度不断加深、产品和要素自由流动的空间不断拓展,也就是分工与市场间形成了反馈互动的正向效应.区域协调发展与区域一体化具有同向性.一切旨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行为、制度安排都应着眼于深化地区分工、整合国内市场,加快区域一体化进程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最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2.
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有关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从交通运输价值、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后效应、交通运输对区域经济的聚集效应和拓展效应三个方面 ,站在交通运输系统的角度 ,对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的关系进行研究 ,得出相应的结论 ,并给出定量化衡量的方法和模型。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河北省经济发展战略转变的必然性进行分析,指出实现河北省的经济发展,要以沿海经济隆起带为龙头,强化11个市的通力合作,促进相关地市的“一体化”,使生产要素突破行政区划的各种壁垒约束而自由流动,使资源在更大的区域内共享并优化配置,从而提升区域经济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在协调发展中建立互促互动和促进新型区域沿海经济发展的创新机制。 相似文献
14.
饮用水源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路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保护饮用水源地周边农村敏感而脆弱的水环境是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通过构建农村区域经济增长、水环境生态效益、水环境治理的经济效益为主的多目标优化模型,并以南平西芹水厂水源地周边3个典型村庄为例,探讨了饮用水源地周边农村水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主要路径,进而提出未来要加大农村水环境整治和监管力度、提高公众农村水环境治理的参与度及将农业面源污染纳入农村水环境治理范畴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循环经济是传统经济形式的创新。国内外学者针对脆弱的生态环境,提出经济发展与生态均衡相结合的研究思路。但是,循环经济从概念界定、规模效益和资源使用,直至管理机制都存在着局限性。这些局限性和循环经济面临的生态环境和生物系统的不稳定性有直接关系,也涉及到社会群体之间利益纠葛和准公共产品外部性缺乏控制等问题。打破地域限制,建立资源为核心的循环经济规模体系,加强监督是区域循环经济协同发展之根本。 相似文献
16.
论中国实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的现实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凯歌行进”时期 ,必须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大力践行科学发展观 ,充分认识和发挥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的现实功能 ,推动自然资源的优化配置 ,促进全国经济的合理布局 ,引领战略目标的全面实现 ,进一步加强和增进民族团结 ,以一步一步地达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理想境界 ,在世界经济发展中逐步开创出“风景这边独好”的繁荣局面 相似文献
17.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状态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怎样从定量的角度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做出科学的评价和衡量,目前还没有一种公认的或被广泛接受的方法。通过研究,从可操作性角度提出和确定了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状态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湖南省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了评价,同时也确定了可持续发展的理想状态及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18.
集群经济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新选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崔海潮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7(5):62-64,68
产业集群是介于企业组织和市场之间的一种经济组织形式。由于集群内产业关联度高,因而集群经济既具有分工协作优势又能充分发挥规模经济的优势。集群经济紧密结合区域资源优势,具有显著的特色,因而也具有相对的竞争优势,理应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首选模式。 相似文献
19.
唐南奇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1(2):18-21
分析了形成主体功能区的必要性和内涵,认为形成主体功能区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性调整,是区域国土资源主体功能互补与开发秩序重组、优化国土开发格局的有力举措。提出了形成主体功能区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以发展县域经济为主线,论证工业在发展县域经济中的地位,发达地区突出特色,发展县域工业产业选择和做强做大的轨迹,以民营经济为主体,创新工业经济体制和企业经营机制的途径,发挥政府在推进县域工业化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