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文学文本翻译中文化误读现象在中外文化的传递和交流中普遍存在,与译者有意或无意的心理密切相关,同时这一文化现象总呈现出阶段性的征象。本文从心理、阶段征象角度探讨文本翻译中的文化误读。  相似文献   

2.
"期待视野"与文学翻译中的"文化误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误读”是文学翻译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本文运用接受理论的核心观点 ,探讨了文学翻译中“期待视野”造成“文化误读”的理据 ;从译者的角度 ,分析了“期待视野”中文化意象、语言的文化内涵对文学翻译造成的影响 ;从译文读者的角度 ,分析了同一时代的读者和不同时代的读者不同的“期待视野”对文学翻译的影响 ;文章最后指出文学翻译中出现的“文化误读”有着消极的作用 ,但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文学翻译中文化误读现象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借助关联理论对文学翻译中的文化误读进行尝试性的分析,并从认知语境、作者意图及读者期待等方面对文化误读产生的原因和表现类型进行探讨,以期寻找避免出现文化误读的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文学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因此常出现文化误读现象。本文主要从文化空缺和文化内涵差异角度分析文化误读的成因和表现,并提出了文内补偿、文外补偿,归化、增益、省略等应对文化误读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5.
异质文化间的文学翻译都会在某种程度上产生“误读”。文学翻译中“文化误读”产生的原因有多种。对“文化误读”进行研究,对加强文化交流、促进异质文化之间的对话具有重要意义,它有助于揭示不同文化各自的特征;更重要的是,它能帮助我们认识在跨文化、文学对话中,外国文学是怎样通过本土文化的“过滤”而传播和产生影响的。  相似文献   

6.
文学翻译中,创造性误读的存在是客观的,也是文学作品的生命力之所在.为解决这种创造性误读的标准、原则问题,本文引入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的概念,以作为误读的原则.  相似文献   

7.
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把翻译看做一种历史文化现象,在目的语环境中来考虑翻译文本.文学翻译作为一种异质文化传播的中介,促进着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对话.在这样的场景下,文学翻译中的文化过滤现象日益突出,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研究对象.文化过滤的产生有深远的历史渊源,其内在的作用机制常通过具体的外显形式得以表现;尽管在具体文本中文化过滤程度各异,但它却是文学翻译中一种必然的文化变异现象.  相似文献   

8.
伽达默尔提出的解释学的三大哲学原则,即"理解的历史性"、"视域融合"、"效果历史",对文学翻译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这三大哲学解释学原则为我们重新审视文学翻译过程中的历史误读、文化过滤、重译等现象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文学翻译是对文本重新解释的过程,而这一过程是动态的,同一文本在不同译者的笔下会有不同的译本。名著重译正是哲学解释学三大原则对文学翻译的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9.
误读是运用不同的社会文化阐释体系对文本进行的不符合文本实际的解读。误读是客观存在的一种文学接受现象,文化的差异性和主体文化结构导致了误读的产生。  相似文献   

10.
误读作为一种文学接受现象对文化具有积极和消极的影响。误读可能促进文本阅读的创新、文本创作的丰富以及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也可能破坏对原文本的审美内涵和价值的理解,阻滞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因此,要树立正确的误读观,以促进世界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以往人们一般都将翻译和翻译学视为小道,认为它只是比较文学的工具.接受美学和解构主义文化思潮打破了关于原文与译文的尊卑等级观念,认为翻译并非只是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实际上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翻译学并非只是研究语言转换的技巧,而是要研究翻译过程中包含的复杂的文化问题,从而大大提高了翻译和翻译学的地位.20世纪中后期,文化研究思潮兴盛,研究者着力探讨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西方文化与非西方文化之间的不平等关系,并对这种现象进行了深刻批判,比较文学和翻译学研究受其强烈影响,并因此实现了"文化转向",开始注重探讨不同文本、不同语言系统背后的文化内涵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经过蜕变的翻译学研究领域得以加广加深,观察剖析翻译过程和翻译目的被视为探讨各种文化之间复杂关系的重要阵地和最佳途经,它在一定程度上挤占和取代了比较文学的地位和功能,比较文学和翻译学因此呈现出此消彼长的态势.迈入新世纪后,文化研究、比较文学、翻译学各自的特征和相互关系又有新的发展,形成了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分工合作的局面.有学者认为比较文学已经过时,翻译学将居主要地位,是否如此,尚难断言.  相似文献   

