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哈耶克与波普尔从各个方面对建构主义的理想社会进行了批判。对理性主义、历史主义、自由主义、道德主义的批判构成二人共同的完整的批判思想体系。主要探究了波普尔和哈耶克共同的政治思想主题之一,即对建构论者倡导的理性主义的批判,并概括性地分析了其利弊所在。  相似文献   

2.
波普尔在《开放社会及其敌人》中指出柏拉图是"历史主义"的第一人,其批判的逻辑是:柏拉图的理念论是历史主义的形而上学基础,其本质是一种方法论本质主义;柏拉图整体性的描述社会学是历史主义的方法论,其本质是理想主义和自然主义;柏拉图政治纲领里的极权主义思想则是历史主义哲学在政治领域的体现。本文认为,波普尔的批判在现实上是基于对法西斯极权主义和权威主义的战斗,在理论逻辑上是以现代性的自由和权利理念对古典的自然法权利的强暴,在方法论上是将应用于自然科学的证伪法同样应用于历史规律和个人。  相似文献   

3.
哈耶克的自由主义理论中潜藏着一种二元主义观。自由主义内部的分裂、新自由主义在重塑社会上的失败以及极权主义的兴起是哈耶克形成二元主义观的重要历史背景。方法论个人主义和方法论集体主义的对峙、英国自由传统和欧陆自由传统的龃龉则是其Z-元主义观形成的思想渊源。从二元主义视角出发,哈耶克围绕法律、正义和自由这三个主题对法律与立法、否定性正义和分配正义、宪政自由与民主自由三组概念进行了辨析,突出了自由价值的至上性。哈耶克的二元主义观利弊皆存,对其应当秉持辩证的、批判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哈耶克作为新自由主义的代表对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流行于欧洲的社会主义思潮进行了激烈的批判.他认为社会主义是德国纳粹极权主义和苏联斯大林主义的源头,是通往奴役社会的道路.而计划是社会主义国家一切问题的根源.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是以建构理性主义为理论基础的,它取消了竞争,破坏了法治和公平,是对个人主义的否定和对人类自由的一种剥夺.本文将以其代表作《通往奴役之路》为例,对于哈耶克批判计划体制的思想进行分析,对其理论的现实意义,其本身有何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局限性作相关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波普尔在其著作中严厉地批判过黑格尔哲学。这种批判究竟是否准确,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波普尔的批判所涉及的领域包括:辩证法、同一哲学、法国大革命及自由平等观念、国家观等等。通过对波普尔的批判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他在很多方面误解和扭曲了黑格尔哲学。认识到了波普尔的曲解,也就同时认识到了黑格尔哲学的本意。  相似文献   

6.
20世纪初涌现的系列科技成果使归纳法遭受质疑,波普尔利用证伪主义对归纳法进行了彻底地批判,并提出了科学知识增长模式。卡尔·波普尔彻底反对归纳法的思想存在着局限性,归纳并不象卡尔·波普尔说的那样,应当从科学方法中剔除出去,其实它和演绎一样,是人们认识的基本方法之一,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研究了波普尔和哈耶克对建构论者提出的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进行的批判.指出其理性主义的实质是非理性主义,其历史主义是圣人主义,其自由会导致奴役,其道德的激情会造成不道德的后果.并以此说明,人类不可能一劳永逸地到达天堂式的理想社会,人类的历史就是从不完善走向相对完善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研究了波普尔和哈耶克对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的批判。本着对道德的热情 ,建构论者所提出的理想社会具有理想主义、理性主义、线性主义、目的论的、道德主义等特征。笔者分析了两人对这种理想社会的批判 ,指出理想社会的理性主义的实质是非理性主义 ,其历史主义实质是圣人主义 ,其自由会导致奴役 ,其道德的激情会造成不道德的后果 ,以此说明 ,人类不可能一劳永逸地到达天堂式的理想社会 ,反而会因追求天堂而跌下地狱。  相似文献   

9.
考察自由主义的政治理论,一个重要方面是对公共权力进行限制,而之所以要对权力进行限制,一般论者认为公共权力是恶的,或者是认为公共权力的行使者是不可靠的,在行使权力时也以追求个人利益,谋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为目的。因此,要设置诸种措施防止权力行使者在行使权力的过程中偏离被代理人或公民的公共利益。而哈耶克为限制权力提供另一个视角,那就是从知识论角度论证对公共权力进行限制的必要性,这种限制是通过对政治理论中意志与意见的区分进行的,并且哈耶克以此为出发点对宪政理论进行批判和建构。笔者认为,这可看作哈耶克对自由主义宪政理论的一个伟大贡献。但是,以哈贝马斯对民主理论的批判为参照,我们或许可看出哈耶克民主理论的某种缺陷。  相似文献   

10.
波普尔与康德主体性思想之比较崔永杰一肯定主体因素尤其是主体认识结构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是贯穿于康德的批判哲学与波普尔的批判理性主义之中主体性思想的基本内容。就这一思想的提出而言,二者都是针对经验主义认识论的。然而,仔细分析他们对经验论的批判就会发现...  相似文献   

