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主体性原则是以人的内在尺度为核心去认识、改造客体,使其满足自身需要的原则;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客体原则是以物的外在尺度为基础去认识、改造客体,使客体主体化的原则。主体性和客体性原则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是对立统一的,其对立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实践既是主客体产生对立的根源,又是实现主客体统一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对教育评价含义的比较和教育评价实践的思考,认为教育评价的本质是判断教育价值.而判断教育价值是评价者在客观认识教育价值关系中的主体需要和客体属性的基础上,以主体的需要为尺度,去衡量客体的属性能否满足或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主体需要的过程,它是事实认识和价值认识的统一,并以此作为建构教育评价学科体系的逻辑起点,从而指明了教育评价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
按照黑格尔的说法,笛卡尔是"新世界"哲学的真正奠基人,因为是他把"真理"问题置入主体思维的"内在性"之中。然而,我们认为,这一"置入"实际地确立了"我思"(主体)设定"对象"(客体)的主体性哲学原则,从而决定性地开启了近代知识论哲学路向。正是这一哲学路向的开启,感性——这一彰显人的鲜活的生存情态或人在存在论上的处境被深深地锁闭起来。  相似文献   

4.
黑格尔的国家学说伊始于抽象法,经过道德延展到伦理,再从伦理的家庭经市民社会发展到国家,这实质是主体性的生成历程。抽象法中的主体性作为占有外在物的人格而存在,道德的主体性是主观片面的自我决定,伦理的主体性是客观性与普遍性的统一,国家乃是主体性原则的最高阶段,黑格尔对此前诸阶段进行了辩证扬弃,认为只有在国家这个实体中才能真正实现人之所以为人的主体性原则。  相似文献   

5.
主体性原则,就是作为人的主体和作为物的客体以作为人的主体为中心、作为个体的主体和作为整体的主体以个体为本位、人作为目的和作为手段以作为目的为归宿.人作为主体在不断创造客体的同时也不断创造自身,不断提高自己的主体性.人的创造性和如我性相互创造,主体性和客体性相互创造.以及两种相互创造的互为中介,使主体和客体不断发展,人的主体性不断提高,人类社会不断进步.  相似文献   

6.
主体性问题,是现当代中国哲学讨论的一个热点,为推动这一讨论的深人发展,揭示这一讨论的内涵及其历史意义,学术界很有必要加强对主体性问题的历史研究。本文主要论述一下中国古近代哲学史中的主体性思想的历史演变,不足之处,请专家指正。人的思想意识发展史首先是人脱离动物的历史,是由无自我意识到有自我意识、由无主体性到具有主体性的历史。人之不同于动物,从某一个角度来说,在于动物不能区分主体与客体,在动物那里主体与客体浑然一体,无主体性可言。只有把主体与客体分离开来,对立起来.才谈得上主体,而这一切只有人才能做…  相似文献   

7.
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 ,注重了发挥教育主体的主体性 ,却忽视了发挥教育客体的主体性 ,很难取得真正理想的教育效果。文章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主客体矛盾的双向互动 ,阐述了教育主体对教育客体主体性有效发挥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论个体主体性生成的内在机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们认为,主体性是主体在同客体的交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功能特性。而主体的功能是由主体的要素和结构决定的。因此,个体主体性的生成就有赖于个体主体要素的获得、结构的形成和建立,即有赖于主体的建构,而这一切又都取决于下列机制。  相似文献   

9.
“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确定老子哲学的性质,取决于对“道”的理解。学术界有一种观点认为,老子之“道”是一种类似黑格尔哲学的超时空的、派生和主宰万物的绝对精神本体。本文认为,这种观点值得商榷。因为这种观点脱离了老子思想的本来面目和本有含义,而把从黑格尔而来的概念硬加在老子思想身上,本文通过对老子“道”的论述分析及其与黑格尔“绝对精神”对比研究,认为老子的“道”是一个表示物质性实体及其规律性的哲学范畴,它与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概念有本质上的不同,因此,老子哲学是朴素唯物主义的.而且具有丰富的辩证法因素。  相似文献   

10.
价值有三个本质特征,即:主体性、主体的设定性、量度的比较性。所谓主体性.即价值总是相对于主体而言的,没有主体与之相对应则无所谓价值,价值的特点同价值主体的特点相联系。主体的设定性是说,价值主体是被实践认识主体设定的,而不是自我的,量度的比较性则是说,价值不仅是单个客体与价值主体的关系问题,而是围绕同一个价值主体的不同价值客体相互比较的问题。 价值的主体性决定了人的价值是指人作为价值客体,对于作为其价值主体的人的需要满足于否而具有的“价值”,而不是指“人”自身的存在和尺度,不是指人的本性、特质、特性和潜能。人是现实的具体的活生生的,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离开社会关系,把人从现实社会关系中剥离出来,价值也就随之消失了。价值的主体性决定了人必须以客体的身份在价值舞台上出场,人不仅是目的也是手段,人如果不能成为他人需要和依赖的对象,则是一个没有价值和意义的人。 价值主体的设定性,决定人的价值具有相对性和多元性。因为同一个人相对于不同的人的需要而  相似文献   

11.
《老子》的"有""无"关系可以分为形而上层面之道的"有""无"关系、形而下的器物层面的"有""无"关系、作为人世间及天下治理层面的"有""无"关系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是相互贯通的。《老子》的"道"与龙树的"空"虽有很大差异,如《老子》的"有"与龙树的"有"、《老子》的"无"与龙树的"无"的含义差异巨大;但两者也有诸多可融通之处,如《老子》的"道"是"有""无"的统一体,龙树的"空"体现色空不二的关系,等等。  相似文献   

