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晋西北师范学校是在中共晋绥分局和晋绥行署领导下,为抗日根据地培养党政干部的一所学校,1941年由原晋西北抗战学院改建而成。校长杜若牧、韩凌云,教导主任杨林。校址就在兴县的姚家会、裴家湾、裴家川口等村。学生主要是晋绥边区各分区选送的具有高小、初中文化程度的男女青年  相似文献   

2.
[提要]陕甘宁边区所辖地区曾经是一个封建落后、陋习盛行的地方,妇女社会地位十分低下。陕甘宁边区民主政权的建立,为边区妇女解放运动提供了政治保证,而民族解放运动的推进又为边区妇女解放运动提供了契机。面对边区妇女过去的悲惨生活,中国共产党以边区妇女为中心,从文化教育、放足、改革婚俗、妇女参政议政等方面领导了边区妇女解放运动。陕甘宁边区妇女解放运动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无序到有序、从有序到走上正规的三大阶段,每个阶段都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都始终把妇女解放和民族解放融为一体。陕甘宁边区妇女解放运动不但提高了边区广大劳动妇女的地位,改良了边区的社会风气,还有力地支持了抗战,使边区广大妇女对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陕甘宁边区妇女解放运动为新时代进一步高质量发展妇女事业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3.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是坚持敌后抗战的政治、军事中心,是领导和推动抗日根据地工作的示范地区。期间,边区总工会一直坚持“抗战为重”的宗旨,通过自身组织的积极活动,动员工人参战和投入边区的大生产运动,为抗战胜利提供了人力和物力支撑。边区总工会的抗战活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边区工人地位的提高,并为边区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研究抗战时期边区工会的组织活动对今天的工会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婚姻制度改革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一项重要实践活动,陕甘宁边区婚姻制度改革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边区颁行的一系列有关法律表明,边区婚姻制度改革的本质是消除婚姻生活中的性别压迫,建立以男女自愿结合为基础、以感情为纽带、以夫妻权利义务对等、地位平等为特征的新式婚姻关系。此项改革使边区婚姻生活发生了一系列值得深思的变化,对调动妇女在抗战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具有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对现实妇女解放道路探索的启示弥足珍贵。  相似文献   

5.
延安时期外来的新女性以其新的女性形象和生活方式不自觉地影响着陕北乡村妇女的主体意识,同时在新女性大力宣传妇女解放理论、积极投身农村扫盲运动、对陕北乡村妇女进行放足、新法接生训练、充当边区政府和妇女群众的桥梁,积极为边区政府制定合理的妇女政策献计献策等一系列努力和带动下,陕北妇女开始走出家门,积极参政议政、参加生产劳动、学习文化,社会地位和家庭地位发生了翻天当地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陕甘宁边区的妇女开展了妇女解放运动,这一时期作为革命圣地的重要组成部分——陇东革命根据地,它的妇女解放运动是随着陕甘宁边区的妇女解放运动的开展而开展的.它是一次带有全民性质的社会变革,是由边区政府组织发起的自上而下的群众运动,它以政治动员的形式提高了妇女的社会地位,从身体和思想上解放了根据地妇女同胞,把他们动员到抗战和生产前线上,为抗战的最终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陕甘宁边区为了克服严重的物质困难,将边区的内部移民和外来难民、边区的老户农民以及“二流子”和妇女都广泛动员起来开荒生产。这不仅为减轻边区人民负担、为边区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还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和一贯的群众路线与群众工作方法。  相似文献   

8.
全面抗战爆发后,陕甘宁边区十分重视少数民族的抗战动员.党和边区政府建立了强有力的领导机构,注重推行民主政治,为抗战而生产.边区政府注重改善少数民族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更以教育推动少数民族价值文明的现代重构,大力开展民族统战,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陕甘宁边区对少数民族的抗战动员,最大程度地整合了边区各民族的抗战力量,推动各民族的现代化转型,在党的民族政策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和作用,更是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定型化的开始.陕甘宁边区少数民族的抗战动员,正是中国共产党抗战动员与抗战民主有机结合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9.
抗战中期,日寇对晋西北根据地发动多次“扫荡”,并实行经济封锁,致使根据地军民的穿衣问题遇到严重困难。为解决军民的穿衣问题,抗日民主政府以发动农村妇女纺织为中心,从多渠道提高妇女劳动力素质,落实扶植妇纺的优惠政策,倡导互助变工,克服劳动力浪费,发展规模经营,鼓励民间纺织合作,增进妇女劳动力的使用效率,使妇女潜藏的劳动力资源得以充分发挥,成为恢复和发展根据地棉纺业的重要力量,有力地支持了抗战。  相似文献   

10.
中国妇女解放运动在抗战边区获得重大突破。边区妇女普遍地觉醒,要求解放,要求进步,为妇女走上彻底的解放准备了心理前提;边区先进的妇女解放理论在民主的基础上指导妇女运动的实践,为妇女解放指明了一个明确的方向,预示妇女彻底解放的可行性;边区妇女在抗战中争取到的权利是具体的、真实的,不但有具体的法律保障,也有具体的实践保障,体现真正的人本关怀。  相似文献   

