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从认知的角度,通过构建隐喻及其翻译过程的认知模型,对隐喻在不同语言中的重构机制进行了研究,同时,针对不同文化对隐喻认知的影响加以分析,进而提出了中国古代诗歌中隐喻的翻译策略及方法.  相似文献   

2.
从词类的角度去梳理研究隐喻及其翻译,探究动词隐喻的在线认知过程,可以使隐喻翻译研究走向深入,更加充实。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探讨动词隐喻翻译中的识解过程,译者首先是一个解喻者,一个成功的译者首先必须是一个成功的解喻者。在认知取向的指导下,根据原语与译入语认知方式的同与异可对动词隐喻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回顾隐喻、翻译和认知关系的基础上,以英译《围城》文本中的隐喻翻译为例做了重点讨论,并分析了其中隐喻翻译的优劣,作者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比了《围城》中汉英隐喻的不同,从而揭示了翻译不仅仅是语言问题,更是思维问题。  相似文献   

4.
经贸翻译的认知语言学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的过程可以看做是认知的过程,意义的理解是基于认知心理的基础上的对原语的认知理解。认知语言学的原型理论和隐喻与经贸英语的翻译有着密切的联系和影响。运用原型理论对经贸文本进行了分析,强调在翻译中注意原语文本的不同而使用不同的词汇、语气和格式。隐喻是理解经贸文章的基础,经贸英语因其特殊性而使用隐喻结构,所以在翻译中要准确理解和体现原文的含义就要很好的理解原文中的词汇隐喻,力求达到原文和译文词汇在意义和功能上的对应。  相似文献   

5.
现代认知学理论把隐喻看做是一种思维模式,一种认知工具,而非传统概念中的修辞格。在跨语转换中,隐喻的广泛存在和不同文化间的认知差异为我们的翻译工作增添了很大困难。文章从介绍认知语言学对隐喻的相关研究入手,分析了英汉概念隐喻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并提出了相应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6.
隐喻历来被视为一种语言的异体表达方式而被纳入修辞学研究的范畴。传统翻译理论对隐喻的翻译研究也多以修辞为取向,把隐喻的翻译视为修辞层面的语际转换。认知语言学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隐喻做出了全新的解释———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人类重要的认知方式,对翻译而言,这无疑给隐喻的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从认知角度探讨隐喻翻译的尝试及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7.
传统翻译理论对拟人的研究局限于修辞学范畴,从语言形式和文体层面进行静态的比较,忽略了隐喻的认知性质。概念隐喻理论从隐喻的认知性质出发,打破了传统隐喻翻译研究的局限,为拟人隐喻翻译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8.
翻译的过程可以看做是认知的过程,意义的理解是基于认知心理的基础上的对原语的认知理解。认知语言学的原型理论和隐喻与经贸英语的翻译有着密切的联系和影响。运用原型理论对经贸文本进行了分析,强调在翻译中注意原语文本的不同而使用不同的词汇、语气和格式。隐喻是理解经贸文章的基础,经贸英语因其特殊性而使用隐喻结构,所以在翻译中要准确理解和体现原文的含义就要很好的理解原文中的词汇隐喻,力求达到原文和译文词汇在意义和功能上的对应。  相似文献   

9.
从认知角度出发,阐述了隐喻的产生过程,着重分析了隐喻与认知之间的联系,引出对隐喻认知功能的划分,这将有助于译者在隐喻翻译中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0.
英语和汉语都有大量的与动物相关的习语,相似的动物习语文化内涵体现民族文化的相似所在之处,不同的动物习语文化内涵体现不同的民族特色。文章以隐喻映射和突显原则为理论基础,对英汉动物习语隐喻的相似点和不同点从认知语言学和文化的视角进行分析与解释,从认知角度—习语隐喻的对等映射翻译和习语隐喻的偏移等效映射翻译两方面来探讨英语动物习语的隐喻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1.
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理论揭示了隐喻的本质: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一种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这给隐喻的翻译提供了全新的视角,隐喻的翻译也应以认知为取向。依据概念隐喻理论,在明确隐喻翻译实质的基础上,指出隐喻翻译中应把握两大关键问题即转换喻体意象和保留隐喻特征,并提出了有效的翻译策略,以使译文准确传递原文信息,使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的认知反应一致。  相似文献   

