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解放前,四川省凉山彝族奴隶社会的人们,有其独特的鬼神观。由于历史的原因,对彝族鬼神观的研究始终是一个薄弱环节。 鬼神崇拜是凉山彝族奴隶社会最原始的文化形态。研究鬼神崇拜,不仅可以了解彝族奴隶社会人们的思维水平和宗教观念,而且还能够揭示人们心理深层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心理结构。本文试图运用彝文古籍《勒俄特依》及其他有关资料,对凉山彝族鬼神观念作初步探索,从一个侧面揭示彝族奴隶社会文化的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2.
《勒俄特依》是彝族文化中的创世典籍,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其中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凉山彝族人民居住在山高谷深,水多流激的四川西南地区,他们的《勒俄特依》鲜明地反映出了符合这一地域特征的独特的生命美学意识。他们认为水是万物之源,火是人类生命觉醒过程中的第一次尝试,生命的诞生是一个漫长的进化过程。火与水文化作为这一创世典籍中不断交互出现的元素,反映了凉山彝族人民充满抗争感的生命美学意识,而这一抗争不是单独的抵抗,是相生相克的辩证思想.是以德为生、以生为美的生命美学意识。  相似文献   

3.
《勒俄特衣》是一部彝族古典长篇史诗,讲述天地万物的形成、人类及彝族的起源与发展、彝族祖先征服自然的斗争及迁徙定居的全部过程。近三十多年来,关于这部史诗在凉山彝族文化中的地位及其流传情况一直很少见诸文字,学术界对此知之不多。为了进一步了解和掌握这方面的情况,笔者于1987年夏秋之际到凉山地区进行调查,搜集到一些新的材料。  相似文献   

4.
凉山州昭觉县位于凉山彝族文化腹心区域,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彝族服饰传统文化兼具有彝族三大方言区特色。该县充分利用这种优势资源发展彝族服饰文化产业已经给当地社会、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在实际调研中,同时也发现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为进一步实现彝族服饰产业化发展计划,特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彝族民间认为在神话传说中的石尔俄特时代之前 ,人类社会还处于一个原始愚昧的社会发展阶段。这个时期的人类也仍然处在一个纯自然的群体群婚生活时代。当人类己发展演进到石尔俄特这一时代时 ,人类社会就发生了重大变化 ,而进入了一个较为文明的历史时期 ,即从母系氏族社会为主导地位的社会形态正逐步向父系制社会形态的转化或过渡。这无疑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分水岭、里程碑 ,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6.
在凉山彝族民间文艺里,月亮意象承载着彝族历史文化记忆,是彝族生命情感和审美情感的凝聚之物,表达了彝族先民 的生存智慧与奉献精神。从凉山彝族民间文艺对月亮文化的追溯、重铸和延展三个部分,探讨月亮文化的民族性、地域性和时 代性,厘清凉山彝族月亮意象的文化内涵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7.
为进一步对凉山彝族传统文化艺术遗产进行挖掘、整理、保存和研究 ,促进彝区经济文化发展 ,地处凉山彝族自治州州府西昌的凉山大学 ,今年成立了彝族文化艺术研究所。这是我省继西南民族学院成立彝族文化研究室和美姑成立彝族毕摩文化研究中心之后的第三个彝学研究专门科研机构。该所所长由凉山大学副校长韦安多兼任凉山大学成立彝族文化艺术研究所@阿吉  相似文献   

8.
从“整体主义”视角出发,综合观念、制度、礼仪、行为等方面视凉山彝族婚姻文化为一个有机整体,将其置于凉山彝族社会转型的特定背景进行观照。基于现有婚姻文化研究成果,梳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本世纪以来凉山彝族婚姻文化的变迁脉络与变迁内容,分析变迁中出现的积极趋势与负面问题,形成对凉山彝族传统婚姻文化及其变迁的整体性认识,为凉山涉及婚姻文化的移风易俗治理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夫呷是凉山彝族婚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角色,研究凉山彝族婚姻中夫呷的职能以及作用是非常必要的,特别是对当前凉山彝族婚姻习俗中礼金的规范研究是很有价值。本文从夫呷的定义、职能、作用等方面进行阐述。得出它不仅是凉山彝族婚姻文化见证人,也是彝族传统文化传承人。  相似文献   

10.
彝族是我国西南少数民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由于地理、历史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凉山彝族文化具有较多的传统特色和明显的地域色彩。出于相同的原因,凉山和凉山彝族对外界具有相当的神秘感,世界上对凉山和凉山彝族的认识和了解较少,直到改革开放后,这种情况有了较大的改变。  相似文献   

