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里坊不仅存在于古代城市和乡村聚落,而且被移植进明代长城边防军事堡寨中。经过大量实地踏勘,发现以军事建制为主的明代边防地区修建了上千个军事聚落,遗存至今保存较完整的也有上百个,里坊居住模式也普遍存在着,居住形态表现在建筑学和社会学两个层面。通过对明长城军堡与里坊制在社会学和建筑学两层面的比较,可以得出结论:军堡与里坊均是集防御与居住于一体的聚落,军堡与里坊实际上是同一种聚落形态的不同表达方式,以至军堡与里坊具有建筑学层面和社会学层面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2.
清朝末年京旗回屯开发东北,双城堡就此而出现,随着开发的深入,双城堡的聚落形态几经变迁,其原因不仅有旗人的主动开发,而且还有大量移民涌入后的被动原因,而真正导致双城堡发展的原因是后者,并且主要原因是由"民典旗地"造成的。本文通过对几次聚落形态变迁的归纳和总结,试图对双城堡聚落兴起和发展的过程进行探索和描绘,对聚落形态的变迁及其原因进行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侗族聚落空间形态演变趋势的分析,研究侗族聚落空间形态演变的生态因素及生态影响。研究表明:侗族总人口的快速增长及其结构的多样性使得民居建筑在数量、形态和功能需求上产生变化;物质流和信息流的变化使得传统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改变,由此导致聚落空间形态的演变。而聚落空间形态的演变对民居的生态系统影响则表现在自然生态系统的失衡危险和对民居社会生态系统中"款"组织形态这一核心因子的破坏。二者之间有着互为因果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4.
受原型理论的启发,综合连动句中动词的使用情况和动词间的时序关系,即以连动句中的两个要素"连"和"动"为分类标准,将连动句划分为原型连动句、非原型连动句和边缘连动句,并指出非原型连动句中的VP1(前项动词)在句中多作状语,边缘连动句中的VP2(后项动词)在句中多作补语。这样的分类较之以前更为清晰合理,较好地解决了目前连动句分类的笼统混乱问题,有助于学习者更好地认识和掌握连动句。  相似文献   

5.
"桃夭"一词来自《诗经.周南.桃夭》篇名,成词之初直到宋朝,其原型意义一直为"桃花繁盛美好的样子",而在元代到清代的典籍中"桃夭"一词的原型意义却演变为"女子嫁娶之事"。从认知图式的角度分析,可以看出这种意义流变是因为在人们反复体验中建立起来的"桃夭"一词的图式,通过隐喻机制,由原型意义发展出的边缘意义"女子嫁娶"逐渐转移到中心,取代了原来的原型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西文化之分歧、区别,根源在于中西文化智慧起源之方向上,即在智慧原型上是歧向的。西方主智思,以因果律(逻辑理性)贯注于西方文化中,其"极因"是上帝;中国主仁心(心性),以五伦(纲目网络)贯注于中国文化中,其顶峰是"良心"。西方逻辑理性文化之严正起点是亚氏"四因"说;中国心性文化之范式起点,是孟子"四端"说;故西方人,多言"真理";中国人,多言"道理"(西方人之学科形态,是"逻辑结构"之范畴体系;中国民族的学科形态,是"纲目网状"系统)。西方文化面临的危机是"上帝死了";中国文化面临的危机,是失掉了"良心"。中西文化互补互动,于方法论上就是借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西文化挽救危机之策略就是互为对方:西方之上帝"良心"化,中国之良心"上帝"化。一旦"上帝-良心"互为对方,呈现出来的中西文化之新形态,便是各自的新活力、新生命。这正如人类大脑左半球与右半球功能相互代偿一样。  相似文献   

7.
中西文化之分歧、区别,根源在于中西文化智慧起源之方向上,即在智慧原型上是歧向的。西方主智思,以因果律(逻辑理性)贯注于西方文化中,其"极因"是上帝;中国主仁心(心性),以五伦(纲目网络)贯注于中国文化中,其顶峰是"良心"。西方逻辑理性文化之严正起点是亚氏"四因"说;中国心性文化之范式起点,是孟子"四端"说;故西方人,多言"真理";中国人,多言"道理"(西方人之学科形态,是"逻辑结构"之范畴体系;中国民族的学科形态,是"纲目网状"系统)。西方文化面临的危机是"上帝死了";中国文化面临的危机,是失掉了"良心"。中西文化互补互动,于方法论上就是借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西文化挽救危机之策略就是互为对方:西方之上帝"良心"化,中国之良心"上帝"化。一旦"上帝-良心"互为对方,呈现出来的中西文化之新形态,便是各自的新活力、新生命。这正如人类大脑左半球与右半球功能相互代偿一样。  相似文献   

8.
成都平原的农村聚落是典型传统意义上的聚落,是人与天地、人与自然最和谐、最基本的体现与联系。现象学重视人与世界的关系,重视人对于其生活世界的感受。因此,从现象学的视野研究成都平原农村聚落的场所精神,可以将其归纳为:(1)气候条件、地形特征和网系统等构成的自然环境造就了成都平原农村聚落“随田散居”的特点;(2)建筑单体的结构形式、构筑技术、边界形态及空间特征等建筑环境构建了成都平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状态;(3)社会组织结构、文化传统、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所构成的文化环境传承了蜀文化闲适、朴实及神秘的生活印象。  相似文献   

9.
传统堡寨聚落的精神防卫机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堡寨聚落是古代先民抵御外侵内乱、为求安全而营建的一种典型的防御性聚落形式。它们以聚落于外周进行环绕式的防御建构为主,如砌建堡墙、挖设壕沟等,相对于普通聚落,表现出鲜明而强烈的防御目的性,并因其聚落称谓中频繁使用“堡”、“寨”等字眼而得名。通常而言,拥有外围线性  相似文献   

10.
原始聚落与公共权力的生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始聚落是进入农业社会之后的基本社会组织形态,也是公共权力的萌发之地.公共权力缘于公共事务的管理,在距今七八千年左右,与稳定的聚落形态出现的同时,聚落内的公共事务与公共权力也告出现.距今五六千年前左右,聚落形态走向成熟,聚落的内部结构与功能都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聚落内的社会组合也日益清晰、复杂,无论是聚落的内部组织结构,还是人员的分工与社会分层;无论是个人意识、贫富分化,还是公共权力,都日益凸现.随着聚落内部的分层与管理者的出现,聚落权力的继承或许也已出现;而且随着聚落内部公共事务的增加以及管理范围的扩大,聚落共同体的功能与聚落权力也处在不断的强化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