11.
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发生.抗战全面爆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在抗日各阶层人民的支持下.开辟了解放区战场.解放区自1937年到1943年,先后经历了创建、巩固和发展的阶段,到1944年春,除陕甘宁边区外,华北有晋冀鲁豫、晋察冀、晋绥边区和山东区;华中有苏南区、淮北区、淮南区、皖中区、鄂豫皖边区和浙东区;华南区有东江区和琼崖区.全国解放区共计十四个.其中包括抗日民主政权行署二十二个专员九十个县级政府六百三十五个,解放区之所以能在强敌压迫下,在国民党军队的封锁和进攻下屹立不摇,并且一天天发展,成为配合世界反法西  相似文献   

12.
新生文化对旧有文化的改造贯穿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陕甘宁边区作为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试验田”,其社会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改造旧有文化是边区领导者——中国共产党的首要任务.面对如此艰巨的任务,中国共产党所代表的新生文化采取以退求进、协商对话的方式,剔除旧有文化中的陈腐因素,与新生文化很好地融合,并获得新生.陕甘宁边区新旧文化“对话”机制的形成有着深刻的时代烙印,积弊重重的边区社会为旧有文化提供了生存基础.中国共产党在边区局部执政过程中积极克服“左”倾错误,实事求是地同边区旧有文化开展广泛“对话”,并将“对话”机制应用于法制建设、群众路线以及社会改造三方面工作中,收效显著.由此可见,这一“对话”机制既是改造旧有文化的正确方针,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3.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以改造封建家长制婚姻家庭关系为突破口,推动乡村妇女争取解放,动员乡村妇女参与革命。为引导广大乡村妇女在婚姻家庭关系变革中发挥主体作用,中国共产党在边区大力批判封建习俗,传播“妇女放足”与“婚姻自由”等新观念,催生了乡村妇女走出旧式家庭的权利意识。在离婚潮兴起之后,边区大众化的司法实践对乡村妇女滥用离婚自由的行为进行了矫正,同时,党以“家庭和睦”和“婚姻自主”的新口号引领乡村妇女参与新式家庭建设。在此过程中,乡村妇女的主体性逐渐生成,她们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诉求,通过建设新式家庭参与了革命。  相似文献   

14.
牛荫冠(1912—1992),山西省兴县蔡家崖人。1933年考入清华大学,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底接受中共北方局派遣,回山西参加牺牲救国同盟总会(简称牺盟会)的领导工作。“十二月事变”后,离开第二战区转赴晋西北根据地,先后担任过晋西北行政公署副主任、党组书记、晋中行署主任、党组书记等职务。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江西省政府副主席,湖南株洲三三一厂厂长、党委书记,沈阳一一二厂厂长,商业部副部长、党组成员,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副主任、主任、党组书记,是党的八大、十一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用阎锡山的命…  相似文献   

15.
陕甘宁边区原是中国共产党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经过艰苦的武装斗争,建立起来的一个革命根据地。抗战开始后,除被国民党侵占的地区外,陕甘宁边区的土地面积是92710平方公里,有耕地1500余万亩,人口142万4千多。边区的地理位置处在中国有名的黄土高原的中北部。北连长城,南迄渭河流域的边缘,西接甘宁高原直抵六盘山麓,东临黄河与山西分界。平均海拔高度为1000余公尺。边区的政治地位是极特殊的。抗战时期,陕甘宁选区是党中央所在地,是全国抗战和革命的中心。它既是扼制华北与西北的战略支点,又是华北、华中各抗日根据地的总后方,它处于各抗日根据地的领袖地位。但从行政上来说,它又是一个地方政府。这种特殊地位,决  相似文献   

16.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实行了一系列社会和谐的政策和措施,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提高妇女社会地位、实现男女两性和谐发展.中国共产党和边区政府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婚姻等诸多方面提高妇女地位,推进了男女之间的平等发展.这些措施对于当前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7.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经过两次历史性的挫折后,在抗日边区提出了民主、团结、抗战的口号,继承了孙中山“主权在民”的民主宪政思想,在马克思主义民主观的指导下,结合边区的实际,提出了以“三三制”为特征的新民主主义的宪政思想,并付诸实施。它的实施揭露了国民党假宪政的欺骗,树立了真正民主宪政的榜样;增加了人民的民主政治意识,推动了边区民主政治建设;从实践上完善了新民主主义民主宪政的思想,为争取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相似文献   

18.
女性社会地位问题,是妇女解放的本质问题,也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天然尺度。新中国成立以来,广大妇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挣脱了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以主人翁姿态,参与国家管理,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大大提高了妇女的社会地位。  相似文献   

19.
抗日战争时期,晋西北农村青壮年劳动力锐减,农业生产遭到日军严重破坏。为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解决劳动力短缺问题,晋西北根据地抗日民主政府颁布了各种奖励生产的政策法令,发动妇女参加生产,改造“二流子”,鼓励其从事生产劳动,实行移民垦荒政策,合理调剂劳动力。这些措施的实行对根据地经济、社会发展均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抗战时期,陕甘宁抗日根据地落后的经济文化现状和坚持持久抗战的要求,是边区政权举办展览会的主要动机。中国共产党利用举办展览会的机会,从展览会的筹备到组织展出以及展后的总结表彰,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社会动员,有力地配合了边区当时的中心工作,推动了边区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