11.
大小凉山彝族地区的《阿依阿芝》与贵州西北彝族地区的《乌鲁诺纪》都为彝族民间叙事长诗,两者都主要用于婚嫁场合 中演唱。目前学界对《阿依阿芝》有所研究,但没有涉足《乌鲁诺纪》及两诗比较研究。以文献研究法及口头程式理论分别从三 个不同层面,即女主角身份背景、主题思想和程式对这两部叙事长诗对比研究切入,发现这两首彝族民间叙事长诗虽然来自不 同的地域,但呈现出某些惊人的相似性和明显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2.
学术界对秦始皇生父问题,各抒己见,而王立群先生认为秦始皇生父不是吕不韦而是异人。但作者经过分析研究吕不韦的从政经历,认为吕不韦是秦始皇之生父,而异人为秦始皇之养父,其理由有五:一是从吕不韦向华阳夫人进献异人,向太后进献嫪毐来看,吕不韦向异人进献赵姬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实;二是从吕不韦与异人当时所处的处境分析,作为弱者异人不可能夺强者吕不韦的爱妾;三是"大期"而生,未必都是智障儿,不能用现在的医学水平来分析研究历史事件;四是因为异人不知道赵姬有身孕,而赵姬又隐瞒不说,所以异人误认为秦始皇为自己亲生儿子,出生于赵地,取名赵正,理所当然;五是吕不韦"饮酖而死",并非"恐诛",而是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吕不韦因亲生儿子秦始皇对他不恭而断绝父子关系,所以羞耻而"饮酖"自尽。  相似文献   

13.
解读穿越时空的艺术——凉山彝族服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凉山彝族服饰是彝族民间艺术中最精彩、最耀眼的组成部分,它的完美均达到了“色彩组合之美、造型风格之美、材质图案之美、工艺制作之美、缺陷掩饰之美”。它的形成是彝族人民经历了千百年在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民俗生活等传统观念完整的和深层积淀的一种文化符号,并是凉山历史变迁的缩影。  相似文献   

14.
凉山彝族民间诗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在大众中有广泛的流传和影响。从类型来说,大致有“克智”、“史诗”、“哲理诗”、“抒情诗”四种。每一种诗歌都个性鲜明,富有特色,尤其长于叙事和抒情。这些民间诗歌不仅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而且为研究凉山社会、历史文化和凉山彝族思想意识等方面也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5.
在天台宗智者大师笔下,生灭示现之"意"与圆妙具足之"境",两者非生非含、无前无后、互具无痕,其"一念三千"有关意念与境界的联合表述、浑融为一的本义推演,呈现出"意境"组合的雏形。天台智者的天才创意,开启了王昌龄等后学文士的"意境"思维法门,前者以佛理导入,后者在文意上定格,先后绘就了玄妙深绝、了无阻碍、不可思议的诗意图景。  相似文献   

16.
"口头诗学"立足于民间口头文学的"程式化"演述,将声韵视为口头文本研究的基点。彝族口头文学的声教传统注重声韵在口头和书面创作中的核心地位,彝诗韵文的声韵规律主要体现在"声"与"音"的意义关联上,彝语传统的构词特征也是建立彝族民间口头诗歌韵律图式的语言学前  相似文献   

17.
尔苏人生活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甘洛、越西、冕宁等县,1981年划归藏族,他们自称尔苏人。本文拟从人类学的角度出发,以族源、语言、文字、民间歇谣、社会文化特点等为起点,对尔苏人的人文类型作一初步考察。  相似文献   

18.
探析了“赵树理方向”的内涵和实质,剖析了赵树理建国后在“时代的政治要求与创作立场的恪守”中艰难选择的创作心态,并指出赵树理民间创作立场的文学意义和对当代文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戾太子反对汉武帝及其用法大臣依据《公羊传》而实施的征伐四夷的开边政策与用法严苛的血腥政治。从“私问《穀梁》而善之”入手,可知戾太子反对汉武“多欲”政治的思想前提是《穀梁传》的“民本”意识与“亲亲之道”。同时,他还继承了《穀梁传》维护礼制的思想,能够长期恪守为臣之道。对戾太子思想与人品的某种认同,成为汉武帝迟迟不废太子的原因。在戾太子思想及其悲剧结局的作用下,内心经受激烈振荡的汉武帝最终完成了政治上的“守文”转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