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意大利基督教会的世俗化趋向读解《十日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大利文艺复兴作家薄迦丘创作的小说《十日谈》 ,真实地再现了 1 4世纪中期基督教会世俗化的种种画面 ,鞭挞了基督教提倡的禁欲主义 ,禁欲主义不仅对世俗社会难以奏效 ,就是对于以侍奉神明为职的教会世界同样不禁而欲。  相似文献   

2.
邂逅风流:唐代小说《游仙窟》的世俗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唐代历史背景与文化传播的角度,重新审读唐代小说《游仙窟》,通过对小说主人公与十娘间以诗歌酬唱为手段互相试探、暗示、追逐过程的论述,反映出小说作者对男女两性之间建立在平等关系上的恋爱理想的向往和对儒家礼法的蔑视,得出小说《游仙窟》具有以表现青春、爱情和娱乐为中心的世俗化特征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沙僧形象在《西游记》中有着特殊的意义。他一方面作为很好的陪衬角色,另一方面体现出作者的折中倾向。沙僧形象的演变反映出《西游记》人物世俗化的演变,其世情内容使《西游记》的主题风格呈现出多样化特色。  相似文献   

4.
宗教祭祀活动受世俗的影响,逐渐解脱了肃穆的外套,向节日、游乐甚至向市场贸易方向演化,这是历史的必然过程。《诗经》中的很多情诗向我们展示了这一过程:宗教祭祀活动向宗教节日的转化,宗教节日向青年男女游乐集会的过渡。随着社会的发展,宗教活动将更多地融入世俗的内容。  相似文献   

5.
本文大致梳理了自古希腊到牛顿有限空间理论与无限空间理论的论辩历史,指出牛顿的无限空间学说取代亚里士多德的有限空间学说并不是自然科学的观察实验方法战胜抽象理论的结果,而是因为在基督教思想世俗化运动的过程中,人类理智逐渐抛弃了古代和中世纪的谦卑态度,日益取消了人类理智与上帝理智之间的差别与界限,最终相信人类可以像上帝一样把握一个无限的空间.  相似文献   

6.
汪曾祺在他的小说<受戒>中,以人性、人情美好的复归为底蕴,以中国人文主义"享受生活"为目的,展示了佛教世俗化的特殊含义,阐释了作家"人文精神"审美观的背后体现的佛教世俗化精神.  相似文献   

7.
从性爱描写看《西游记》的世俗化倾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受日益发展的市民文化的影响,《西游记》的性爱故事在创造浪女形象、消解女性节烈观、描写性骚扰与性幻想等方面表现了鲜明的世俗化倾向,具有不可忽视的反传统的积极价值。  相似文献   

8.
北宋文言小说集《青琐高议》所收146篇作品中有16篇是帝王题材的故事。与前代同类作品相比,这些故事的叙事重心由政治劝诫转向了娱乐媚俗,创作方法由纠缠于正史跃进到恣意虚构,语言风格由含蓄蕴藉变为朴野直露。造成宋代帝王故事世俗化转变的原因是:五代以降帝王权威的严重下降、创作主体社会地位与接受主体审美旨趣的变迁、话本小说审美趣味对传奇小说的渗透。  相似文献   

9.
《艰难时世》的基督教视角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对狄更斯的<艰难时世>的评价主要分为两派,一是揭露了资本主义的丑陋和罪恶,二是对人性和人道主义的宣扬,作家本身的作品态度一直没有得到真正的重视.其实,这是一部充满了救赎和圣经教训的作品,情节和人物都有圣经的影子,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世俗化的宗教思想.  相似文献   

10.
图像中主体之间的"观看"及其伦理是视觉文化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此特质在俄国宗教画中尤为突出,并于十九世纪经历了世俗化进程下的双重变革。第一重变革属于作品内部,十九世纪俄国宗教画打破东正教圣像传统,消解了圣像面容向观看者发出的"不可见的"目光,使图像成为了被观看者把捉的文本,画中的宗教事件从神圣时空落入世俗时空;另外,图像中主体目光中心的转移使其宗教叙事从上帝恩典转向了"无求于外"的"因信称义",俄国宗教画自此进入世俗化进程。第一重变革直接影响了属于作品外部的第二重变革,俄国宗教画对人类自身力量的确信与同时代社会思想产生了密切联系,基督教叙事隐喻的是十九世纪俄国知识分子的思想实践。由此,十九世纪俄国宗教画在世俗化进程中的"观看伦理"和俄国社会思想产生了共鸣,并为十九世纪俄国遗留的一些难题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11.
唐诗中凤凰意象的世俗化和唯美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商周龙凤的整体形象是威严和神异,与龙的这一形象不断得到强化相反,凤凰的神异和威严却慢慢消失,从祥瑞、凤喻人和唐人生活中的凤凰三个方面复原唐诗中的凤凰形象,可以看出唐诗中凤凰意象的世俗化和唯美化.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数千年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古代社会,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儒学发展显得式微脆弱,由此引发不少士人为儒学的发展而宣传呐喊。南北朝后期出身于以儒文化传家的颜之推就是这样一个文人,他不但继承家业、精习儒学,在生活中以儒家思想为准则,还在人生后期结合自身体会和感悟撰成《颜氏家训》,在训教子孙"务先王之道,绍家世之业"的同时也将其作为坚守、宣扬儒学的工具。这主要表现在《颜氏家训》中颜之推不仅从立身上修身齐家、做人上遵礼重孝、仕宦上忠君尽职、处事上仁义为怀、处世上中庸为本五个方面宣扬了儒家思想,还在这五个方面将儒家思想上升到形而上的理论世俗化,从而使儒家思想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  相似文献   