12.
“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道德经》赋予“道”以丰富的内涵及显著的地位。作为一种最高的道德理想以及所有道德的总和,“道”的理解和翻译多种多样。通过总结和分析数种翻译方法的利弊得失,本文认为,为了忠实全面地传达老子的哲学思想,“道”最好是不译即用音译。  相似文献   

13.
王夫之衍《老》,一是为了拨正历来解《老》中的错误,还《老子》以本来面目;同时批评历史上因不善用《老子》而导致的祸乱。二是为了曝显《老子》之失,将它引导到儒家的正确方向上来。三是为了指出《老子》的优长之处,以与儒家大正中和之道会通。他的诠释和发挥着重于三个方面:以道为中心的本体论,以气为中心的宇宙论,以守一主静为中心的修身治国论。通过对《老子》之旨的重新揭示,王夫之表达了他既批评佛老又吸取其合理思想充实儒家的诠释方向。  相似文献   

14.
研究指出,老子的人生价值哲学思想是以“无”“道”“德”三者为基础来展开的。针对当时的社会矛盾,老子对人事的评判标准与世俗的评判标准并不一致。看似有违常理的事情,例如柔弱胜刚强,老子却给予其合理性。在老子看来,只要遵循“道”的运行规律,就能成为有“德”之人。认为,老子的人生价值观所带来的幸福,是一种内心自我满足的、无需外求的圆满体会。在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老子的人生价值观仍然不失其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老子是中国也是世界影响最为久远的哲学家。老子首创的道家哲学及其所崇尚的道生德畜、自然无为、谦退慈柔、利物不争、敬畏生命、道宁天下的价值理想,源远流长,惠及古今。要弘扬这份宝贵历史文化遗产的普世价值,离不开当代学人的自觉反省、理论创新与躬行实践。老子哲学的传承与创新,要充分了解老子哲学、老学史及道家文化的研究状况,对老学史源流演变及民国以来以至改革开放新时期老学研究的突出成绩、所讨论的重要问题及其理论得失,作出总结、分析和澄清。这样才能在扬弃前人的基础上,聚焦时代精神,追踪学术前沿,转换问题意识,创新理论范式、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把老子哲学及道家文化研究推向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早期哲学思想与黑格尔哲学思想具有某种亲缘性,这种亲缘性表现在国家观上,马克思从信仰黑格尔的理性国家观,通过接触社会现实、产生疑问、进而批判,到最后与黑格尔理性国家观彻底的决裂,最终形成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理论体系,这是一个渐进的、批判和扬弃的过程。把黑格尔理性国家观与马克思主义国家观进行比较研究,对于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形成及其所具有的革命性的历史唯物主义有很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古代文明急速发展的时期,老子有感于人们面对诸多发展的困扰和发展带来的强大心理压力而无所适从状况,提出了对我国社会和人们的生活影响至深的容和生活态度和养生观。这一生活态度和养生观的理论基础是人须遵循道之容和常规生活,才能生生不息。容和的生活态度就是追求和谐、平衡的生活态度,即老子所谓“高者抑之,下者举之”的生活态度,从而保持心灵平静和心理平衡的状态。我国正处于经济急速增长的所谓“转型期”,老子的容和养生观对我们思考如何建设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人与人关系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戊戌变法之前的十多年间,康有为致力于探究中国本土文化的“学术源流”,聚焦先秦诸子。康有为提及的汉唐人物并不多,却对这一时期的董仲舒倍加关注。事实上,康有为不仅多次讲到董仲舒,而且作《春秋董氏学》对董仲舒的思想予以阐发。康有为对董仲舒的思想阐发表面看是对董仲舒的推崇,实则是借助《春秋》发挥孔子思想的微言大义。正是由于这个原因,透视康有为对董仲舒思想的阐发,既有助于整体把握康有为对董仲舒的审视和评价,又有助于体悟康有为的孔学观和董仲舒在近代哲学中的历史命运。  相似文献   

19.
在费尔巴哈看来,在黑格尔注重联系和发展的历史原则中,那种以时间为惟一向度的思辨哲学方法,最终成为反“时间”的“理性专制主义”。在马克思的批判中,黑格尔的绝对方法作为应用的形而上学,具有创造一切的权能——纯粹的、永恒的、无人身的理性自我运动、自我安置自己,通过思想运动建设世界,从而把现实的人的感性活动史颠倒成纯粹思维的生产史。从根本上说,黑格尔绝时方法的形成与黑格尔颠倒日常语言和哲学语言的关系密切相关。由于在黑格尔的思辨体系中,作为有限性(时间性)存在的人是无限存在即无人身的理性实现自身的场所、工具,所以海德格尔指认黑格尔哲学仍然是在场形而上学,黑格尔时间概念是本源时间的敉平。  相似文献   

20.
义和团从其出现至今,众说纷纭。首先探讨义和团起源的是清末直隶吴桥县知县劳乃宣。他在《义和拳教门源流考》中提出义和团源于白莲教的支流离卦教的观点。同时,劳乃宣还提出了应对义和拳的六条建议。通过对劳乃宣《义和拳教门源流考》的剖析,将有助于加深对义和团和劳乃宣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