12.
英美文学与华文文学的多元文化语境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美文学与华文文学的比较研究离不开多元文化语境和跨文化交际的研究。文化与文学翻译不仅受制于源语文化语境与原作者文化背景,而且也受到目的语文化语境和译者文化意识的制约。因此译者主体性体现在选取合理的翻译策略来协调两种不同民族的文化,从而实现世界文化互动与交流。  相似文献   

13.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和文化二者关系密切.翻译不仅涉及语言问题, 也涉及文化问题,现今翻译被认为是一种以跨文化活动为目的活动.因此,翻译研究无疑应置于文化研究的大环境之下.而所谓的文化翻译就是在文化研究的大语境下来考察翻译,即对各民族间的文化以及语言的"表层结构"与"超结构"的共性和个性进行研究,探讨文化与翻译的内在联系和客观规律.  相似文献   

14.
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过程中,面对更多的是族性文化概念内部层次之间的差异和联系。在这些细微的区别中,批评者采用什么样的批评角度,运用哪种值得利用的差异性概念来完成自己的批评目的,其观念和意图十分明显。对族性文化如果不进行认真的甄别,就有可能对其文学中的民族主义倾向误读,会使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由于依附、沉溺于民族主义的偏见和迷信,而始终在一个混杂、错位的境地徘徊。  相似文献   

15.
文学作品往往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写照和缩影,因此文学翻译在很大程度上讲是文化的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行为。作为翻译的主体——译者,他所从事的翻译实践活动并非进行简单的语言符号的转换,而是要在两种语言所代表的两种不同文化间进行转换。这就要求译者不仅要有坚实的双语能力,要有敏感的文化意识并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根据不同的文化取向采取适当的翻译策略,从而成功地传递原文的信息与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文化翻译与文化身份塑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是一种语言转换过程,更是一种文化接触与互动手段。文化翻译则是异域文化接触与互动的媒介,其结果传达了并域文化身份,实现对了异域文化身份的塑造。文章从翻译与文化的关系出发,阐述文化翻译对文化的影响及其塑造异域文化身份的原因。文化身份的开放性要求译者顺应全球化语境发展的需要,摒弃强势文化中心论,采取异化翻译策略,保留文化异质,真实再现原作所要表达的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17.
中国英语是中西方跨文化交流和融会的产物。我国著名的文学翻译家、语言学家林语堂的作品中存在大量的中国英语。他的中国英语是间性文化思维的反映。因此,对他的中国英语进行整理和评析,探究其文化间性思维在翻译中的体现,能够获得更广阔的研究视野。  相似文献   

18.
浅议英汉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作为跨文化交际的最主要手段之一,是和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翻译活动体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同时也揭示了文化差异存在可译性.英汉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宗教文化背景、价值取向、风俗习惯等方面,当文化差异现象在翻译中需要保留或无法求同时,可以采用直译、意译、阐释、信息的增删等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9.
中西文化差异是影响英美文学作品英汉翻译的一个重要因素.比较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分析西方文化对英美文学作品的渗透以及英美文学作品翻译中西方文化知识的重要性,有利于归化异化相结合的多元化的文化翻译策略在英汉翻译作品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从《红楼梦》霍克斯译本看译者的创造性叛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红楼梦》霍克斯译本中的有意识型和无意识型创造性叛逆。译者的有意识型叛逆和译者的个人喜好、翻译原则、诗学和意识形态等因素有关,恰当的叛逆为解决许多文化差异上的矛盾和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向。无意识型叛逆反映了译者对另一种文化的误读,应当尽力避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