12.
成语中隐喻的翻译一向是成语翻译的难点。虽然在翻译实践中,翻译不是概念隐喻,但概念隐喻在深层制约着语言表达的方式。在1999年新版的概念隐喻理论中Lakoff和Johnson区分了基本隐喻和复合隐喻。从基本隐喻和复合隐喻这个新角度出发研究成语中的隐喻翻译,能帮助译者从认知的高度对隐喻进行充分解读,从而做到在翻译的过程中,在关注表面语言形式的转换的同时,还关注到了深层认知过程的再现。  相似文献   

13.
英语隐喻的理解与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喻研究历史悠久,隐喻历来被看作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方式,而现代隐喻理论认为它不仅是语言现象,而是一种认知方式。莱考夫和约翰逊根据始源域的不同,把概念隐喻分为三大类:方位隐喻、本体隐喻和结构隐喻.由于英汉两种文化的不同导致概念隐喻的差异,在隐喻翻译时应根据认知方式,采取不同的翻译方式,以取得“功效对等”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基于认知隐喻的概念、特点以及运作机制,重点研究了隐喻与文化的关系、不同文化带来的隐喻变体的类型以及导致不同文化中隐喻变体的原因。结合近年来部分学者对于隐喻翻译的研究,尝试了将隐喻与文化理论结合起来对英汉互译进行解释。研究表明:认知隐喻与文化对英汉互译有着强大的解释力和理论以及实践上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隐喻的认知及其翻译方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隐喻是人类认知的重要手段,在语言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而隐喻翻译则是一切语言翻译的缩影。本文从隐喻的认知出发,对比了汉英隐喻的语用特性,探讨了汉英隐喻的有效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6.
研究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211则政治隐喻的翻译为例,基于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认知映射,探究跨语翻译后政治隐喻认知映射的改变,以及不同认知映射方式所对应的翻译方法,进而阐述政治隐喻英译的规律性特征。研究发现,政治隐喻跨语翻译后概念域的认知映射关系可分为映射匹配、映射缺失和映射转移三种,映射匹配对应保留喻体的直译法,映射缺失对应舍喻体、留喻义的释译法和舍喻体、舍喻义的省译法,映射转移对应转换喻体的借译法。其中,实现认知映射匹配的直译法占比最为突出,彰显了对外政治翻译中译者的话语自信。隐喻翻译是译者文化认知的“体验”过程,书中的政治隐喻英译呈现出回归源语文化的倾向,尽可能地保留原文隐喻的认知映射,进而再现领导人的话语风格,争取更广泛的国际支持。   相似文献   

17.
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而翻译也是一种人的思维活动。认知语言学摒弃了耽于绝对真理的客观主义和只凭直觉不受任何约束随意想象的主观主义两种极端倾向,提出了主客观相结合的体验主义认识论。认为体验主义认识论在隐喻与翻译间架起一座桥梁,并利用隐喻映射理论分析了隐喻和翻译思维过程的认知相似性,通过认知视角下的隐喻与翻译研究,进一步明确了隐喻、认知及翻译三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纵观近年来隐喻翻译的研究,译学观点基本上是建立在两种语言的转换基础上,但从认知科学和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避开隐喻认知的隐喻翻译研究是片面的。汉英翻译更是认知主体积极、复杂的认知活动,它利用和丰富了受众领会和创造的普通隐喻。基于汉英隐喻的差异对比,喻体异化、直译与意译互补、寓意补充三个隐喻翻译取向的提出,为实现隐喻翻译译文"有形有义",相得益彰的目标提供了实用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以概念隐喻理论和认知翻译观为基础,研究美国总统George W.Bush 2003年3月17日至5月1日美国发动对伊战争前后发表的五篇重要演讲中的隐喻的翻译,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概念隐喻理论和认知翻译说对隐喻的翻译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政治演讲中结构隐喻的可译性高于本体隐喻(容器隐喻)等。  相似文献   

20.
语篇翻译的认知隐喻视角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翻译的过程往往表现为一种认知活动,是一种通过认知来构建信息的活动。对于翻译而言,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无疑给翻译的隐喻化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和理论基础。从认知隐喻的视角,探讨翻译的认知过程,语篇的认知意义以及其对语篇翻译实践所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