11.
也谈逻辑的社会文化功能--与张建军先生商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文章是对张建军在<从"逻先生"看"德先生"与"赛先生"--关于逻辑的社会文化功能的对话>一文中显示的"演绎主义"思想的批评,指出(1)演绎逻辑和归纳逻辑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在人们的认识中它们各自发挥着自己的特殊作用,谁也无法取代谁;(2)世界逻辑史的发展以及20世纪60年代非形式逻辑的创立和发展,都证明了"任何大逻辑观之‘大'都是在演绎逻辑基础上的发展"的说法是错误的;(3)21世纪辩证逻辑将成为逻辑发展的主流;(4)台湾学者殷海光反对唯物辩证法的根本原因在于他所处的台湾的社会、政治背景和他本人的世界观;(5)毛泽东在推动新中国逻辑科学的发展上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2.
波普尔政治哲学的方法论个人主义认为,社会制度和社会进程必须依照个人及其关系和行为的无意识结果来阐释.他企图以这种方法论去取代、吞噬马克思社会理论的方法论整体主义.但是,个人主义方法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方法论论证模式,在与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对抗中已经出现逻辑上的混乱,因而使自身置于不能自拔的困境之中.波普尔方法论个人主义陷入困境的全部症结在于其原子式个人主义的哲学根基,原子式个人主义暴露了沉沦于现代形而上学建制的自由主义理念的弊病和根本缺陷.马克思对现代形而上学的批判,宣告了波普尔政治哲学方法论的终结.  相似文献   

13.
尤奈斯库戏剧《上课》既充满暴力色彩和荒诞意味,又极具语言哲学意蕴,但通常阐释偏重前者,将其视为对强权统治及其非理性机制的嘲讽和批判,却往往忽略其中独特而深刻的语言哲学内涵。对后者的考察可与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形成意味深长的对应。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中有关语言的意义和用法、数学逻辑与经验事实、"疼痛"的语法、"实指定义"与"交流呼告"等方面的论述,有助于深入解析《上课》中失败的"语言习得"过程,进而有效地阐释该剧中"算术导向语文学"、"语文学导向犯罪"的离奇逻辑命题。在这部关于犯罪的"滑稽剧"中,算术和语文学授课的荒诞过程和血腥结局,在语言哲学层面凸显了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所警示的诸种思维陷阱,并揭示出在权力政治的表层关系之下,隐藏在语言和思维等方面的深层冲突机制。  相似文献   

14.
在政治哲学领域,"自由"是一个重要同时也充满争议的概念。不同的政治哲学家讨论和区分了不同的自由观,并论证了其内在逻辑。贡斯当从社会历史状况出发,比较了古代人的自由和现代人的自由,指出现代社会的人应享有现代人的自由,无须留恋和提倡古代人的自由。伯林从自由一词所蕴含的内在逻辑出发分析了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据此指出积极自由存在逻辑上的悖论并隐含着极权的危险,从而主张消极自由。许多自由主义者虽对伯林的论证存有异议,但从根本上信奉伯林的主张。但是,共和主义的一些思想家如昆廷.斯金纳不抛弃积极自由,在自由主义的逻辑框架之外发展出一套具有自恰性的积极自由观。然而这种具有怀古精神的自由观在现代社会所能取得的共识可能并不需要,研究者们发展出一个新的、能够抵御极权主义威胁的、能获得更多认同的和自恰的积极自由概念。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重点批判了黑格尔国家学说的“头足倒置”与“首尾不一”,前者指黑格尔忽视了市民社会才是国家的决定性因素而非相反;后者指黑格尔未能贯彻自己的原则,既无创见更充满妥协。实际上,“头足倒置”并非直接批判黑格尔国家学说,其主要目标是近代政治哲学,在批判近代政治哲学方面,马克思与黑格尔共享了同一个逻辑。“首尾不一”则沿用黑格尔的逻辑框架指出了黑格尔哲学的“非批判性”之缺陷,这一批判指出了黑格尔法哲学存在的问题,但不是以往研究关注的重点。因此,对于马克思的批判,我们不应简单定论,既要认识到马克思对黑格尔的继承关系,也要认识到马克思批判的错位之处,更要认识到他们各自政治哲学自身发展路径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卢梭是一个颇受争议的人物,学者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认为他是激进的民主主义者,也有人指责他是极权主义的先驱。根据卢梭代表作《社会契约论》的观点,他希望人民能够民主、自由和平等,而这并非极权主义学说的主张,可是他的学说却遭遇了极权主义的尴尬。当然,卢梭的政治哲学确实包含一些容易让人产生误解的因素,包括公意的概念、主权的至高无上以及由投票引发的问题的等,本文旨在这些方面进行一一澄清,还原卢梭自由主义的真面目。  相似文献   

17.
波普尔把休谟问题界定为归纳逻辑是否得到证明,或者在什么条件下得到证明的问题.他在解决休谟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归纳逻辑是在任何条件下都不可被证明为有效的问题,归纳逻辑的问题根本不存在.这确立了波普尔的反归纳立场.而这种在解决休谟问题过程中衍生的反归纳立场,正是波普尔确立"可证伪性"划界标准及其整个科学哲学体系的逻辑前提.可以说其整个科学哲学体系就是从中逻辑地演绎出来的.因此讨论波普尔对休谟问题的解决,对于理解波普尔的反归纳立场及其理论效用是很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18.
作为批判理性主义最著名的代表人物卡尔·波普尔,其一生主要的精力都放在批判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特别是他的历史决定论上。波普尔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的驳斥,即他的“历史非决定论”思想从总体上讲是站不住脚的。但他的这些错误思想在世界上却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人们中间得到了相当广泛的认同。究其原因,我认为这首先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理论与实践本身存在严重问题有关;其次与他批判的特点有关——用貌似纯科学的方法作纯学术的批判;三是其批判锋芒所指虽然也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但主要是指17—18世纪历史决定论,特别是指被教条化、庸俗化和曲解了的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理论;更深层的原因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决定论是在实践中运用辩证逻辑概括出来的,而波普尔的批判主要运用的是形式逻辑和自然科学的方法,这样的逻辑和方法是人们通常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