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李正文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Z3)
彝族民间认为在神话传说中的石尔俄特时代之前 ,人类社会还处于一个原始愚昧的社会发展阶段。这个时期的人类也仍然处在一个纯自然的群体群婚生活时代。当人类己发展演进到石尔俄特这一时代时 ,人类社会就发生了重大变化 ,而进入了一个较为文明的历史时期 ,即从母系氏族社会为主导地位的社会形态正逐步向父系制社会形态的转化或过渡。这无疑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分水岭、里程碑 ,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2.
阿育几坡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0(4):102-105
凉山彝族史诗《勒俄特依.天地演化史》本来由"天地演化史","天气变化论"和"雷电史"三个段落组成。史诗创作者在该史诗第二段的末尾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它是momu zzytqot cyt(天气变化论),但以往对凉山彝语所地次方言不怎么了解的史诗研究者们都把它当作"天地演化史"的组成部分来理解,致使他们对该段落的解释牵强附会,令人费解。本文尊重史诗事实,首次运用凉山彝语所地次方言,阿都土语和圣乍次方言之间词语的对应关系揭示了该史诗段落的本来意义。 相似文献
3.
《勒俄特依》中“勒俄”系彝语hnewo的音译,直译为“口耳相传”或“历史的真实模样”,“特依”意译为“书本”。笔者把创作语境、阅读语境、历史语境作为解读《勒俄特依》的切入点,从历史的层面评估其在理论建构中的真正价值,对《勒俄特依》的负载内涵作尝试性的阐释,从而获得一种全新的理解结果———新的理论层面和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4.
大禹出生神话的历史文化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亦冰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8,28(2):50-51
神话和历史传说不等于历史,但它折射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大禹出生神话的两种"版本",实是说明从母系演变为父系氏族过程中,男女地位和观念形态的急剧变化. 相似文献
5.
《考工记》的文化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史界一般认为,《考工记》是“手工业技术规范的汇集”。作者认为,不止如此,实际该书还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本文从地域色彩,官书特征,五行之说,尚六意识,遵礼定制,和合思想等方面对此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7.
渺鸟抵各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71-73,117
大凡历史悠久的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原创的以口传或者文本的形式叙述的关于宇宙和人类起源的创世史诗。彝族先民以口传勒俄的形式阐:释了自己对宇宙万物产生、人类起源的看法,其中无不包含彝族先民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这种宇宙观对彝族人世界观的形成和方法论的运用具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顾晔峰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4(6):70-74
《楚辞》神话在四个方面体现了南方地区的地域特点:一是原始质朴;二是鲜明的自我意识;三是敬鬼好巫风俗;四是太阳神崇拜。文化的地域差异能改变神话本初的面貌,交融民族性与个性,从而产生文化的变异。神话在这个方面的变异与神话历史化、仙话化分别以时间和空间两类不同的发展模式,使神话产生新的变化,同时也是神话的发展动力。 相似文献
9.
彭代明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0(9)
作为一种民族建筑美术,羌族"俄鲁则(羌语:石碉)"与石砌(或土夯)民居是中华民族建筑艺术中的一部分,更是不可多得的、濒临消失于时间与灾难中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羌族建筑文化不仅仅是恢复几座碉楼和民居的物质行动,而是除了抢救和保护它的同时,更要抢救建筑中蕴藏深厚的民族精神和深刻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0.
邓希雯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116-119
《勒俄特依》是彝族文化中的创世典籍,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其中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凉山彝族人民居住在山高谷深,水多流激的四川西南地区,他们的《勒俄特依》鲜明地反映出了符合这一地域特征的独特的生命美学意识。他们认为水是万物之源,火是人类生命觉醒过程中的第一次尝试,生命的诞生是一个漫长的进化过程。火与水文化作为这一创世典籍中不断交互出现的元素,反映了凉山彝族人民充满抗争感的生命美学意识,而这一抗争不是单独的抵抗,是相生相克的辩证思想.是以德为生、以生为美的生命美学意识。 相似文献
11.
姚惠兰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14,(6)
唐宋词中有很多咏及名山的作品,这些名山意象的文化内涵是在中国古代山水文化的历史积淀基础上,凝聚了新的时代特色而形成的。名山意象在唐宋词中发生了演变,主要体现在:词人们对名山意象的选择有很大差异,各名山在唐宋词中的地位变化较大;与唐代相比,宋代词人们对名山意象的文化阐释与审美趣味发生改变,人文化倾向更加明显。这些演变主要缘于词体本身的发展与时代变迁。 相似文献
12.