13.
血社火作为陕西乃至全国民间社火中独特的一例,以阴森恐怖、鲜血淋漓的反常态形式呈现出来。根据弗雷泽的人类学观点,其理论根源正在于丰饶仪式中渎神的母题思想和交感巫术中世界象征化的方法。本文分别从渎神和象征的角度对血社火的文化内涵进行了揭示,并进一步探讨了其恐惧和狂欢的心理根源。  相似文献   

14.
冯内古特的代表作之一《猫的摇篮》是部现代启示录式的小说。作者通过揭示科技的毁灭性力量、人性的扭曲和宗教的欺骗性积极探讨了人类生存的意义,预言了不道德的科学必将带来人类的自我毁灭和世界的灾难性未来,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  相似文献   

15.
[提要]《卡其帕鲁》是在西藏流传甚广的一部九言格律体诗歌,是藏传佛教伦理世俗化的典型代表。全文以11章篇幅从做人、治国、持家三个方面说明处世之道,其出发点是藏传佛教的无常观和业力因果观,其实践路径则是在不同的角色中克制自我的私欲,清醒地觉察和遵循因果发展的规律,善巧地完成不同社会角色的责任。藏传佛教的轮回观、因果观、业力观、善恶观、身心观、修行观等在《卡其帕鲁》中有不同的变形和表现,体现出了藏传佛教思想由简朴到精致、由世俗到胜义、由文化到践行的层级。  相似文献   

16.
二战以后,英国宗教一方面出现"宗教信仰危机",教派林立、教徒虔诚度下降、参加宗教活动人数减少;另一方面,各教派世俗活动十分活跃,广泛参与现世的社会活动."宗教信仰危机"与"宗教世俗活动高涨"都是战后英国宗教世俗化的表现.  相似文献   

17.
世俗化的根本含义是价值取向由彼岸向现世的转移,它贯穿于基督教发展流变的整个过程。在此过程中,世俗化的自我限制特征也在不断发挥作用。宗教改革前,教会自身的世俗化以及市民生活的世俗化正是宗教改革或者说宗教复兴的直接动因。  相似文献   

18.
自古以来,道德及道德教育就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追求。然而,在当前,我国的道德及道德教育却很薄弱,这一现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重视。探寻并解析道德及道德教育的症结所在,不应停留在浅表性的外在因素的层面,而应透过表层的外在因素去探寻隐藏在深层的、历史性的内在原因,只有这样,才能消解当前道德及道德教育中存在的症结。这种深层的、历史性的内在因素主要有:对待传统文化曾经的非理性的错误的态度导致道德的盲区和消极因素极度膨胀;政治运动对做人本分的消解;几十年来理性的缺失导致愚昧的滋长;改革开放关注了经济的发展,忽视了人们的道德和人格的同步提升。世俗化进程是20世纪下半期我国社会生活的主要内容,其中,认知的偏颇与失误使道德及道德教育出现了严重的滑坡:将贵族精神与平民世界相对立,将知识和知识分子与劳苦大众相对立。  相似文献   

19.
虎座立鸟架鼓是楚国工匠依据当时的工艺技巧、审美意识而创作的一种击打乐器,是礼乐制度从规范化到世俗化演化过程中的产物。以虎座立鸟架鼓为观照对象,可窥探先秦时期礼乐制度的规范化、多元化、世俗化的演变历程。虎座立鸟架鼓从庄重到新奇的器型演变,从“夏黑殷白”到“尚朱尚赤”的色彩演变,从“娱神”到“娱人”的功能演变,证明了先秦时期礼乐制度的世俗化转向。东周时期音乐文化由“朝”向“野”、由“神”向“人”演变的进程,促进了不同阶层乐享方式的交融,也促进了乐器类型的多元发展与创新。  相似文献   

20.
世俗化文化时代的到来以及由此而造成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和社会审美风尚的变异 ,使近年来的女性文学创作发生了诸多变化。女性写作已经被有意无意地纳入了一个商业运作的轨道 ,文学作品的消费性特征日益明显 ,它们以满足公众的娱乐化审美需求为目的 ,丧失了理想信念的光芒和人们对生命终极价值的探索和渴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