基于资源整合的河南文化旅游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邝金丽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6(5):38-40
河南文化资源得天独厚,文化旅游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把省内处于离散和相对独立状态的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开发,实现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是河南发展文化旅游的关键。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的重点要整合主题和产品线路,开发措施主要有:完善以政府为主导的文化旅游开发机制、培育以市场化运作为主的旅游龙头企业、开发文化创意旅游产品、打造特色文化旅游品牌、加强文化旅游整合营销。 相似文献
13.
李兴军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56-61
人和文化是乡村振兴的两个重要因素。调查云南省景洪市江头曼咪村旅游发展"停滞"现象,既是对当前乡村旅游发展中普遍存在的文化主体性缺失的理论回应,也是结合文化主体性思想,从文化景观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层面展开学理分析,尝试突破我国当前乡村旅游发展的局限。从根本上做到文化主体性回归,提升在地居民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对创新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基本理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曾邵求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0(1):122-123,128
商标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表达形式,包含了丰富的文化涵义.商标的翻译同任何翻译一样,是一种跨文化交际形式."归化"和"异化"是翻译实践中对文化因素处理的两种不同的策略和方法,由于地域文化不同及商业功利性目的的制约,对引起不同文化联想的商标词的翻译宜采用"归化"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5.
内蒙古通辽市的科尔沁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并且得到了很好地继承、开发和保护,但也存在着诸多不尽人意的状况,例如产品开发不平衡、文化和旅游结合不紧密、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季节性困境与市场开发不足等。上述状况反映出在旅游主体归属及管理、旅游文化内涵、主体定位、市场开发、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建设等诸多问题。为此,我们应该从加强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加快资源的整合建设、加大文化旅游商品的深度研发、加强潜在市场开发、拓宽投融资体系、加强软实力建设以及中心城市(通辽市)文化的塑造等方面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16.
黄南珊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25(1):93-98
祢衡因以才抗世辟邪、以狂卫道抗权而被害成为悲剧人物形象。祢衡故事经过千年流播而持为具有张力结构的“祢衡话语”,其以“才”、“狂”、“悲”为三个重要节点,在千年传响中蕴涵着历代士人的深切悲感之心和深沉不平之意。“击鼓骂曹”作为祢衡话语的关键词和建构肯綮,被铸成千古独绝的反抗强权的文化符号。 相似文献
17.
白薇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1(1):140-142
旅游文本资料中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然而也正是其中的文化差异给旅游翻译造成较大的困难。以德国功能派的翻译目的论为理论借鉴,以文化内涵为导向,提出有效的翻译方法和策略,以及文化负载词汇、旅游景点及楹联等的翻译技巧,从而实现旅游文本的交际目的,促进我国旅游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说文解字》是我国析字形、解字义、辨读音的文字学专著。本文在对284个《说文解字》中“女”部字及女性文化相关字进行全面考察的基础上,依据《说文解字》中“以类相从,以义相贯”的分类原则,建构“女”部字分类体系,将其分为姓名、称谓、婚嫁、女性价值评判标准、中性字五个类别;通过《说文解字》与《现代汉语词典》中“女”部字对比,研究“女”部字形义变化;探讨“女”部字中反映出的古代女性主流社会地位和古代婚姻制度。 相似文献
19.
哈萨克毡房及其文化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新慧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1,(2):63-69
碧野在<天山景物记>中误将哈萨克毡房当作"蒙古包",其实哈萨克毡房不同于蒙古包,同时它具有独特的民俗和精神文化的内涵.它融入了哈萨克人独有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艺术气质、审美倾向、行为准则、宗教情怀等,反映了哈萨克人的社会组织制度和精神气质,它和哈萨克人的文化融为一体,构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民俗景观. 相似文献
20.
庄晨燕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14,(6)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文化产业概念的引入,文化区与发展相结合逐渐成为关注焦点。当前国内各类文化发展区陷入困境的根本原因可以归结为对“文化”和“发展”概念的误读。对文化母体,即作为文化承载和传承主体的民众的忽视直接导致文化的空壳化和工具化。法国文化发展区的运作有助于我们从文化保护和人类发展两个视角探索文化与发展健康结合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